漢宣帝劉詢的文治武功都較高於漢武帝劉徹,但為什麼武帝在中華民族中的聲望遠高於宣帝?

慶曆肆年春


漢朝皇帝都很有作為,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成長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難比登天;漢文帝和漢景帝勤儉節約,注重農業,以德化民,使國家逐漸富裕起來;漢武帝雄才大略,志向遠大,最後實現了大一統策略。

西漢還有一個傑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調,低調到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那便是漢宣帝。

漢武帝和漢宣帝,一前一後,共同開創了漢朝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同樣是勞苦功高,同樣是功績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氣卻相差甚遠,這是為何?

漢武帝和漢宣帝在治國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政績上不好比較,不能說漢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於漢武帝劉徹,畢竟二人所處的背景不同,面對的困難也不同。

論名氣,漢武帝的名氣肯定比漢宣帝高出百倍,這是毋庸置疑的,人們常說"秦皇漢武",讓人覺得能跟漢武帝一較高下的只有秦始皇,而漢宣帝都快被世人遺忘了;論名聲,漢宣帝的名聲肯定比漢武帝好,漢宣帝在登基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間,從小就體察百姓疾苦,切身體會到了民生多艱。

漢宣帝比漢武帝大度,當遭到臣子反對的時候,漢宣帝不會盲目的因為憤怒加以責罰,而是抑制住個人感情客觀的看待問題,這種開闊的胸襟是漢武帝所沒有的,這也使得漢宣帝時期有很多傑出的人才甘心為他效力,而漢武帝相對暴虐一些。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早期的皇帝和末代的皇帝特別出名,夾在中間的皇帝就不為人知,早期的皇帝因為開國和安邦不易,多被人讚賞,末代的皇帝因為亡國,多被人辱罵。

漢武帝就很幸運,出生在漢朝前期,而漢宣帝就沒那麼幸運,生在了漢朝中期,在出生時間上,漢武帝就佔了優勢。同時漢朝前期的皇帝太出色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個個光芒萬丈,中國人都很崇拜祖先,先輩們過於耀眼奪目,自然就將晚輩漢宣帝比了下去,名望自然就下降了。

漢武帝是劉徹的諡號,"武"就是威武強大的意思,漢武帝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熱衷於打仗,從登基的時候就開始打仗,跟匈奴打了一輩子,最後擊潰匈奴,將匈奴給打傻了。

成吉思汗的名氣如此之大,令外國人聞風喪膽,那是因為他當年征戰一直打到了歐洲,漢武帝的名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打仗積累的,戰亂如此頻繁,漢武帝為了打仗把文景之治創下的基業都耗沒了,而漢宣帝相對來說,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對匈戰爭,但打仗的次數要少很多。

後人對皇帝的評價都來源於史書,史書正是依靠儒家來編寫的,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儒家自然非常感激漢武帝,過分讚賞漢武帝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漢宣帝卻並沒有那麼看重儒家,甚至說"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漢宣帝得罪了儒家,儒家自然不會幫忙宣傳漢宣帝的功績,導致後世有很多書籍都在評價漢武帝,而直接忽略了漢宣帝。

不僅如此,就連現在關於漢朝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是楚漢時期和漢武帝時期,極少有漢宣帝時期的影視劇。


歷來現實


公正地說,無論從歷史功績,還是對當世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當世老百姓的喜愛程度來看,漢宣帝都是高於漢武帝的。然而,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又遠遠高過漢宣帝的。一個人不管他是否關注歷史,他都知道漢武帝是誰,幹了些什麼。但如果這個人不關注歷史,很可能並不知道漢朝有漢宣帝這樣一個皇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武帝劇照)

說漢宣帝的歷史功績比漢武帝大,當世百姓的認可程度比漢武帝高,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漢武帝因為好大喜功,大肆開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社會財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漢朝在漢武帝末期進入了一種貧弱的階段。而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漸漸地,又讓國家復甦過來,讓大漢王朝得以往後延續。

