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戰國秦長城遺址


戰國秦長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昭王時……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戰國秦長城起首於臨洮縣新添鎮三十里墩洮河東岸的望兒咀,向東南行經渭源、隴西,再轉折向東北經通渭縣後進入平涼市的靜寧縣境。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定西境內的戰國秦長城全系黃土夯築,綿延約300公里,猶如長龍般蜿蜒起伏于山巔溝壑。雖經歷2000多年風雨浸蝕和破壞,但仍以蒼蒼茫茫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裡。

稀世國寶:新莽權衡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在今安定區口出土的東漢計量器新莽權衡,被稱為稀世國寶。新莽權衡是公元8年王莽代漢自立改國號為“新”後統一製造頒發的標準度量器,律權石重4鈞,標準為120斤。新莽權衡共8件,其二權、一衡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三權、一鈞、一丈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它的出土,為歷史學、金石學、文字學、考古學、古代冶金及鍛造學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體史料。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漳縣汪氏元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是元明兩朝漳縣汪氏家族墓葬群。位於城南3.5公里處的硝井溝西北面第一臺地的岳家坪西、徐家坪東西南。佔地面積30600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墓地約建於1243年),止於明代萬曆丙辰年(1616年),歷時373年,葬有漳縣汪氏自六十六世孫汪世顯至於八十一世孫汪滕十五代200餘人。1972年-1990年先後清理發掘元、明墓葬29座,出土文物1019件,這批文物中,三級以上藏品436件。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李氏文化:天下李氏出隴西


隴西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李氏源遠流長,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皋陶為李姓血緣始祖,利貞為得姓始祖。春秋時期李耳著《道德經》流芳百世。李耳九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李崇仕秦隴西守,即隴西房始祖;李璣定居趙郡,為趙郡房始祖。隴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根深葉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一統天下,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並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並對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國姓——李姓。有唐一代,李氏一族,英才濟濟,文臣武將,名士大儒,不勝枚舉。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今天,世界各地均認為李氏的“根”在隴西,天下李氏共尊“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隴西作為一個宗族的共同標識和世代相襲的郡望,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的名稱,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成為世界各地李姓人尋根祭祖的聖地。

源遠流長:渭水源頭文化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其源乃定西渭源。

渭河源頭文化光耀千古。《尚書·禹貢》有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的記載。叔齊伯夷恥食周粟隱首陽,被孔孟尊稱為聖賢。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作為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以及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渭源境內融匯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三大古代文化,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歷史上,秦始皇、隋煬帝、蜀將姜維、明將徐達等,都曾在渭源留下過歷史足跡;著名詩人庾信、王維、高適、王之渙等,也都曾為這塊地方賦寫詩章。這些歷史文化積澱早已融入渭源的山山水水,成為渭源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寶井汲玉:漳縣鹽文化


據《漳縣誌》(1925年版)載:“鹽井創自秦時”,可知漳縣鹽井熬鹽的歷史有2000多年。

早期的鹽是“小溪”產的“露頭鹽”。後來人們舀取滷水置於鐵鍋之中,通過熬煮使滷水蒸發,留下鹽的結晶。後來,人們遂將“小溪”挖成“鹽井”,抽水熬鹽。

元代大德年間,鹽井毀於泥石流,至明洪武年間,當地65家浚井戶聯合浚井,恢復生產。他們按《百家姓》的順序領取滷水,每個熬鹽灶按姓氏取字,叫做“字頭”。專事熬鹽的工人稱為“燒手”。


定西最具代表性的6個歷史文化古蹟


1938年,著名史學家顧頡剛來漳縣後,在日記中寫道:漳縣鹽井“凡二,灶戶百餘家,每日發牌四十八,每牌挑水三桶,一桶三百餘斤,三桶熬鹽可得八十至一百斤,一日凡出鹽四五千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