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在貴州,曾經“地無三尺平”的殊境,令諸多久遠的文化得以留存。絢爛文化的基石,是尋常百姓祖祖輩輩的的日常與勞作。

黔山深處,“非遺”蘊藏豐厚,這些從歷史中迤邐而來的人和故事,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牙舟陶傳奇

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天眼”落戶平塘克度,而600年前最先進的陶窯,是在平塘牙舟扎的根。這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被崇山峻嶺團團圍住,卻都緊密牽連著山外的大千世界。平塘,因這兩大奇蹟聞名遐邇。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天眼 網絡圖片

牙舟不算邊遠,它距平塘縣城只有二十六公里,就因出產陶器而名世。早在一兩百年前,在閉關鎖國的清王朝,牙舟陶就有了外銷,靠人背馬馱、舟楫漂洋過海,登陸東南亞;民國時期,則大量銷往四川、雲南、湖南、廣西;並有見縫插針的傳教士將牙舟陶遠送歐洲。小小的牙舟鎮,僅製陶的小作坊就有一百多家。當年的紅火也許可與今朝媲美。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牙舟陶 選自《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 ·貴州卷》

陶窯在這裡存在了多長時光?1958年“大鍊鋼鐵”時,一位楊姓的年輕男子,奉命去砍一株六人合抱的老楓香樹當薪柴,搞土法煉鋼。他一斧兩斧三斧朝楓香樹砍去。旋風襲來,他張口一個呵欠,那張大嘴就合不攏了,像戲臺上的丑角。結果成了面癱。當地民眾傳為奇談,說是老神樹在向刀斧手發威。然而,老神樹還是敵不過當年強勁的世風,它終於被砍倒了。人們又掘其根,在樹根下卻有驚人的發現——一個古代陶窯的遺址。陶窯下有古墓,古墓中竟然還有殘陶片。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陶窯 網絡圖片

這一發現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想象,繼而進行了科學考證。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間,明王朝大軍入黔,在貴州屯兵屯田。士兵們各展才藝,有江西匠人就將當地的陶瓷技藝帶進了牙舟,而這裡的粘土和制釉原料均屬上乘,於是,就像一棵種子,悄悄萌芽,蓬勃生長。牙舟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牙舟陶 網絡圖片

牙舟陶以黃、白、綠、紫、棕、褐色為基調,時而有一抹古樸的藏藍,色如藍靛。這正是貴州獨具的民族民間色彩。牙舟陶以玻璃為基礎釉,瑩潤而富於光澤。釉層因燒製而形成的裂紋,有一種完全不同於瓷器的、獨特的自然美,與蠟染的冰紋如同姐妹。傳統產品就是鄉間常用的碗碟、壺、油燈、菸斗,還有多種動物造型的小口笛。燒製牙舟陶的土窯,依山勢建成一排圓弧形的窯洞,窯洞之間相連,匍匐在坡上,被形象地稱為“爬坡窯”。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牙舟陶 網絡圖片

一種外來的技藝要能夠在本土生根開花,除了自然條件之外,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技藝成敗的關鍵。設想,如果來自江西的瓷器匠人,在這裡孤芳自賞做瓷器,會是什麼結果呢?這裡沒有高嶺土,出不了好瓷器,不可能延續景德鎮的輝煌。而這裡的粘土卻非常適宜燒製陶器。經過一代代工匠的創造傳承,牙舟陶鼎立於此。

記得二十年前一次朋友聚會,我在主人家的博古架上見過一個鹽辣罐,心想,必定是出土文物才有登上此架的資格吧。朋友們也都聚焦於這件收藏,有人還考證其誕生的年代。主人笑而不言,最後才說,那是一件20世紀50年代生產的牙舟陶。一件現代日常生活器物竟能做得如此古拙,實令人驚異。後來,當我更多地接觸了這種陶器,才明白它的古拙不是“做”出來的,而是不經意之所為。社會生活已經進入了現代,而牙舟鎮那一隅的日子彷彿能回到遙遠的時光,在古樸的藝術氛圍中,做出瞭如此“鮮活”的“出土文物”!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牙舟陶 選自《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 ·貴州卷》

如果牙舟陶器僅僅停留在實用階段,那它也許一直就只能生產出粗獷有餘的“出土文物”了。而牙舟這片土地上,有豐富的布依族文化資源,那些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蠟染、挑花、刺繡,以其極高的藝術品位感染、薰陶、孕育了逐漸走向成熟的牙舟陶。可以說,牙舟陶是有著“移民血統”的、漢族與布依族文化交融的產物。它沒有平原瓷器的精緻、光潔、細膩,卻有著高原陶器的粗糲、質樸、典雅。如今,它以自己獨特的風姿,屹立在陶瓷藝術的高端平臺上。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劉雍雕塑作品 網絡圖片

20世紀80年代貴州美術家的介入,是牙舟陶器史上的大事。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雍曾來到這裡,一連數月與陶藝匠人們一道用手工拉坯、切磋技藝,在牙舟陶原有的水牛壺、龍壺、鳳壺等古樸造型的基礎上,借鑑貴州民間染、織、繡紋樣,經過再創造,燒出了一批貴州民族民間特色非常濃郁的美術陶。牙舟的陶藝匠人原本就有民族藝術的雄厚根基,再經美術家的點撥,二者結合如虎添翼,使得牙舟陶又開闢了新的藝術領地。

一古一今的兩大奇蹟,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有古樹根下的一幕

國家級傳承人張祿麒 網絡圖片

然而,外界的介入有得也有失。比如,1984年有關領導出於事業發展的意圖,將廠址從牙舟鎮遷到了縣城,將手工捏製改為機械生產。行政力量的介入造成了牙舟陶的“水土不服”。民間藝術作品特別講究“精氣神”。老藝人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品的質量。陶廠遷到縣城後,老藝人們離開了數十年生活的牙舟,人地生疏,一舉一動變得無所適從,創造力也漸漸磨滅。

如今,隨著牙舟陶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隨著文化產業的興旺,又誕生了一個個新的牙舟陶作坊、工作室,逐漸雄起在貴州高原。這番興衰變遷,也是民間工藝所走過的艱辛曲折的歷程。


動靜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