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導讀:公元229年,三國曆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耐心爆棚的吳王孫權,終於敢於稱帝了;另一件則是蜀國與吳國達成了“平分天下”的盟約,約定將來攻滅曹以後,吳蜀平分天下,瓜分其地。兩國的關係從此開始開始了“蜜月期”。

《三國志·後主傳》所載:“是歲(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在《 》中,我們談到了“遙領州”制度,而這一回,吳蜀看起來做得更加“出格”:攻滅曹魏是連影子都沒有的事情,但他們兩國卻已經提前把瓜分曹魏的計劃做好了。

吳蜀兩國究竟想怎麼瓜分魏國,這個盟約簽訂後又給兩國關係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吳蜀平分天下


一、“平分天下”的背景

1、吳蜀關係徹底破裂

公元214年是劉備與孫權關係的轉折之年。

本來寄人籬下的劉備,不僅佔有了荊州的一半,還拿下了益州,一時間成為可以與孫權扳手腕的實力派。

力量對比的變化,打破了雙方關係的平衡。孫權按照二人先前的約定,“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主傳》)

諸葛瑾去成都見劉備索要荊州,最後空手而歸。劉備一句“吾方圖涼州 ,涼州定 ,乃盡以荊州與吳”(《三國志·吳主傳》)就把他打發了。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劉備畫像

孫權大怒,單方面任命了桂陽、零陵、長沙三郡太守,並讓他們前去接管各郡,結果自然遭到了關羽的武力驅逐,荊州形勢立馬劍拔弩張。

而後,雙方几乎大打出手,孫權派呂蒙攻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另派魯肅屯駐巴丘抵禦關羽。

劉備得知後,馬上領兵馳援荊州。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劉備得知曹操已經兵臨漢中,怕益州有失,只得與孫權議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 ,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蜀。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呂蒙劇照

然而,雖然孫劉兩家暫時和解,但這是一份雙方都不滿意的合約:

一方面,孫權“全據長江”的戰目標略還是沒能實現;另一方面,劉備也因簽了“城下之盟”而大為窩火。

所以,這份合約也終究沒能給兩家帶來持久的和平。接下來,就發生廣為人知的一幕:孫權偷襲荊州,全據長江,而劉備為奪回荊州,兵敗夷陵,雙方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2、雙方關係重歸於好

在吳蜀兩國關係逐步惡化的過程中,在外交上非常老道的孫權,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屢屢向曹魏示好。曹操在世時,他曾經“先箋與曹公 ,乞以討羽自效。”(《三國志· 吳主傳》),隨後襲殺了關羽,並將首級送到了洛陽。

曹操死後,曹丕篡位稱帝,孫權立馬上表稱臣表示支持,魏吳兩國明確了君臣關係。

但是,孫權並非真心降曹,他深知吳蜀兩國“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面對蜀國大軍來攻時,他曾一面向曹丕稱臣示好,一面又致書劉備說: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漢獻帝)? 荊州大小孰與海內? 俱應仇疾 ,誰當先後? 若審此數 ,易於反掌。”( 《三國志· 諸葛瑾傳》)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關羽雕像

孫權言下之意,無論是吳國還是蜀國,最大的威脅都是魏國,雙方之間的內耗,必然沒有好結果。正因為他有這樣的認識,才使吳蜀兩家重結盟好成為可能。

夷陵之戰後,孫權派遣使者到白帝城與劉備講和,並在其去世時安排特使弔喪,雙方的關係開始逐步恢復,但孫權仍然腳踏兩隻船,對吳蜀是否能恢復原來的同盟關係不置可否。

最先破冰的是蜀漢使臣鄧芝,他見到孫權時,義正言辭的說:

“大王今若委質於魏 ,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 ,下求太子之內侍 ,若不從命 ,則奉辭伐叛 ,蜀必順流見可而進 ,如此 ,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三國志·鄧芝傳》)

鄧芝認為,吳蜀兩國,人傑地險,進可以取天下,退可以保三分。但如果孫權要向魏國進獻質子,則必受制於人,將來難免被魏國討伐,到那時蜀國也順江而下伐吳,吳國必亡。

鄧芝這番話,讓孫權最終下了與魏國斷交的決心,重新與蜀國聯盟。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孫權劇照

而後,兩國又將同盟關係落實到了行動上。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年中,陸遜在石亭大敗魏國大司馬曹休。諸葛亮乘勢又出兵陳倉,進行了第二次北伐。

至此,吳蜀兩國關係不僅全面修復,正式達成同盟協議也已萬事俱備。

二、吳蜀如何“參分天下”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走上帝位。消息傳到蜀國時,舉國上下一片譁然。要知道,蜀漢以繼承東漢正統自居,但現在不僅曹丕稱帝了,就連東吳孫權也來湊熱鬧,於是乎許多人建議劉禪跟吳國斷交。

但諸葛亮顯然不這麼看,他說:“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 ,我之北伐 ,無東顧之憂 ,河南之眾不得盡西 ,此之為利亦已深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從大局出發,蜀漢不光不能與之絕交,還應該繼續鞏固聯盟關係。於是,諸葛亮派出了衛尉陳震,前往武昌慶賀孫權登基。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孫權畫像

在武昌,陳震代表蜀國與吳國簽訂了“參分天下”的協議:“權乃參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三國志·孫權傳》)

