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簡介

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簡介

張壁古堡——南堡門

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簡介

張壁古堡——北堡門

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簡介

張壁古堡空王佛行祠

張壁古堡位於晉中盆地南端,處太行山支脈綿山北麓介休市龍鳳鎮境內,佔地10萬平方米,海拔1012米。古堡地屬丘陵,南依綿山,有兩條向外的通道,西、北、東三面為溝地,呈東西矩長,北部凸出,溝壑險阻,偏僻險要,堪為兵家守備築壘之地。堡內現存有可罕廟、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廟、真武廟、關帝廟等宋、元、明、清陸續建築的十數處廟堂建築和數十座具有晉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堡中地下滿布立體三層,攻、防、退、守、藏功能設施齊全的古地道。堡南門樓軍事信號燈(旗)杆石基座、供奉劉武周塑像之可罕廟、西南古校場、備守的巷門樓、更房、利行的“馬道石”坡街等歷史遺存,使這座古堡頗具古代軍事設防意義。堡內還有琉璃碑、泥鐵像、雙龍碾、槐抱柳、窯灣溝、藏鳳橋、金代古墓等眾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觀和遺存。張壁古堡歷史悠久,集軍事、農耕、商作、民族、宗教、民居、民俗等歷史文化內涵為一體,是國內倖存的具有獨特山村景觀和多層次多文化特點的古軍防壁壘遺蹟。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壁古堡的整體是一個東西長374米、南北長244米的扁長方形,地勢南高北低。古堡內一條呈S形、長244米、寬4米的紅石主街貫穿南北,將整個村子規整地劃分為東西兩半,臨街兩側便是高牆、店鋪、民房等古建築物,透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據碑記,古堡的街道原來是亂石鋪面,清道光五年,村民集資1800兩白銀,用紅條石鋪築成現在規整的街面。紅條石的安裝縱橫交錯,中間的三道呈縱向,左右兩側為橫向。整條街道猶如一條欲騰空而起的龍身,南堡門門拱上的石雕汲水獸像是昂起的龍頭,組合起來就是一幅形象生動的龍抬頭畫面。一百八十年過去了,張壁人精心改建的紅石街歷經雨水沖刷、人畜磨礪,紅色石面顯得古色古香,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成為體現張壁原始風貌的標誌物之一,是張壁滄桑變遷的歷史見證,也是張壁旅遊區的重要人文景觀。

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簡介

張壁古堡軍事古地道

張壁古地道分上中下三層。頂層地道在堡內西場地面以下2米左右,內部主要有窺探設施、疊加式秘密聯絡孔。中層地道距地面10米左右,主要用於上傳下達,同時保護底層指揮官不受上層的滋擾,由迂迴通道、側攻設施、地道堡、壁孔通訊設施、中層指揮所、轉移工程、地道咽喉、水井、倉儲工程、崗哨等令人眼花繚亂的設施組成。深層地道由可罕廟院地道口進入,距離地面25米左右,主要設施是地道的排水系統。地道的入口大都設置在隱秘的居民院落或窯洞內,可罕廟院地道口是部隊將領的專用入口。現在地道口的窯壁上還有插過轆轆的孔眼,轆轆是當年開鑿地道時用於取土的裝置。

地道立體三層工程在可罕廟地下西50米處(深層),空間上下如豎井一般,下寬上窄,高約13米,既可通風、又可通信,是協調地道內官兵統一作戰的樞紐工程,對把握全局控制戰情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壁古堡比較完整地保存著許多佛道建築,主要集中在北門和南門附近,形成兩個廟宇群。張壁廟宇建得多毀得少。多廟的原因是這裡出過不少晉商富戶,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經營商號店鋪,在積蓄一定財富後,便回鄉興建宅第、捐修廟宇,以庇廕家族興旺,獲取造福一方之盛名。毀的少主要是因為堡內空間有限,解放後村委會、生產隊、學校等公共場所多選擇搬走了神像的廟宇,雖然神像、壁畫、石刻等文物多有損毀,但建築本身還是基本保持了原樣。

明清時期,張壁村外出經商者居多,不乏走南闖北、富甲一方的商家名流。他們與大多數晉商一樣,在積累一定財富後的頭等大事,無不是回村興建房舍。目前古堡內仍保存著幾處頗為考究的明清古院落,都是由通常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組成的。由於空間的侷促,張壁村所謂的大院並沒有喬家、王家等晉商大院的規模宏大和豪華氣派,但在當地也算得上頗為講究了。

按照傳統風水堪輿理念,北高南低是最佳的風水。張壁恰恰相反,地勢南高北低,自南面綿山順山水而來的風水容易穿堡而過直出北門,因此在村落的規劃佈局上張壁人做了許多巧妙的安排。張壁南門外的一條小河上建有一座藏風橋,大清道光29年《創修藏風橋碑記》記載了藏風橋的修建經過,建橋的目的是為了阻擋煞氣、免除水患,導引風水、財氣流入堡內。

在南堡門外,還修建了一座坐南向北的關帝廟,關帝廟的位置正好在堡門的正對面,使堡門不致於直接暴露在視線範圍內,關帝廟實際起到了影壁的作用,也是為了阻擋煞氣進入堡內。

張壁古堡內外,隨處可見文物古蹟。古堡外寨子疙瘩、碾頭、夜孤圪嘴等高地的斷崖上附著有大量的老百姓已經司空見慣的陶片瓦罐,還有人工打磨的石器和磨光穿孔的獸骨。村南出土的三座金代磚雕墓葬,是讓專家和普通老百姓都能認可的文物古蹟,因為墓葬的造型比較獨特,墓內的磚雕內容也足以讓人嘖嘖稱奇。相對於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代,金代也是一個由於《岳飛傳》的廣泛傳播而在人們頭腦中有些模糊概念的王朝。堡內地下蜿蜒曲折、上勾下連、設施齊全、如迷宮般的幾千米古地道更是讓軍事戰略研究專家都為之驚歎的珍貴文物。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中,竟然沒有發現過可以斷代的蛛絲馬跡,也沒有隻言片語供後人參考研究,只是謎一般地靜聽後人對它的評說,這也正是文物的魅力所在。而泥包鐵像、琉璃碑、雙龍碾等更是獨一無二、富有傳奇色彩的國之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