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是去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电影,主演宋佳、朱亚文。这次杭州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我看到了这部慕名已久的电影,整个影厅笼罩着浓浓的时代诗意。

它让你想起北岛、顾城、芒克那些活跃在80年代依旧成功的诗人们,原来他们所处的岁月背景是那副模样,同样也关注到陈如李五这样遭遇时代洗涤,落魄而终的失败者,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跌入理想深渊。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剧组亮相2018东京电影节

每个人在《诗人》里,又能寻见身上曾经的文青记忆。此次杭州映后,我约到了很久前就想约专访的监制周强老师,也和导演刘浩聊了聊他的“诗意年代”。结束导演对我说:辛苦了啊孩子。周强说:不好意思专访让你等了这么久。我:看到喜欢的电影一点也不久~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刘浩简介:代表作品《陈默与美婷》《好大一对羊》。毕业作品《陈默与美婷》,获得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鼓励亚洲电影奖,以及青年论坛最佳亚洲电影奖。

《好大一对羊》获加拿大维多利亚独立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法国杜维尔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和华盛顿国际独立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黛:您出生在安徽芜湖,长大在石油站旁,这个故事有您的家乡情结,但是在新疆的哈密搭的景?

浩:选择假借新疆是因为那里有个无人区,适合搭景。但我出生在安徽芜湖,石油公司在长江边上,七岁之后我就去了上海。然后又到了北京,要做这一行,先念的书,再工作,是这么一个脉络。我特别喜欢北方,尤其西北,这可能跟我自己的偏好有关。我喜欢他们那种文化,那种地貌,很粗犷很简单。

黛:这是您第五部电影了,之前有在西北拍过片子吗?

浩:电影在那儿拍的是第一部,但我在西北拍过很多广告和照片。

黛:电影的构图非常巧妙,会有一左一右、远景近景以及明亮黑暗的对比,摄影方面是有什么考量?

浩:我的摄影师叫李炳强,他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好的摄影师,从第一部电影到今天我们合作了二十年,彼此的默契不言而喻。我擅长画分镜头,每一场戏都会聊一下,我会提出方案,甚至找到参照物,相互一对,沟通很简单,基本不会有冲突。他也会有异议,但是充分民主了之后还是我在做集中。这里头得考虑逻辑,从左拍到右还是从右拍到左,不计划好的话,来回折腾全是成本。

黛:除了镜头,场面调度同样不单调。复杂的全景中,人物特别近景也很有逻辑。印象比较深的是李五去工厂演讲时女主的主观偷窥视角,都是怎样设计的?

浩:每一个镜头、分镜头全部是想好的。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黛:还有一些意象,比如用手去丈量丈夫的胸部,逆光去看太阳,一行人拿着标语牌在那边蠕动...这些意象的镜头是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构思好了?

浩:这些倒不是,第一稿里头没有,直到我们把景搭起来。我看到那个光和景就会联想,就加进去了。

黛:这些无形的细节就构成影片诗意的部分。那里面的严打这些年代特色,是您经历的吗?

浩:是经历的,中国有过无数次严打, 70年代开始,后来到1982、83年是最重的一次。那是个夏天,当时社会治安各方面乱七八糟事特别多,突然就提出了严打,当然也是为了社会的洁净。

黛:你是如何理解那个年代的?开放?自由?

浩:八十年代还是一个有诗意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现在这个年代我也喜欢。

黛:电影里头除了情感的部分,还有阶级固化领导冲突,比如李五跟张目的关系,他是老领导,李五讨厌他。但他渐渐地也变成了那样子?

浩:他也不是讨厌,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一段时间是叛逆的,其实越是别人对他好,他越会生气,他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也是一种关心的表现。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黛:你是如何理解李五这样一个人,他的复杂性?

浩:其实李五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己,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个事那个事。无非是他遇到的可能是大事,我遇到的是小事。

黛:之前提到陈蕙是你在上海看到的一个原型,这部是自编自导的第五部作品,有了解到你比较喜欢话剧?话剧的这个经历会对你电影的创作?

浩:我21岁开始写话剧,那会儿还没开始拍电影,想去演话剧,但一般的专业院团鉴于身型不接纳我。我当就来气,不让我演,我自己写,就开始写话剧剧本。相比电影话剧剧本更难一些,三一律是非常难写的。

黛: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是用16毫米拍的,然后借了14万就拍了。处女作风格延续到现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浩:我每一部片子影像都不一样,当时没条件,也没有数码。都是模拟的,那会最便宜的就是16毫米。

黛:后来也用胶片拍的吗?你会对胶片有一些情结吗?

浩:我前两部都是胶片,《陈默和美婷 》以及《好大一对羊》。

黛:你之前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那》、《向北方》都拍成电影,其中有的是改编小说,有的是真实写照。你好像对社会话题关注多一些?

浩:我以前从事新闻媒体,刚到北京为了生活,有的时候除了拍照还会写国际时评,那是我的本行(会让故事更有真实的一些基点)。

黛:平时会写诗吗?

浩:还是会有的,在自己的剧本里,在大量的照片中。以前写诗的那种能力,我可能就用在这里边。

黛:《诗人》去年在东京口碑非常不错,这一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动静,为什么?

浩:我们一直都在调整,就是想把这个作品做得更好一点,但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了,精益再去求精,因为电影的周期很长,总想让这场戏比方说剪得再好一点。

黛:你是怎么选到宋佳朱亚文这两个主要角色?

浩:是这样,他们看了剧本,然后很喜欢,就凑上了,我很相信这个东西。就时间地点人对就对了。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导演刘浩

现场QA

导演刘浩:

“在那个年代我也想当诗人、小说家,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才是万众瞩目的”

“一直在跟文字和照片打交道,写《诗人》是油然而发”

“就是每天看到的、闻到的,初稿在长春花了两个星期就写完了”

“人除了‘男女’的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社会价值的”

“陈蕙是每一个男人心里的梦,这部戏出来后,我周围的不管男性女性朋友都喜欢,因为它真实,那个年代纺织厂的女工是最性感的:洗完澡之后湿漉漉香喷喷的头发,热车间里撩起的衣服。”

上海电影节创投,釜山也获奖,浙江遇到了巨大的支持。

“回浙江就是鳝鱼面的味道”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浙江青年电影周映后QA

监制周强:

本来是想选在东北,后来看的照片是新疆以前矿的废墟,全部搭起来的景,去探班的时候找不到导演,因为导演晒得很黑,跟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干活,很辛苦。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主创签名海报

《诗人》里80年代的自由程度,令人咋舌

《诗人》监制周强

文字整理:七木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