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之鄉”———東至縣

東至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皖、贛兩省交匯處,是八百里皖江的起點。

東至縣,由1959年東流、至德兩縣合併組建成立,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境內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堯舜之鄉”的美譽。考古學家在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縣境北部的升金湖,是安徽省首個列入國際級的重要溼地自然保護區。

歷史文化

綜述

根據華龍洞遺址和棗林灣遺址的考古發現,距今30-50萬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漁人、獵人的生產活動,到了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開始重視農耕。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吳相爭不息,邑境內的東流始為吳楚境,後為越地,戰國時併為楚境,至德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地處吳頭楚尾。所以這塊土地是中原文化與吳楚文化夾帶巴蜀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方。

到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由於邑境毗鄰徽州,又與安慶對江,深受徽學文化和古皖文化的影響,故逐漸形成了南徽北皖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物質表現是稻米種植和漁獵活動,其精神文化的表現是崇尚鬼神和膜拜自然,所以古時東至的文化土壤基本上是農耕文化,邑境內象徵圖騰的儺戲、目蓮戲和鬧花燈等民間文娛活動,以及唐宋以後盛行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個明證。

東至境內的主要文化為皖江文化,此外還有徽州文化等文化,東至也是堯鄉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之地。早在明代,便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處”的美譽。

方言

東至是多方言分佈區,贛語是當地主體方言。通過6個方言點的語音比較,可以看出東至方言從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話→禾豐話→城關話→烏竹話→南溪古寨話→龍泉話是從江淮官話到贛語再到徽語漸次過渡,江淮官話的特色逐漸減弱,徽語的特色逐漸增強,而城關贛語兼有徽語和江淮官話的特色。

縣境內崇山峻嶺,小丘綿延,河湖縱橫。地形態勢是南部山區、北部圩湖地區、中間是丘陵地帶。歷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佈為上鄉、中鄉和下鄉。上鄉一帶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鄉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鄉,100年前還是大江灘塗,地稱“雁汊”,出沒者多系漁民。今楊套一帶舊屬懷寧縣,“雁汊漁火”為舊懷寧十景之一。清末“桐懷”紳士合股圈圩,自此大量江北移民接踵而至。今大渡口沿江一帶為懷寧移民區,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樅陽、桐城移民區,東南部是廬江移民區。上中下鄉的方言有很大區別,上鄉說的是贛語,中鄉說的是徽語,下鄉說的是江淮官話。因此,外地人都說東至方言是“九幫十三腔”。

飲食

東至小吃講究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其代表早餐有煎餅、餛飩、燒賣、湯包、肉絲麵、油條、豆絲、梅乾菜燒餅、東至米餃 、東至炒麵等。

“堯舜之鄉”———東至縣

東至飲食文化悠久、經典,東至菜秉承安徽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其代表菜餚有麥魚蒸蛋、茄夾、山粉圓子、素炒犁蒿、紅燒鯽魚、紅燒汪丫魚等。

東至是魚米之鄉,水產極為豐富,周邊地區淡水魚鮮大多出產於境內的國際重要溼地升金湖。

宗教

主要佛教建築:萬佛寺、雲峰寺、玉峰寺、梅山寺、觀音寺、法門寺、集賢寺、法音寺、安海寺、南門寺、蓮花寺、遍照寺、玉山寺

“堯舜之鄉”———東至縣

雲峰寺

主要基督教建築:田園新村教堂、業埠教堂、大渡口中央教堂、東流聖地閣教堂、天恩堂、福音堂、珍珠堂、向玉堂、耶穌教堂

主要道教建築:五莊觀、青龍觀

民俗

東至花燈

明清以來一直傳承至今,舞長龍、耍獅子、跑旱船、敲腰鼓、摺子戲。東至花燈的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主要燈種根植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民間舞蹈、音樂、手工技藝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

“堯舜之鄉”———東至縣

福主廟會

福主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於泥溪鎮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建德縣誌(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餘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餘公,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菊花節