也就是說,對於魏國所佔據的北方9個州,吳國和蜀國各平分得4州,對於首都所在的司州,兩國以函谷關為界,各得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三國地圖上常見到的“雍州”,不在吳蜀兩國瓜分的範圍之內的。這是因為,雍州的設立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當時東漢朝廷仍被李傕、郭汜所把持,因而吳蜀兩國並不承認雍州的正統性和合法性。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司州”的劃分。漢武帝時,其管轄範圍為:

“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扶風、馮翊三郡,北得冀州之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河南、弘農二郡。”(《資治通鑑》胡三省音注)

從地理位置上看,在分割司州時,最東邊的洛陽必屬東吳,而蜀漢向來以“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理想,所以長安必須要給蜀才公平。而函谷關歷來是關內、關外的重要分界 點,所以,吳蜀才以函谷關為界,兩大都城洛陽、長安雙方各得一個,但在司州劃分上,顯然蜀國更佔便宜。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司州

三、“平分天下”的影響

吳蜀兩國約定平分曹魏國土,除了劃分了以後的勢力範圍以外,還就雙方的權力義務達成了一個長達400字的行動綱領,約定雙方:

“戮力一心 ,同討魏賊......若有害漢 ,則吳伐之;若有害吳 ,是漢伐之......各守分土 ,無相侵犯 ,傳之後葉 ,克終若始。”(《三國志·孫權傳》)

從此,兩國才真正拋開了新仇舊恨,成為了共同進退的同盟關係。吳蜀兩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互成掎角之勢,使魏國時刻處於兩面受敵的不利境地,其統一天下的進程被大大延緩。

而也正是在這之後,吳蜀兩國才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超長“蜜月期”。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三國州郡地圖

1、聯合行動

在行政上,兩國按照勢力範圍劃分,開始大搞“遙領州”建設,比如孫權將幽州牧、徐州牧、兗州牧、青州牧等封了個遍,同時還把封在蜀國地盤上不友好的“遙領官”取消掉了,以示對劉禪的尊重。關於“遙領州”制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往期文章 。

在軍事上,《三國志·朱然傳》記載:“嘉禾三年,權與蜀剋期大舉”公元234年,吳蜀兩國聯合展開了最大一次伐魏軍事行動:諸葛亮興兵10萬,出斜谷與曹魏對峙於渭南。幾個月後,孫權命陸遜屯兵夏口,孫韶進兵廣陵、淮陽,而他則自領大軍兵圍合肥。

只不過,結果是諸葛亮病逝于軍中,退回漢中;而吳軍遇到瘟疫,也主動撤退。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孫權與諸葛亮劇照

2、經受考驗

諸葛亮去世後,吳國為防止魏國乘虛而入,馬上在吳蜀邊界增兵。當然,孫權此舉目的並不單純,一是為了防魏國;二是可以在蜀國不濟時,趁火打劫。

劉禪也不甘示弱,他馬上往白帝城增兵,同時派大臣宗預出使吳國,協調兩國關係。

孫權問宗預:“東之與西 ,譬猶一家 ,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 ,何也?”(《三國志· 宗預傳》)

孫權此問,顯然是惡人先告狀。而宗預則不卑不亢,回答說:“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 ,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三國志· 宗預傳》)

孫權聽完,哈哈大笑,又派大臣是儀回訪,兩國之間的緊張得以解除。

而多年以後,當宗預再次完成出使任務回國時,年老的孫權拉著宗預的手,含淚說:“

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 ,今君年長 ,孤也衰老 ,恐不復相見! ”(《《三國志,宗預傳》》)依依惜別之情,無異於一對摯友,亦可見兩國關係之融洽。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孫權雕像

3、再度聯手

孫亮即位後,吳國權臣諸葛恪起兵20萬大舉伐魏,同時邀請姜維一起出兵。姜維當即答應,率兵數萬出漢中,從西路進攻曹魏。

只是,最終諸葛恪在合肥大敗,而姜維也因糧草不濟而退兵。這是繼孫權與諸葛亮聯手後,吳蜀兩國又一次大規模聯合行動。

4、至死方休

公元263年,魏國大舉伐蜀。劉禪馬上派人向吳主孫休求援。孫休派出丁奉等多路人馬營救蜀國。而當鄧艾天降神兵,突然攻到成都城下時,劉禪又動了逃亡吳國的心思。

但譙周卻勸說:“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三國志·譙周傳》)

他的意思是,魏國能吞併吳國,而吳國無法吞併魏國,如果是稱臣投降,與其投降吳國,還不如現在就向魏國投降,何苦要來第二回呢?

劉禪於是採納了譙周的意見,向魏國投降,蜀國滅亡。從公元229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63年,吳蜀兩國長達30多年的“蜜月期”宣告終結。

吳蜀兩國曾計劃將魏國瓜分,一人一半,他們是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

劉禪劇照


結語:在魏國強大的情況下,吳蜀兩個弱國竟然已經早早盤算好了將來如何瓜分魏國的疆土,這不僅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還顯得有些滑稽。

但從另一個方面講,正是兩國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合作“願景”,併為了自己可以看得見的奮鬥目標而開始有了實際行動時,吳蜀兩國的關係才算真正穩固起來。直到三國時代的盡頭,兩國一直睦鄰友好、未起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