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日報社AR長卷“出街”引發熱議“高顏值”+“高科技”震撼人心

馬鞍山日報社AR長卷“出街”引發熱議“高顏值”+“高科技”震撼人心

11月11日,金安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觀看當天馬鞍山日報社推出的四聯版長卷

馬鞍山日報社AR長卷“出街”引發熱議

“高顏值”+“高科技”震撼人心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11月11日,馬鞍山日報社媒體融合精品力作“碧水東流至此回”AR四聯版長卷正式“出街”。這也是馬鞍山歷史上首份使用AR技術呈現的報紙。用手機掃描長卷上的圖片,平面圖案秒變立體視頻畫面,長江大橋上汽車飛馳,霸王祠裡遊客如織,大青山間花開正豔……

這份不同尋常的報紙一經面世,引發了市民的廣泛關注。他們在驚呼馬鞍山“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建設成就的同時,也驚歎於現代科技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改變,讓報紙變得更耐看、更好看!

傳統媒體融合現代科技場面震撼

1

好看、好玩,這是讀者們拿到長卷後的第一感受。

“四聯版上的照片張張精美,極具觀賞收藏價值;手機掃一掃能讓一江兩岸的美景‘動起來’,足不出戶便可體驗‘身臨其境’的精彩!”長卷“高顏值”+“高科技”,讓市經信局綜合法規科科長趙文翔和同事們眼前一亮,忍不住點贊。

想了解哪個景點就掃描哪張照片,“一個個短片還配有優美的音樂,比現場去遊玩還‘有聲有色’”,這讓映翠社區工作人員鄭清霜覺得很有意思。

雨山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陳媛媛俯瞰了濱江的楊樹林,一時間彷彿置身於真正的楊樹林之中。她感慨,AR技術的應用,讓報紙不僅好看、好聽,還更好玩!一個宣傳“小創新”,可讓大家更直觀感受到馬鞍山長江沿線生態的大變化!

“耳目一新”“直觀真切”,是記者聽得最多的詞語。

市生態環境局宣教中心楊義文一邊看著長卷,一邊發出驚歎,“運用AR技術進行報道,提供多維度視角,讓讀者跨越時空界限,更加直觀地感受我市城市面貌的變化,這樣的長卷真的很有創意。”

“整幅長卷展示了馬鞍山優美的生態環境,並運用AR技術,將太湖山、褒禪山等美景拍成視頻,讓人直觀、真切地感受馬鞍山的美。”市商務局綜合科科長張超決定要把長卷好好收藏。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息中心主任李文魁興奮地告訴記者,這種AR觀看方式將視頻音樂文字相結合,以此展現馬鞍山旅遊特色,效果很好。

AR技術的應用,讓讀報變成了一種享受。“讀報像是在看電影,震撼的視覺效果吸引人眼球。”西山社區工作人員查婷說道。

“太神奇了,掃下圖片,褒禪山、凌家灘等含山著名景點立馬‘活’起來了,閱讀變‘悅讀’,很棒的體驗。”含山縣文旅體局工作人員杜文華笑著說,含山全域旅遊宣傳也可以借鑑。

這樣一份顏值和技術含量高的報紙,也在網上引起了轟動。“看似普通的報紙,融合了AR創新性技術,科技感十足。”網友“徐見山”在朋友圈裡轉發,“這麼好看的報紙,這是帶感的微信,這麼生態的馬鞍山,自然要廣而告之,讓更多的馬鞍山人知曉。”

2

換個角度看馬鞍山倍感振奮

“看完之後振奮人心。”拿到報紙,在市供銷社上班的曹冉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馬鞍山人,切身感受了城市的變化,報紙上通過全景方式呈現,讓人倍感振奮。

工作近十年的民警常俊也經歷了城市的“蝶變”。他說,近年來全市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長江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真正打造了一座文明綠色和諧的城市。

從西楚霸王祠到含山凌家灘遺址再到薛家窪生態遊園,每掃一張圖片,都讓鴛鴦社區工作人員齊惠興奮不已,她用手機將長卷上的圖片掃了個遍。“通過AR技術,我身臨其境地玩了一趟,感慨馬鞍山不僅生態環境好,人文景點也很有特色。”

“長卷利用AR高科技和新媒體技術,展示了和縣霸王祠景區的美麗風貌和人文風情。”和縣霸王祠景區主任張京鳳看到AR四聯版長卷後感慨,這幾年,得益於保護長江的工作開展,長江沿線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位於長江之濱的烏江鎮霸王祠景區也迎來了更多的遊客。

