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屆荊州花鼓戲藝術節兩度花落潛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磊

11月5日至7日,第三屆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節在潛江舉辦。

此前,該藝術節於2010年在天門首次舉辦,2016年在潛江舉辦第二屆。

三屆藝術節為何兩度花落潛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解釋,潛江市深化院團改革,促進院團出精品、出人才,推出了一批優秀劇目,形成了良好的花鼓戲傳承、振興的氛圍。

創好劇本搭大舞臺

11月5日晚,潛江曹禺大劇院內,潛江原創的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拉開第三屆湖北省荊州花鼓戲藝術節展演的帷幕。

《河西村的故事》由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湖北省藝術研究院聯合創作,去年底推出後廣受好評,受邀赴江西、湖南、河南、北京等地巡演,並獲得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提名獎。

國家一級演員、湖北花鼓戲專家吳培義說,看地方傳承振興傳統戲劇,關鍵要看能否推出精品劇目。

細數潛江精品劇目,可謂碩果累累。除此次《河西村的故事》外,該市近年來創作出花鼓戲《生命童話》《五女拜壽》等一批全國獲獎劇目,可謂年年有大戲登場。

精品,如何打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瞭解到,這得益於該市用創新思維破解地方戲曲發展瓶頸。

一直以來,荊州花鼓戲等一些傳統戲曲存在改編劇多而原創劇少、古代劇多而現代劇少等現象,其一大原因是地方劇團創作受制於創作能力、經濟實力等客觀條件,有心無力。

為此,潛江在全省開創性舉辦全國劇本創作交易會,為全國影視劇劇作家、導演、文化企業牽線搭橋,也解了文藝院團“劇本荒”的苦惱。

如《河西村的故事》劇本,便是第三屆全國劇本創作交易會的成果。該劇劇本貼近農村生活,圍繞潛江蝦稻產業發展的主線,展現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鄉村鉅變,自亮相交易會便獲好評如潮。

為打造精品劇,潛江市除將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明確為全額撥款的國有公益性事業單位外,每年還設專項經費支持院團請名角、排大戲。《河西村的故事》就由國家一級編劇周慧執筆,國家一級導演黃鳴現執導,音樂設計、作曲、舞美、服裝、造型、燈光及編舞均為國內戲劇界的翹楚。

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院長徐中兵說,正是有潛江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院團才能放開手腳排大戲、出精品。

匯聚老中青院團有活力

“這部劇的亮點在於老中青三代演員的結合,是省藝術研究院根據劇團特點量身定製的。”《河西村的故事》趙小荷扮演者、青年演員付潛芬說。

付潛芬是潛江開辦花鼓戲大專班的首期學生。2002年至2006年,她在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花鼓戲大專班度過學藝生涯,畢業後成為省實驗花鼓劇院一名戲曲演員,其學費、編制等均由潛江解決。

當年,像付潛芬這樣從校園進梨園的有22人。

傳統戲傳承保護,培養並留住人才是一大難題。為此,潛江返聘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胡新中、李春華在潛工作;與藝術高校聯合開辦花鼓戲專業後備人才定向班,定向培養花鼓戲專業演員20餘名,實施“名家傳戲”工程,以師帶徒,組織青年演員申報湖北省牡丹花戲劇獎、上海白玉蘭表演獎、湖北省戲曲年度新秀等,湧現出一批藝術造詣精深、個性鮮明的青年演員。

去年,潛江花鼓戲大專班再開班,36名考生從報名的5000多人中脫穎而出。此時,包括付潛芬、答沙等歷經10年錘鍊的首批大專班學生,已從老演員手中接過振興花鼓戲事業的大旗。

“通過開定向班、推戲曲進校園等方式,劇團形成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徐中兵說。

目前,潛江花鼓戲擁有國家一級演員5名、國家一級作曲1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名,演員60餘位。年均演出超過200場次,足跡遍佈全國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