二是漢武帝發動的多次戰爭,並不是廣大老百姓喜愛的。也許對一些將領來說,有一個拜將封侯的成功喜悅,但是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卻是災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漢宣帝雖然也和匈奴打過,和西羌打過,但總體上戰爭很少,廣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種田生產。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三是漢武帝和匈奴之間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對匈奴還有一定的打擊作用,獲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並沒有讓匈奴服氣,匈奴一直在和漢武帝對抗。而漢武帝晚年時期發動的對匈奴的戰爭,所打的仗,則大多是敗仗。漢武帝不得不灰頭土臉地收兵。漢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對漢宣帝卻很服氣,還多次前來投奔漢宣帝。漢朝因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那一片土地正式歸漢朝管理。也就是說,漢宣帝採用相對溫和的政策,所獲得的國土面積,卻並不比漢武帝少。

(漢宣帝劇照)

四是漢武帝晚年時期,因為貪戀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殺,還由此殺了不少人。後來為了立劉弗陵為皇帝,還逼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不只是殺皇親,還殺了很多大臣。漢武帝的這種暴行,在皇親和大臣之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後來漢宣帝給他立廟的時候,當時的爭議就非常大。由此可見,大家對漢武帝有多麼不滿。但是漢宣帝很少濫殺無辜。他雖然清除了霍家的勢力,但是並沒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給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對自己的太子也不滿意,但他並沒有像漢武帝那樣濫殺無辜。一直堅持讓這個太子當皇帝,從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爭議和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既然漢宣帝很多方面都超過了漢武帝,但為什麼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要比漢宣帝高很多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對大國土的追求,契合國人的心理。雖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會,嚴格地說,那些國土其實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會一廂情願地覺得,這也是“我們的天下”。而且,知識分子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儒家思想,這也在國民中樹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在這樣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下,後人都會覺得,漢武帝的做法是對的。

(攻打匈奴,圖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長期對抗,讓更多的人肯定漢武帝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漢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對抗。這種對抗,還主要是由北方遊牧民族挑起的。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缺乏資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所以他們總是要到南方來抄掠搶劫。

在南北對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況下都會壓制住北方遊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亂世,那麼北方遊牧民族,將給南方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元朝、清朝這樣兩次北方遊牧民族滅了南方的國家,統一中國的現象。總之,南北對抗極大地挑動了南方漢人的神經。因此,他們對漢武帝那種使用強硬方式,堅決打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氣。從古至今,歌頌漢武帝,歌頌衛青、霍去病、李廣的各種文藝作品非常的多,這也就擴大了漢武帝在民間的影響力。

其三,漢宣帝政策的實際效果,雖然比漢武帝大,但其實也是因為漢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漢武帝因為強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漢宣帝時期,才會有一部分匈奴人歸附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漢武帝時期沒有那種強硬的打壓,漢宣帝時期也沒有那樣巨大的收穫。一種情況下,人們會覺得漢宣帝其實是收麥子的那個人,漢武帝是種麥子的那個人。收麥子那個人,功勞肯定沒有種麥子的那個人功勞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武帝是種樹人,漢宣帝是乘涼人,二者沒有可比性。漢宣帝能夠取得更高的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這前者更加被歌頌實乃合情合理。

漢武帝時期,整個大漢帝國是真正的百廢待興,整個國家裡除了錢什麼都沒有。冶煉工業,戰馬養殖產業通通沒有,這些東西不是有錢就能搞定了,是漢武帝勵精圖治,窮盡一生才搞定了這些事。

漢武帝前期的冶煉工業嚴重不行,漢朝制劍坊打出來的戰劍跟匈奴人的戰刀對砍經常會被砍斷,很多漢軍將士都是在與匈奴騎兵對抗時,被連刀帶人砍成兩半的。漢武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派人到西域去尋訪鑄劍名師,後來才找到大月氏國,並造出了錳鋼劍,這種鋼材非常耐砍。

漢朝缺馬,不僅數量少,質量還特別差。漢武帝時期開始鼓勵養殖戰馬,為了提升戰馬品質,漢武帝不惜對1.1萬里外的大宛國發動了戰爭,只為了搶奪那1000多匹汗血馬。

漢武帝時期,騎士訓練十分困難,往往要兩三年才能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漢武帝大力發展武器工業,生產各種弓弩,這大大縮短了練兵的時間。

到了漢宣帝時代,由於冶煉,武器乃至戰馬產業都已經非常成熟,當時的漢朝科技力量在周圍國家裡已經是最強的,這時候再做不出點什麼成就來才是丟人的。


優己


漢宣帝劉詢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不過跟他祖爺爺漢武帝劉徹比起來,名聲的確是遠遠不及。