時間:每年11月15日

東至縣政府請表演者搭臺唱戲、跳舞、唱歌、雜技、小品、朗誦陶淵明詩集、賞菊花,懷念陶淵明。地點:東流陶公祠。東流鎮是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居住的地方,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年佳句。為期一週的東至縣東流菊花節由東流鎮主辦,旨在通過舉辦菊花節,打好陶公牌,唱響菊花戲。

藝術

文南詞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是一種流行於安徽池州市、安慶市等地的古老的戲曲劇種。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臺,有近百年的歷史。唱腔有南詞、文詞、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幾十種,故取“南詞、文詞”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南詞”。伴奏以四胡為主。無專業劇團,東至、宿松兩縣黃梅戲團兼演文南詞。劇目有《煙花女子告狀》、《蘇文表借衣》等三十多個。

“堯舜之鄉”———東至縣

雞公調

雞公調錶演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舞蹈、唱聲、音樂、手工技藝、服飾美術等。它是以劇團為載體,以劇本為依託,以輕便自由為形式,蘊含著諸多要素的民間文化。演出時男女老幼演員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時唱時舞,伴有獨白,舞唱結合。演出時分角色著裝,並繪畫各式臉譜,主色調為紅、白、黑。演出時鼓、琴、胡、鑼、梆、吶從旁託唱與幫腔,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黃梅戲

東至因是黃梅戲之鄉安慶的近鄰,所以黃梅戲在縣域內也頗為流傳。

風景名勝

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永久性淡水湖泊溼地,位於安徽東至縣境內,是水禽賴以生存的天然場所。升金湖保護區是中國主要的鶴類越冬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種群數量最多的白頭鶴天然越冬地,因此升金湖亦有“中國鶴湖”之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溼地生態環境及越冬水禽。

“堯舜之鄉”———東至縣

九天仙寓,國家AAAA級景區。以皖南最大的瀑布群而得名。九天仙寓景區有數個相迭的多迭瀑布,有高達百米單迭瀑布,水流四季不斷,這裡山高林深氣溫低,冬季更有外冰內水的冰瀑奇觀。同時這裡還有古徽道、高潮村古建築、同春茶號、韓世忠-梁紅玉歷史遺蹟、紅軍洞等人文景觀,雁落坡、紅旗嶺、魚龍洞等自然景觀。

“堯舜之鄉”———東至縣

東流古文化區,位於東至縣東流鎮,是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東流古文化區原為東流縣治所,因瀕臨長江,取“大江東流”之意為名。東流古文化區是國家AAA級景區,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歷史名人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區,其中著名的景點有陶公祠、天然塔、秀峰塔、東流古街等。

“堯舜之鄉”———東至縣

南溪古寨,2005年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金氏宗祠(大成祠)整個建築面積有1200平方米,前後三進,88根柱子落地,門楣高大,山牆聳立,天井庭院寬敞,兩旁有花鳥麒麟浮圖座廂,後廳是祖宗牌位,內懸“南溪鯤化”等匾額,整體組合氣勢恢宏。

“堯舜之鄉”———東至縣

大曆山,集“堯舜遺蹟、佛教文化、岩溶景觀”於一山。山上歷史文化悠久,唐貞宗二年始建草規庵、隱龍庵、真人觀,明建堯舜詞,今存法藏寺、堯池、舜井、 堯舜望江臺、堯憩石、舜耕地。山有伏虎洞、堆雲洞、 八公洞、白龍洞、燕子洞,洞內鍾乳懸掛,造型奇異。

“堯舜之鄉”———東至縣

香口溫泉,溫泉水溫均衡,流量穩定,水質清澈透明,無色無臭,可飲可浴。溫泉測定為礫砂泉,含有大量的砂、鈣、鎂、硼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經常用此泉水沐浴,對治療皮膚病、風溼病、腸胃病均有一定療效。

“堯舜之鄉”———東至縣

東塢山瀑布群,形態各異,十分壯觀。有的飛流直下,雷聲轟鳴;有的一個套一個,浪濤激湧;有的婉轉慢淙,水花四濺;有的涓涓細流,幽靜輕音。攝影家們把它們形象地冠以“山間飛瀑”、“疊泉如紗”、“天河瀑布”、“銀緞輕瀉”、“飛泉流磬”、“孔雀飛瀑”、“珠簾壁合”、“幽谷聽泉”、“金線吊蛤蟆”、“清泉石上流”等等美名。

