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放著“他”和“她”不用,卻要寫成“TA”?

除了“她”、“他”,我們偶爾還會寫“TA”,尤其是在需要泛指的時候。“TA”使用起來很方便,但不是規範的用法。那在正式場合,有什麼中性的第三人稱代詞方便使用呢?這問題估計讓不少人感到為難。

有些地方的人就沒有這個困擾,例如芬蘭有一箇中性的第三人稱代詞“hän”。瑞典也有一個類似的詞——hen,不管生理上是什麼性別,是否做過變性手術,也不管心理上自認為是什麼性別……只要對方是個人,就可以使用“hen”。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在瑞典,han表示男性,hon表示女性,hen不指明任何性別 | Wikipedia

據說早在1960年代“hen”就出現了,但其直到2015年才被納入瑞典學院字典。而在那之前,“hen”一詞也曾引起不少的爭議

有的人表示反對,例如瑞典知名作家楊·庫盧(Jan Guillou)把“hen”的支持者稱作是“試圖破壞瑞典語的女權主義者”。還有的人則表示擔憂,認為這樣一個非男非女的詞會讓孩子們感到困惑,不利於孩子們探索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1]

目前來看,當初呼籲推廣hen的努力似乎並沒有白費。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使用中性的性別代詞能夠減少人們在無形中對於男性的偏愛,改善對女性的態度,同時,使用者也更能接受LGBT群體

中性的第三人稱是有意義的

在研究正式開始前,實驗參與者們收到了一張畫,畫中有個人正在遛狗。畫中的人物沒有給定的性別

,實驗參與者需要儘可能準確而詳細地描述“畫中的這個人在幹什麼”。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實驗參與者需要描述這幅畫 | 參考資料[3]

實驗參與者們被隨機分成了三組,分別面臨著三個不同的要求:使用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han,使用表示女性的hon,以及使用不需要指明性別的人稱代詞hen

之後,實驗參與者需要運用想象力,發揮寫作的技巧,完成另外一個小故事。故事人物的性別不詳,正打算競選政府職位。如果編故事時給人物起了一個男性名字,就標記為“0”,如果是非男性的,則標記為“1”。

最後,實驗參與者還得回答一些問題,評價一下非男性群體,並討論“他們”(非男性群體)在社會與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的重點在於對比男性人稱代詞與中性人稱代詞的使用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在描述畫中人物時使用中性第三人稱代詞“hen”的人,更有可能在之後的政府

競選故事中給人物取非男性的名字。而使用女性代詞也有類似的效果。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討論hen的雜誌,使用hen的童書 | Nina Porzucki

研究人員認為,相比男性代詞,中性代詞能夠減少說話者心理上對男性的偏好,並且加強其對女性與其他非正統性別群體(heterodox gender groups)的認識。

重要的是,實驗結果表明造成這一效果的原因在於語言,而不是文化。過去人們常常把文化和語言的影響混為一談,但這次實驗進一步證明了

語言確實會影響認知。另外,該研究也從理論上證實,中性語言的使用,能夠影響人們對性別平等、LGBT群體的看法和態度。

語言中的性別問題無處不在

中文裡,暗示性別的詞其實也常常出現,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在描述上述的實驗設置時,我最初想寫故事中的“主人公”,但由於實驗中的人物是不限性別的,這就讓“主人公”中的“公”字似乎顯得不那麼恰當。

接著,在描述研究中的“非男性群體”時,這個明確排除了男性、既包含了女性又包含了其他非正統性別人士的群體,一般也是稱作“他們”。

英語也有類似的問題。英語單詞“they”是複數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翻譯成“他們”、“她們”或是“它們”,但有的時候,“they”也被用作單數的、不表明性別的人稱代詞。雖然“they”的這一用法可追溯到1375年,但一直都有人認為這樣的用法是錯的。

19世紀中期,美國作家就曾試圖新造一些詞,用來指代不說明性別的第三方,然而,100多種嘗試最後都失敗了。現在人們仍然在想辦法,例如結合he和she,寫成(s)he或s/he。

