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每年穿皇袍祭祖,“特殊化”嚴重

皇帝如果算作是一份職業的話,那麼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都是一份最吃香的職業,多少人為了皇帝的位置鋌而走險,或者陪上了滅門滅族的代價,對於皇帝來說,天下之大,四海之內皆是一姓之地,雖然帝位的獲取無疑是艱難又血腥的,可是當奮鬥到手後,所帶給自己的反饋,那都是絕對值得的。

此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每年穿皇袍祭祖,“特殊化”嚴重

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數起,但凡是能夠在這個位置上沾過屁股印的,就至少能夠留名在史書中,不單單是生前享福,就是死了之後,都能給他的後代留下不少的恩惠。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是清朝,而清朝滅亡的時間距今並不算多短,如果說漢唐的皇室後人,肯定已經是無跡可尋,但是清朝因為離我們很近,所以很容易在現代社會聽到愛新覺羅的後人,並且都是貨真價實的。

皇室後人在心理上一定有比較大的落差,因為他們的先祖富有四海,而如今他們卻只是一個平民百姓,甚至在一些不善於經營的人家,他們的日子甚至會過的很是窮困潦倒,而在窮困之中,自己皇室後裔的身份,更是讓他們的精神無法得到抒解,有這樣的情緒壓抑,就自然生出來一種獨特的文化——皇室祭祖。

此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每年穿皇袍祭祖,“特殊化”嚴重

愛新覺羅的後人最有資格舉行祭祖典禮的是一個叫愛新覺羅恆紹的人,他的本職工作是中醫,醫術也算非常的精湛,在國際上都享有名氣,不過有了名望後,他最熱衷的還是每年舉辦清朝皇室祭祖典禮,並且吸引了大量的皇室後裔前來參加,也讓不少媒體爭相報道。

愛新覺羅恆紹的身份是乾隆的七世孫,但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是溥儀,為什麼要乾隆的後人來舉辦典禮,而不是溥儀的後人呢?溥儀登上皇位的時候才僅僅三歲,長大後已經是清朝垂死掙扎的時候了,最後和平退位後,更只是保留著皇帝的頭銜。不過雖然是一個退位的皇帝,算不上九五至尊,也是一個天子,皇帝的子嗣歷來都是一件大事,但溥儀卻終身沒有留下任何子女,有人透露說這是因為年少的溥儀被太監過多的玩弄生殖器,所以才落下了病根,導致他沒有能力繁衍後代,因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就沒有正統的後裔,而愛新覺羅恆紹作為乾隆正統的七世孫,他也就理所當然的可以代表清朝皇室來進行所謂的祭祖。

此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每年穿皇袍祭祖,“特殊化”嚴重

恆紹的祭祖典禮並不是走個過場,每一次的典禮他都精心的佈置,不但要嚴格遵守老祖宗們留下的祖制,並且在很多時候他親力親為,自己設計了很多用來緬懷清朝十二先帝的儀式,以及為清朝續加年號。甚至有族人去世後,依照各人族譜的記載,給皇族後人擬定諡號,這些看起來都是有模有樣的。愛新覺羅恆紹為了讓典禮看起來更加的完善和正規,還從族人中挑選扮演文武大臣的人,在典禮上儘可能的復原自己心中的那份尊榮,不過既然身為主角,愛新覺羅恆紹也給自己包攬了一個吃香的差事,那就是做皇帝。

如果說只是緬懷先人或者祭奠一個跟自己或許有關的封建王朝,這樣的舉動還是無可厚非的,不過恆紹將自己打扮成為皇帝,還配備了文武大臣,如此以來就成了不倫不類的鬧劇。不要說皇族後人,就是平民老百姓都知道帝位的傳承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溥儀雖然作為最後一任皇帝,但是他的後半生已經是成為了新中國的公民,除了清朝廢帝的身份,溥儀根本沒有任何選擇繼承人的權力,中國封建時期的皇帝到了溥儀之後就已經淡然無存,這個愛新覺羅恆紹卻用著祭祖的名義給自己過一把皇帝癮,不知道他這樣做可以安慰哪一個先祖。

此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每年穿皇袍祭祖,“特殊化”嚴重

更不要說在祭祖典禮上掛著清朝十二幅的帝王像,其中自然也就有溥儀的畫像,當恆紹穿著龍袍向溥儀叩拜時,不知道他是不是表示自己是溥儀這一支系的,可笑的是溥儀生前根本也沒有想過自己的帝位能夠傳承下去。龍袍沒有放進故宮博物院,倒是被活人穿在身上,做出譁眾取寵的事情,恆紹的祭祖典禮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也為他個人帶來了不少關注,本來作為一個名聲斐然的中醫,他已經用自己的成就給愛新覺羅增添了光彩,卻在最後和那些窮困潦倒的皇室後人一樣,做著不合時宜的皇帝夢,這樣公然的搞“特殊化”,實在讓人不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