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契合沿线各国愿望和期盼

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天下大同的抱负、义利兼顾的理念、和而不同的追求、亲仁善邻的传统、以民为本的思想,契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愿望和期盼。

学者观察

王进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体现了深厚卓越的中华文化底蕴,而且说出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心里话,直抵了沿线国家民众的心坎里。

其一,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天下大同的抱负,契合沿线各国人民美美与共的愿望和期盼。习近平主席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诸如“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内含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中。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

中华传统思想中一直蕴含着强烈的天下担当。《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华民族担当情怀的积极实践。正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中国要谋求什么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中国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毋庸讳言,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已成为中国发起的最受欢迎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国际合作平台,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

其二,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义利兼顾的理念,契合沿线各国人民互利共赢的愿望和期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和“利”是共生共存的一对重要概念范畴,包含着互利共赢的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中的“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礼记·大学》中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等名句。共商共建共享即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落实过程中必须坚守与发扬的原则理念。

互利共赢是义利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以致最终实现的目标。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若要义利兼得必须义利兼顾,若要义利共赢必须义利平衡。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唯有文明互鉴,善于合作,才能实现互通互惠、互利共赢。为了说明各个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礼记·学记》中的名言。为了说明亚非之间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句清代魏源所作《默觚·治篇八》的名言。作为21世纪的“凿空之旅”,“一带一路”倡议从蓝图到实践,从愿景到现实,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

其三,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和而不同的追求,契合沿线各国人民求同存异的愿望和期盼。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推动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这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和而不同”的“和”,指的是以和为贵、和睦、和平、和谐,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讲究人际关系,讲究和谐平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政党、青年、社会组织、智库、妇女、地方交流协同并进,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践行,强调寻找各国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契合点和对接点,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和合并行。

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即是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和”即是中国文化里“和”的本义。习近平主席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大小国家相处之道。“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其四,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亲仁善邻的传统,契合沿线各国人民讲信修睦的愿望和期盼。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即是说,我们的国宝,是与邻邦友好,与邻者亲近。那么,“仁者爱人”怎样实现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即是这种思想的生动诠释和演绎。主张对全人类实行仁爱,主张对邻国友好亲近,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要求将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的仁爱推广开来。这也是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自古至今的一个基本准则。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德不孤,必有邻”,还曾引言“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更是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是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即是和平发展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是和平发展、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都欢迎参与。此诚所谓“讲信修睦”,所谓“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亦正所谓“民无信不立”“正心诚意”,此皆乃“天之道”。

其五,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契合沿线各国人民过好日子的愿望和期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敬天爱人,德政保民”。民本思想肯定人民是主体,倡导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厚利民生,重视民情舆论。正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民心、民意的基础性、重要性。“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等,不仅如此,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全力推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注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可见,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落实过程中处处可见。

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其中,共享就是兼顾合作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福及双方、惠泽各方。让所有参与方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言而喻,共建“一带一路”,一方面,中国人民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其实是在帮助其他国家加快发展,使沿线国家的人民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水平、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教育、更发达的网络、更便利的出行、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岗位及更优美的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国家人民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蛋糕”,同样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

总之,共建“一带一路”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契合了沿线国家民众的愿望和期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