而有些地方則不只是討論中性的第三人稱代詞這麼簡單,因為有些語言有語法上的詞性,例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名詞通常還區分陰性、陽性或中性而同樣一個東西,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詞性。比如說,太陽在德語裡是陰性的,在西班牙語裡是陽性的;而月亮在德語裡是陽性的,在西班牙語裡是陰性的。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詞性 | TED

這就會有不同的影響,如在描述一座橋的時候,說德語的人傾向於形容橋“美麗”或“優雅”,而說西班牙語的人則更傾向於說橋是“強壯的”、“長的”。大概是因為橋在德語中是陰性的,而在西班牙語中是陽性的。

中性的人稱代詞、“語法性別”都可能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因而,平時注意使用更具性別包容性的語言非常有必要。

使用更加包容的語言

性別包容性語言(gender-inclusive language)的使用意味著,口語和寫作都不得歧視某一種性別,也不得帶著性別偏見。聯合國為此還製作了《性別包容性語言指南》,旨在幫助各國以一種包容任何性別的方式交流。

6種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分別對應了6個版本的指南。其中就使用中文時如何實現性別包容,指南提出了多個建議,例如“如不需要,不要強調被指稱對象的性別

”,具體包括:

1. 使用性別中性代詞

避免使用區分性別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他們的”、“她們的”)。使用“其”、“此”、“該”等性別中性代詞

2. 重複相關名詞

如需指代前文提及人員時,可重複此人的姓名、職稱或所屬組織等相關名詞,而非使用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或“她們”。

其他實現性別包容的建議還包括“使用非歧視性語言”,如果不知道是否為歧視性語言?可以試試轉換性別——將句中的女性改為男性,或男性改為女性,然後看看錶述是否變得奇怪。例如,把“女強人”換成“男強人”,“男強人”是不是就聽著很彆扭?[2]

用詞恰當,促進平等

有些反對意見覺得,在用詞上小題大做,真的有必要嗎?這種行為是不是對語言政治正確的苛求?

然而,語言不止是我們用來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們塑造自身思想的工具

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曾說:“學會了第二種語言,就擁有了第二個靈魂(To have a second language is to have a second soul)”。而對於同一種語言,僅僅是一個詞的變化,長期存在的性別問題或許就能得到一些改善。

如果大家都希望改善社會對女性的態度,提高對LGBT群體的包容,那麼,“我們選來表達的語言可以讓我們離那個理想的社會更近一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系教授艾弗倫·佩雷斯(Efrén Pérez)說道。

芬蘭是個非常重視平等的國家,而芬蘭語的第三人稱“hän”則被一些人認為是芬蘭性別平等的最佳代表。不分性別、社會地位的“hän”,代表了一個人人平等的身份。瑞典的“hen”現也被積極看待,並得到了媒體和大眾的廣泛使用。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在芬蘭,每一個人都是hän | finland.fi/han/

我們使用的語言很重要,尤其是在描述或提及某個人的身份時,”英國LGBT組織Stonewall的勞拉·拉塞爾(Laura Russell)說道。一箇中性的、不特指任何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不僅能夠避免反覆書寫“他/她”,還可能打破刻板的二元性別認同,形成更加包容的性別觀念。

語言的使用反映了當下的環境和思想,而改變當下的一些語言習慣,或許有助於創造更平等、更包容的未來。

[1]https://slate.com/human-interest/2012/04/hen-swedens-new-gender-neutral-pronoun-causes-controversy.html

[2]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3]Tavits M, Pérez E O. Language influences mass opinion toward gender and LGBT equal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34): 16781-16786.

[4]He, she, or ... ? Gender-neutral pronouns reduce biases – study.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aug/05/he-she-or-gender-neutral-pronouns-reduce-biases-study

为什么放着“他”和“她”不用,却要写成“TA”?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生活中,有哪些容易被忽視的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