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千萬別被“豬”嚇著

11月11日(今天),A股走出低開低走行情。截至滬深股市全天收盤,上證綜指收報2909.97點,下跌54.21點,跌幅1.83%;深證成指收報9680.57點,下跌214.8點,跌幅2.17%;創業板指收報1673.13點,下跌38.09點,跌幅2.23%。

上週六(11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9年10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10月CPI同比上漲3.8%,漲幅有點超出預期,但從總體認知看,業內普遍認為豬肉價格大幅波動是CPI漲幅超預期的主要因素。也正因如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央行應該不會因為這樣的物價上漲而提高利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同比情況看,10月份豬肉價格上漲101.3%,影響CPI上漲約2.43個百分點,佔CPI同比總漲幅的近三分之二。從環比情況看,10月份比9月份,豬肉價格上漲20.1%,漲幅擴大了0.4個百分點,影響CPI環比上漲因素約0.79個百分點,佔CPI環比總漲幅的將近90%。

中國股市千萬別被“豬”嚇著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2月份以前,豬肉價格不斷下跌,並拖拽CPI一起下行;2月份以後,消費量開始逐漸迴歸正常,豬肉價格開始上升,同樣對CPI產生影響。尤其是今年6月份以後,CPI受豬肉價格影響的態勢更為明顯,環比漲幅擴大,對同比漲幅形成較大刺激。

筆者認為,中國現在壓低CPI的有效方法應當是想方設法增加肉食供給,而不是採取緊縮貨幣的方式。理論上說,緊縮貨幣只能進一步壓低全社會的需求,但卻抑制不住人們吃肉的慾望。所以,用緊縮貨幣的方式抑制“人吃肉”,無異於“豬得病、人吃藥”,不僅毫無意義,反而會破壞內需。但是,“利率高低豬決定”的歷史經驗畢竟是存在的,所以股市投資者擔心貨幣政策受到豬肉價格影響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這次不一樣。在全球市場以價格下跌為主的背景下,中國央行應該不會用利率手段應對短期豬肉價格的劇烈變動,但這不意味著央行在操作技巧上有創新。

比如,面對新的CPI數據,如果央行不需要通過緊縮貨幣應對,那就可以適度開展逆回購操作,以控制貨幣市場利率,避免讓7天期shibor的輕微上浮而產生過激的市場效應。

這樣的操作手法對於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和預期管理”倍顯重要。

有市場研究人員提出,“CPI上漲可能制約央行貨幣寬鬆”。提出這樣的觀點沒什麼錯誤,本來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但問題是:第一,這樣的看法並不排斥央行繼續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也不排斥穩健中通過一些政策手段引導利率下行,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措施;第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央行一直強調“穩健貨幣政策”,並未實施寬鬆。另外,也有財經類網媒將“股市下跌”和“寬鬆貨幣或受限”聯繫在一起,這既不科學,也易誤導輿論。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內部需求疲弱,這時候切勿借豬瘟煞有介事地“忽悠”,避免因此“綁架”老百姓物價預期進而“綁架”貨幣政策。此時,資本市場更需要清醒和明白:在全球實業資本、股權資本競爭空前劇烈的時期,中國股市千萬別被“豬”嚇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