其實劉詢的對外做戰方面,也有非常輝煌的戰績。上臺第二年就出騎兵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漢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大勝而歸。之後又與烏孫、烏桓聯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漢朝打仗了,最後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俯首稱臣。

漢宣帝時期,還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歸屬於漢朝。

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個人認為,在對外戰爭方面,漢武帝是破局開創者,把漢朝前期的劣勢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比漢宣帝要多,這可能就是後世漢武帝名氣要大的原因吧。


紅黑聖西羅


漢武帝劉徹做的是“政績工程”;

漢宣帝劉詢做的是“政績”。

一、“政績”和“政績工程”

何為“政績”?顧名思義,可以簡單理解為“政治功績”或者“行政業績”,這應該是一個偏向於褒義的詞語。延伸理解的話,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聽就是於國有補,於民有利。

何為“政績工程”?一說這個詞,就首先聯想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某些人為了迎合上意或者謀取政治私利,所搞的無關國計民生卻虛耗錢財的花架子工程。


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武帝劉徹的“政績工程”和宣帝劉病已的是“政績”。

二、劉徹的“政績工程”和劉病已的“政績”

劉徹。如果簡單地把劉徹定性為喜歡搞“政績工程”就失之偏頗。理由一:他是最大的領導,不用帶著政治目的去迎合誰或討好誰;理由二:“國”是他的“家”,“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而且他不昏庸,沒理由去糟蹋自家東西。所以,只能說他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個喜歡做事的人,一個吃不得半點委屈的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卻造成了與“政績工程”一樣的惡劣影響和後果。

先看一下劉徹的成績單:

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大破匈奴樓煩、白羊二王,收復河套;

元朔六年(前123年),18歲的霍去病橫空出世,以800騎兵深入匈奴腹地,大勝。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兩徵匈奴,俘斬匈奴數萬,渾邪、休屠二王一降一死。

元狩四年(前119年),著名的漠北之役爆發,衛青、霍去病聯手,俘斬十萬,“封狼居胥”;

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四年(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兩徵大宛,以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數以萬計的軍費為代價,換來了大宛的“臣服”和幾十匹所謂良馬;

元封二年(前109年)和三年(前108年),滅北部(衛氏)朝鮮,設“漢四郡”;

從建元六年(前135年)開始,一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平西南夷

……

這份簡化了的戰功讓大明仰望,更讓兩宋汗顏。如果單以武功來考核和評價劉徹的話,他絕對可以進歷史前三。但是,作為帝王,他的職責卻不僅僅是“亮劍”和炫耀肌肉,更重要的應該是老百姓的安居樂業。遺憾的是,在他的身上,“武功”有多顯赫,“民生”就有多凋敝。如果把他的武功比作美麗的孔雀開屏,那麼他治下的民生就是孔雀背後醜陋的屁股——連年征伐,到漢武帝后期,帝國經濟已經接近崩潰,民不聊生,盜賊四起。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堆砌一個帝王的“偉業”則幾乎以帝國的崩潰為代價!所以司馬光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劉詢。如果讓我給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300多個帝王搞個排行榜的話,我會把漢宣帝劉詢排在第一位——執政二十五年,在他的手上,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不僅齊頭並進,而且均衡發展——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獨一份,因為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更遑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誰也沒有做到。

下面再看一下劉詢的成績單:

政治。漢宣帝劉詢的政治功績極高,對霍光的堅毅隱忍尚在其次,他最偉大之處應該是“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和“有功不賞,有罪不課,雖唐虞猶不能化天下”的“循名責實”的法家思想——這一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純以儒生治國更是中國古代政治的悲哀。



經濟。除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外,宣帝設“常平倉”,即在谷價低時加價糴入、價高時則降價糶出,以平抑谷價,調劑穀物供給,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國家增加了糧食儲備,老百姓更得到了實惠。

軍事。以匈奴為例,從本始二年(前72年)至神爵二年(前60年),先後數次出擊,匈奴被逐漸打散打殘,或投降或跑路,再也無法對漢朝形成威脅。

外交。弱國無外交,在強悍的軍事打擊下,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更是親往長安,直接自稱“藩屬”,這就是著名的“匈奴款塞、單于來朝”。

所以劉向讚頌說:“中宗(漢宣帝)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大道至簡,這番簡單而近乎平淡的評價背後,是一個“內外兼修、吏稱民安”的治世和盛世!