“堯舜之鄉”———東至縣

黃泥湖,是江南山水名勝之一。黃金湖。湖上流傳“七仙泛舟湖上;衣冠談論而已”的神話。一傳是天宮的鳳凰下凡人間,羨慕此地湖光山色,佇立湖中點化而成;又傳是巨石迸裂,有金雞飛鳴而去。

“堯舜之鄉”———東至縣

金字牌森林公園,位於縣城木坑山,一期佔地55公頃,木棧道、觀景亭、摩崖石刻、休閒平臺、景觀燈鑲嵌在木坑山上,整個山體綠樹環抱,翠色慾滴。

“堯舜之鄉”———東至縣

堯渡河,長江在安徽省的右岸支流。傳說因堯就在這裡乘船順水至大曆山訪舜而得名,亦名前河、江口河。歷史上,堯渡河流域曾是水豐土肥、農業耕種條件優越的地區,是堯舜歷史文化發祥地。堯渡老河也曾經是縣城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堯舜之鄉”———東至縣

張溪老街,據1997年張溪鎮六聯窯廠發現古墓,墓內有銅鏡、銅壺、銅盤、銅獅、銅鼎等文物。出土的器皿還有青銅兵器、禮器、生活器皿、雕塑及珍貴玉器,據專家鑑定是西周時古墓葬,可佐證張溪老街歷史之悠久。

“堯舜之鄉”———東至縣

堯渡老街,號皖南第一街,距今已有2400年曆史。長約5公里,開有300多家店鋪,建有1000多幢房屋,且大多是馬頭牆、魚懸樑,前開店後住房,一進幾深帶天井的徽派建築。其中有著名的有林、張、朱、汪、陳、胡、錢、黃“八大家”老字號店鋪。舊城南半里,有繡花樓24間,丹陽、尋陽、鄱陽等地商賈經常來此置辦酒會,故有“江南茶飯、建德先知”的諺語廣為流傳。

“堯舜之鄉”———東至縣

堯渡霓虹,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與世紀廣場、和平音樂廣場、兒童遊樂場穿插、融合在一起。世紀廣場、和平音樂廣場和兒童遊樂場把整個街區勾勒成了3個巨大的板塊,既自成風格,又完全敞開。“都市變奏曲”等三座雕塑點綴其中,將堯渡河優美的風光引入步行街,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創造了“湖街一體”的迷人景觀。

“堯舜之鄉”———東至縣

四角尖,位於東至縣官港鎮西。四峰並列,氣勢磅礴。早在元末群雄逐鹿期間,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以此為根據地,招兵買馬建立驛站,祭天地問計蒼穹,後大獲全勝。朱元璋登基後在此建寺廟一座,賜名“明王禪寺”,以報山神天公之助。主要景點有四角尖、仙姑排、亭子腰、仙水池、飛來龍等十餘處。山上茂林修竹,泉水潺潺。

“堯舜之鄉”———東至縣

玉峰霽石,位於東至縣梅城的玉峰山。一進入山內,一個巨石映入人的眼簾。上面刻著朱熹題的詞。它證實了這顆化石的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活化石。這顆巨石已被列入安徽物質文化遺產。高8米,重3.2噸。上面長滿了青苔。千瘡百孔,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堯舜之鄉”———東至縣

天台山,距東至縣城東北2公里,公園分天台山、西山、避暑山莊三大景區。境內山勢峻峭、怪石嶙峋、洞奇色秀、林木蔥鬱,石刻、廟宇點綴其中。主要景點有:雲中寺、玉屏瀑布、鎮龍洞、斷馬腰、文廟大成殿、梅公亭、鎮狐洞、銅魚山石刻、“壽”字摩崖石刻、洞山岩、南門嶺牌坊群、梅山寺、普門嶺、寶衣圩石刻、梅山庵、雲峰寺、石印洞等26處。

“堯舜之鄉”———東至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