含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雍俊看過長卷後,再次被家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所震撼!凌家灘遺址舉世聞名,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在保護中建設,在探源中展示,體現了考古研究、科普教育、研學旅遊等諸多元素,必將極大地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早上8時許,金安社區辦事大廳剛剛開門,從上海回馬辦事的盛忠良走了進來。見大廳前臺桌面上放著當天的《馬鞍山日報》,盛忠良隨手拿了起來。“這張報紙怎麼這麼長?”盛忠良嘴裡唸叨著打開了連版長卷。雨山湖、採石磯、大青山、霸王祠……一幅幅城市風光圖篇清晰展現在眼前。“太漂亮了。家鄉變化太大了。”盛忠良讚歎道。

陳纓是採石風景區管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上班地點在採石磯景區內的林散之藝術館。她告訴記者,參加工作二十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長的報紙,馬鞍山的自然和文化景點躍然紙上,令人賞心悅目。

一幅幅瀏覽著長卷圖片,感受著城市的美麗與繁榮,當塗讀者汪恭金無比自豪,“千古一秀”採石磯,峭壁千尋、突兀江流;“生態福地”馬鞍山,聚山納川、詩意濃郁。長卷上方的“一代詩仙捉月地,千古畫卷採石磯”,更是巧妙地詮釋了馬鞍山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讓人身臨其境。

3

為生態福地建設再接再厲

四聯長卷全面展示了馬鞍山的生態之美,但仔細尋味,每一張圖片、每一段視頻的背後,都折射出全市竭力守護長江、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水,是長江之魂、城市之魄。汙水處理廠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工程,對全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意義。” 市政處副主任張偉說,看完長卷,更覺使命在肩。

江心鄉村民吳孝旦對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給百姓帶來的好處感受最深。在全市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中,江心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經濟社會進入歷史性轉型發展的新階段,長江花島建設初見成效,如今的江心洲呈現出一幅面朝大江、鳥語花香的美麗圖景。

花山區住建交運局工程辦工作人員遲艇參與了慈湖河等11條支流環境綜合整治。他說,我們要努力讓匯入長江的每條河流都是乾淨的,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長江保護的成果。

皖江工學院水利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張鵬,親眼見證了我市近幾年的生態環境變化。為保護一江清流,我市先後實施整治水系、修復岸線、關閉落後鋼爐等舉措,才有了長卷上的河岸綠草茵茵、河面清波盪漾的景色。

翻開長卷,博望區文旅體局局長方興龍更直觀地感受了長江生態修復的成效,也更加堅定了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他說,博望區橫山景區作為採石磯風景區的一部分,要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結合境內文化底蘊和旅遊資源,從博望—江寧一體化發展出發,力爭打造成長三角城市休閒、旅遊、體驗、療養基地。

4

未來已來媒體融合再升級

AR長卷的推出,可以看作是紙媒和新媒體、新科技融合的創新嘗試,打破了二維與三維的界限,讓報紙既保有傳統媒體的權威嚴謹與端莊大氣,又具備了新媒體“酷炫”的視覺衝擊力。這次嘗試,不僅是馬鞍山日報社對媒體融合的全新探索,也為報紙的傳播呈現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從傳統報紙到“指媒時代”,再到視頻、H5、AR全景……馬鞍山日報社一直致力於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全媒矩陣,創新融媒產品。

2019年3月,馬鞍山日報社啟動媒體融合1.0工程。日報社打破了過去《馬鞍山日報》《皖江晚報》、“皖江在線”網站、報社新媒體中心四個編輯部各自為戰的工作格局,將原有“兩報一網一中心”全體採編人員重組,構建了“融媒體指揮中心+前端、中端、後端”的採編生產格局,所有人員崗位職責均按照媒體深度融合的要求,做了調整和優化,設計了“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立體覆蓋”的一體化採編流程,並同時實行一體化的考核評估方案。

此外,融媒體中心建設和“馬上”客戶端建設兩大重點項目也穩步推進,200平方米的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運行流暢,“馬上”客戶端已成為本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客戶端。

隨著媒體融合1.0投入運行,日報社完成了業務體系重塑、指揮系統重構、採編組織重組、採編流程再造、考核機制完善等媒體融合重點工作,初步實現了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了一體化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

為著力推進媒體融合各項工作向縱深發展,2019年9月,日報社迅速啟動媒體深度融合2.0升級工作。此次升級,日報社瞄準“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目標,“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全力推動各類新聞產品的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個性化,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主流媒體。

隨著日報社媒體深度融合2.0升級工作的逐步推進,日報社技術支撐體系進一步強化,組織機構、生產流程、考核機制進一步優化,變“24小時一張報”為“24小時一直報”,報紙和新媒體不分界限,紙媒採編和新媒體採編真正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