三、為什麼後人評價劉徹勝過劉詢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好面子。

“政績工程”同時又是“面子工程”,中國人好面子,劉徹的卻匈奴、通西域、開疆拓土這些明晃晃亮閃閃的“硬通貨”,比劉病已不動聲色的安民、富民來得光鮮百倍。所以,高調的劉徹滿足了部分中國人的“虛榮心”;

“政績”卻是“裡子工程”,利國利民更“藏富”於民,正是這一個“藏”字,低調的劉詢才“做了好事不留名”。

別說是史學家,就連阿Q都覺得漢武大帝給他掙了“面子”,因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祖宗比你強。

阿Q們所謂的“強”強在哪裡呢?

①歷史很久②疆域很大③發明很多……等等,而疆域方面的貢獻更是最早就來自於劉徹——“封狼居胥”是中國人狼性的最高峰和血性的最強音,“雖遠必誅”則是武帝尚武精神的強悍延續——但在我看來,這種精神遺產才是漢武帝劉徹幾乎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

因為我同意當時著名的《尚書》大家夏侯勝對漢武帝的評價:“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好一個“無德澤於民”!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你是喜歡一個以窮兵黷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為代價,換個只有“單于守蕃,百蠻服從”的虛名、卻“去秦始皇無幾”的劉徹呢?還是喜歡一個品行方面“操行節儉,慈仁愛人”、治國方面“循名責實,峻法嚴令”,然後“柔遠能邇,燀耀威靈;龍荒朔漠,莫不來庭”的劉詢呢?

習近平同志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彼岸歷史


題主,你錯了,不是漢宣帝的文治武功高於漢武帝,而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遠遠高於漢宣帝才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文景之治,哪來的漢武盛世?沒有漢武盛世,哪來的昭宣中興?漢宣帝取得的成就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取得了,起點不一樣。



但漢武帝與漢宣帝最大的不同就是:漢武帝獨自開創了諸多的第一,從思想上、體制上建立整套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從軍事上、地理上頭一次在西漢王朝開疆拓土,也就是俗稱的文治武功,而漢宣帝作為皇帝,更多的是如同西漢初年的曹參一樣,繼承了前輩已經創立好的文治武功而發揚光大,如同蕭規曹隨,也就是武規宣隨。

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是開創者,漢宣帝是守業者。守業者的文治武功是遠遠無法與開創者相比的。



論文治,漢武帝奠定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外儒內法的模式作為封建帝國的統治根基,這種思想體系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不可謂不偉大。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治國思想,而是在漢初從劉邦開始就在統治階層已實行六十多年的黃老學說,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漢武帝恰恰能夠以“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代替黃老學說,解放思想,推動社會繼續前進,這就是漢武帝的能力與眼光。



漢承秦制,在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時,漢武帝採取了“推恩令”徹底的解決了分封制遺留的後遺症,避免了七國之亂的再次出現,這是解決分封最好的武器,沒有之一。漢武帝的推恩令直到東漢王朝仍在使用,一直影響到三國時期,再也沒有封國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情況,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分封問題。

在文治方面還有漢武帝是整個西漢時期,最能重用人才的皇帝,武帝一朝出現多少人才,與漢武帝這個伯樂是分不開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人包括但不限於有:衛青、霍去病、主父偃、東方朔、董仲舒、司馬相如、桑弘羊、霍光等等,個個都是如雷貫耳,你找不到西漢其他皇帝當政時有如此多的人才。



在武功方面,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之後開疆拓土最偉大的皇帝,首先就是改變了自劉邦以來對匈奴和親的政策,頭一次採用武力手段打擊匈奴,武帝一朝,在位54年,與匈奴的戰爭基本上沒停過,是第一個奪取河西走廊並打通西域的華夏政權,是第一個將西域納入勢力範圍的華夏政權。今天的新疆和西藏是中國領土,就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惠及華夏民族兩千多年。

除了對匈奴用兵,漢武帝還不停向四處擴張,在西南方向,漢武帝派兵攻佔夜郎國,在南方,漢武帝領兵佔領南越國,勢力延伸到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在東北方向,漢武帝對朝鮮用兵,並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直接管理朝鮮,華夏政權第一次將朝鮮納入國土。



