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鬆”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


“曼松”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

普洱茶從來就不缺爭議的話題。當你在普洱茶的環境裡靜靜潛伏十年,耳濡目染,即使你不是做茶、賣茶的,也總會學到一些東西。哪怕你只看不喝,或者只喝不說......然而,既然看了、喝了,忍不住的感慨總是要有的,不必講得那麼意氣風發、所謂的爆黑吸眼球匡扶正義啥的。至少,要對得起自己付出的十幾年的青春......

眾目所睹,炒得沸沸揚揚的則道輸了“曼松”的商標。一時間,各大小品牌、大小茶廠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從此以後,大家可以光明正大、氣宇軒昂的出品“曼松”茶了。畢竟,地域的名稱不應該成為某一品牌的專屬註冊商標。

曼松,是全體茶人的共同資源。茶界文人石一龍先生為此事奔波操勞,也算是眾望所歸,還了曼松村民一個公道。

關於商標權的歸屬,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則道服與不服,法槌落下,即是塵埃落定。然而,我們擔心的是,從此以後,是不是各種各樣的“曼松”茶會一夜之間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什麼“曼松古樹”“曼松小樹”“曼松生態”,甚至是“曼松印象”等等都會大量湧現。​

“曼松”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

不管喝到嘴裡吧嗒出個什麼樣的滋味,腦海裡卻湧現出“瑞貢天朝”那帶著歷史朝代的厚重感和滿足心,貢茶曼松啊……什麼是核心產區的標準呢?天下茶人不怕花錢,只是花出去的銀子買來的到底是什麼茶呢?畢竟消費者有知情權。行業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最近還有一個爭論的熱點又充斥在各大小茶群中。某品牌出了一個單品,邀請文化界名人作家聯合為此單品出了一本書。似乎想以此成為行業的標杆,吸引了大量入門級小白。

然而,這是一個資源共享的互聯網大時代。彼時的茶友既年輕化卻也知識化,總會在人云亦云之後有點理性的思考加分析,不管文字如何華麗,普洱茶還是那片古樸純真的葉子。廣大茶友需要的是讓茶說話,更是希望,“文以載道”......

“曼松”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

前段時間,曾有人傳出消息:某某品牌出了一個什麼茶品,如果搶到,轉手發到廣州,一件加2000塊大洋都是供不應求。可是,沒見到誰搶,也沒見到哪個搶到的人就賺了那2000塊的快遞轉運費。這不再是過去那個運輸不便、訊息閉塞的時代,也不再一餅難求。只要謹慎點捂住了口袋,你想喝什麼還不是一日千里,飛至你的茶碗中來!曾經的神話只是曾經那個年代的不朽傳奇罷了......

寫到這裡,心情真的很複雜。這惱人的普洱茶,讓人又愛又恨,宛如霧裡看花。其實真正琢磨不透的,還是人心。在這茶的世界裡摸爬滾打,曾讓你從中多多少少獲得名與利。

“曼松”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

普洱茶,一直是有爭議才有熱議。

這片古老的東方樹葉,被聰明人的現代人貼上“文化”的標籤,更是圈粉無數。於是,文人做茶、資深茶友論壇發貼評茶、甚至茶藝師也可以自創品牌出茶。二十幾歲的茶小妹直播間裡大講特講普洱茶.....這一浮生百態讓人看了心中五味雜陳,彷彿喝下了90年代的大益混合了布朗山的苦茶底,再抓一把冰島、昔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論是為了追溯茶馬古道的起點,還是為了探求茶文化的源頭,都不可能沒有利益的支撐。為文,當文如其人;在商,則無利不商。當介於兩者之間,就要看如何以一個文人的情商與細膩,去巧妙的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了。

作者簡介:風往北崔,國茶網特約作者,從事媒體及深耕茶業多年,是中茶、陳昇號、吉普號等多家知名品牌撰稿者,曾獲中茶全國徵文一等獎,全國知名官媒專欄作家。其細膩的文筆,獨特的文風深受廣大讀者群的喜愛,常以真實的內容,立體的寫作手法立於文林,並在茶行業有極高的聲譽!(圖文來源:國茶網,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