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當他從監獄走出來的時候,他還是不是他?

我不知道,當他從監獄走出來的時候,他還是不是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坐牢的人有大概率是不負責任的人。

要麼對自己不負責任,要麼對家人不負責任,要麼對社會不負責任,或者乾脆說直白點,以上皆有。

我寫文章有7個月了,這期間有幾百個親屬跟我有過交流。

在跟他們的交談中,除了看到焦慮、擔心和期待以外,我也感受到了一點埋怨。

面對這種情緒,我時常感覺無話可說。

人活這一輩子,難免會犯錯。有一些錯誤相對比較小,有些則錯得離譜。

人的行為在法律上可以處理,因為總有相對應的條款來對它進行約束、懲罰。

但是行為帶來的情緒波動,就沒有明文規定了。

也有家屬跟我抱怨過:每個人都要求我等他,可是我為什麼要等他?我為什麼要原諒他?他犯法的時候,怎麼不想想我的處境?

我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方案。

但我認為,等也好,不等也罷,都是個人的想法,不能強行的進行道德綁架。

所有的後果,在行為發生的那一剎時就已經註定,因此與其事後懊惱,不如事先制止。

如果我們都能冷靜一點,不那麼衝動,那麼這道“等還是不等”的選擇難題,根本不會出現。

而既然問題出現了,就必須由自己承擔它帶來的後果。

我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這次進來的時候,距離他上一次滿刑尚不足半年。

我問他:上一盤你坐了5年多,還沒夠嗎?為什麼又進來了?

他說:女朋友說要等我的,結果出去發現她已經結婚了,我很生氣,打了她一頓。

我對他的思維方式很是好奇:等不等你都正常啊,一個人能有幾年青春呢,憑什麼人家要等你?再說了,世界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不是嗎?

人就是這樣,對於自己的錯總是選擇性的失明,而對於別人的行為,卻總是不能理解。

記得民警告訴過我一句話:人很搞笑的,都喜歡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以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話很難聽,但的確是事實。

跟影視劇不同,在現實中沒有任何一種犯罪能以正大光明的理由來掩蓋。

有些人說,我是為了義氣;有些人說,我是為了家人;有些人說,我只是想掙點錢,過好一點的生活。

這些話貌似冠冕堂皇,其實都經不起推敲。

人是不是都是自私的?也許是吧。

但自私就能傷害別人了嗎?

這個問題是我在裡面的時候,每天都會反覆思考的。

在合理的範圍內,該是你的而你沒有去爭取,這種行為被說成沒有進取心;而不該是你的,你偏要去拿,就有點兒過分了。

很多人剛進裡面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冤。

有人說:我就欠了點錢沒還,又不是不還,只是現在還不起嘛,怎麼就犯罪了?

這句話從邏輯上說沒有錯,債務是一個民事問題,遠不至於坐牢。但是這個人並沒有說,自己所欠的錢是通過欺騙的手段獲得的,後來事情敗露才被抓獲。

很多人對法律不太瞭解,包括進去之前的我也一樣。其實刑法判定的不是你還不起錢這個事情,而是你欺騙的行為。

裡面有沒有人是真的冤的呢?我不知道。我相信法律會給出答案。

但裡面確實有很多已經改過自新的人。

你願不願意相信他已經改好了?這個別人說了不算,只有你自己去判斷。

我見過10多年還在等的,也見過幾個月就不等了的。

大家可能認為是時間的原因,其實這關乎於感情。有感情的雙方,不在乎朝朝暮暮;而沒感情基礎的雙方,相互之間的關係往往是破綻百出,人進去這件事情,只不過是壓斷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係不好的雙方,在人還在外面時,還有時間和機會去掩飾和修補。而一旦溝通不那麼便捷,就會暴露出很多原本就存在的矛盾。

所以,如果非要我回答等不等的問題。

我只能說:自己的情況自己清楚,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

無論怎麼選擇,你都要遵從自己的內心。


“夢想集散圈”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