通過不斷的南征北戰,漢朝的疆域北至朝鮮,南到越南胡志明市,東至大海,西到西域 ,第一次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大致領土範圍。

最可貴的,漢武帝在經過多年戰爭,國家經濟面臨崩潰,百姓生活面臨窮苦之時,懂得懸崖扼馬,這是漢武帝與秦始皇的最大區別所在,是非常可貴的,也是沒讓漢朝立即沒落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漢宣帝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與漢武帝相差甚遠,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漢宣帝雖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在能力上就與漢武帝差了一截,首先漢宣帝即位時,是霍光掌權,皇帝的權力受到霍光的威脅,在漢宣帝當皇帝的前六年中,權力在霍光手中,漢宣帝過得小心謹慎,並無建樹。



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才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漸從霍家奪回大權,到公元前66年,漢宣帝即使的9年後,才真正消滅霍家勢力,奪回屬於自已的權力,才開始真正的獨掌大權,真正的掌控整個國家。

漢宣帝在文治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懲治腐敗、整頓吏治、休養生息、減輕賦稅等維護統治的手段,基本上延續了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也沒有作出特別的更改。



漢宣帝在武功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降服匈奴、擊破西羌、設置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降服匈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匈奴經過武帝朝多年的打擊,實力衰弱;二是匈奴遭受了自然災害;二是匈奴內部開始鬧分裂,分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部臣服漢朝。



漢宣帝僅僅只用了一戰,派遣了16萬大軍,就徹底擊垮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大漢帝國的威脅,從此西前邊境再無匈奴大規模威脅。擊垮匈奴後,漢宣帝就收復了西域,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徹底將西域納入領土範圍,這算是漢宣帝最大的功勳。

但是你拿漢宣帝與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來比的話,就會發現漢宣帝根本無法比,漢宣帝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才有如此成就的,而且大部分文治武功都是延續了武帝朝的規定。



雖然漢宣帝時期的國力強於漢武帝時期,但沒有漢武帝打下的基礎,漢宣帝是不可有如此文治武功的,真比起來,漢宣帝是無論如何比不上漢武帝的,要知道人們習慣把秦始皇和漢武帝放在一起比較,並稱為秦始漢武,光是這一點,漢宣帝就比不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兩個人的所處基礎不一樣,功績也不一樣,對大漢王朝的影響也不一樣。

劉詢的確也是一位明君,但他所處的王朝是漢武帝劉徹為他打下來的。漢武帝的雄才偉略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帝國--大漢帝國。我們現在的漢語、漢字、漢文化等,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漢武帝統治。是他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最大一次的民族融合,真正意義上形成了“大漢民族”。同時,在漢武大帝的統治下,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範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國。

因此,劉徹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推崇的漢武大帝,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開創者。






東嶽隱仕



路遙lgy


西漢一共14位皇帝,出了不少傑出的皇帝,文景之治為人所熟知,漢武帝更是聲名顯赫,而漢宣帝劉洵也是很傑出的皇帝,只是名氣不這麼大而已。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極度好戰,從登基上位開始,就已匈奴開戰,最終擊潰匈奴,但也幾乎耗盡了國家的經濟基礎。

漢宣帝劉詢,是西漢第十位皇帝,也是劉徹的曾孫,因受到巫蠱之禍的牽連,從小就生活在民間,深切體會了民間的疾苦,在施政方面更難照顧百姓之苦。

文治方面:

漢武帝頒佈實行了推恩令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進行思想意識方面的控制,確立皇權的至尊地位,將鹽,鐵等民生物資的經營權收歸中央,穩定了社會經濟的秩序;派張騫出使西域,從而打通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與經濟的交流,中國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逐步傳到歐洲,促進了世界的進步。

漢宣帝在位期間史稱"孝宣之治",是西漢最為強盛的時期,漢宣帝從小長於民間,深知地方官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生存以及社會能否和平穩定,因此,其對地方官的選拔和考核特別重視,並建立了一套對官員進行考核和獎懲的制度;對世家豪強進行土地兼併的行為進行強力打擊,減輕百姓徭役和賦稅,並派出農業方面專家巡視全國,幫助指導農業生產,劉詢在位的後期,社會穩定繁榮,農業連年豐收,成就了西漢最強盛的時代。

武功方面:

漢武帝的一生幾乎就是征戰的一生,先與匈奴之間戰爭經歷了十餘年,這個時期的匈奴是最強大的時期,無數次的小戰役和3次大戰役,最終擊潰匈奴並擴展大片土地,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不僅北擊匈奴,還西征大宛,先後有車師之戰,樓蘭之戰,龜茲之戰,莎車之戰,從而開拓了西域;水陸並進,征服朝鮮,向南向東南分別平定南越,閔越等地,首次將海南島和南海諸島納入版圖進行了控制管理,讓漢朝國土面積增加了一倍以上,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帝國。

漢宣帝繼位第二年集結16萬鐵騎,分五路攻打匈奴,此時的匈奴以大不如幾十年前,匈奴再次大敗,此後便逐漸式微,並於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稱臣;並第一次將西域納入西漢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利用兩年時間平定青海境西羌人,並將其收降入漢朝。

因此可以說,文治方面,漢宣帝略勝一籌,武功方面,漢武帝遠勝,綜合考慮漢武帝更強。


塞科說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名垂青史的帝王也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麼幾個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大放異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疆拓土、把中原王朝的文化和威望傳播到了能力所及之處。



他們的後繼者也有很多名君,但是作為帝國的守成者,名聲和威望自然在開拓者之下。漢武帝和漢宣帝就是這樣的關係。


漢武帝當政時期一舉擺脫了秦朝至漢朝初年對匈奴和親納貢的狀況,利用44年的時間對匈奴發動了漠南、河西、漠北三大主要戰役,重用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累計殲滅匈奴15萬人。

最終,匈奴失去了水草豐富、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河西等地,遠遁荒涼寒冷的漠北,自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漢武帝對匈奴之戰,讓中原王朝找回了自信,一改秦漢初年對匈奴的頹勢,後來者展開了對匈奴的持續打擊。

而漢宣帝就是在繼承了漢武帝聯合西域政策的情況下,展開了對匈奴的持續打擊,最終使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被漢宣帝幾乎滅族,遠遁中亞、歐洲,經過幾百年的同化,消失在歐洲歷史中。

南匈奴人後裔在養精蓄銳幾百年後,在東漢末年割據河套,被曹操擊敗,分裂為左、中、右、南、北五部。

公元三世紀,西晉發生八王之戰,匈奴後人劉淵起兵關州,佔據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公元316年,劉淵兒子劉聰滅掉西晉,五胡亂華開始,經過幾百年的黑暗歲月,漢族幾近滅亡。

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朝滅陳,匈奴與中原人的恩怨才徹底結束。

在滅匈奴這件事情上,漢武帝是直接打擊,而漢宣帝趕上了好時候,那時匈奴不斷分裂,加上西域各國又成了漢朝的堅定盟友,盟主出面,聯合一幫小弟,打匈奴自然輕鬆。

沒有漢武帝時期的痛擊、沒有漢武帝西域政策的實施、在沒有將星雲集的時代,漢宣帝打擊匈奴難度可想而知。

下面簡單介紹漢宣帝時期的漢匈之戰。

本始三年,前71年,漢與烏孫聯合攻擊匈奴,宣帝派遣田光明等五將自雲中、西河、張掖、五原、酒泉五路並進,打擊匈奴,匈奴一看,跑了,沒打成,結果在西逃途中,遇到了烏孫國的校尉常遇,被常遇殺的打敗,常遇一舉俘獲匈奴四萬與人。後來,匈奴又被鮮卑擊敗,可以看看,此時的匈奴是啥水平。

神舜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漢朝設西域都護府,統領天山南北。

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降漢。漢宣帝賞賜河套地區居住。

建昭三年,前36年,陳湯聯合西域諸國,出兵十萬人攻打北匈奴,北路軍出烏孫,南路軍越蔥嶺、過大宛,合圍郅支城,斬首郅支單于,傳書西域各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此,北匈奴殘餘逃向中亞,後又逃向歐洲,把歐洲禍害了幾百年後,逐步消亡。

就武力值而言,漢武帝遠勝漢宣帝。就開疆拓土這一不世之功而言,漢武帝遠勝漢宣帝。

漢武帝重在攻外,漢宣帝重在修內。漢武帝是開拓者,漢宣帝是守成者。歷史上的評價和名聲,武帝自然在宣帝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