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該怎麼從墓裡出來?

鼓坊萬達分部周老師


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該怎麼從墓裡出來?(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近幾年在影視圈裡盜墓題材的劇很興盛,觀眾們出於好奇心,也都很喜歡這些既新鮮又驚險刺激的劇情。我們在看這些劇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的感嘆古人的智慧。

歷朝歷代的皇帝對自己的陵寢都是非常重視的,他們有“視死如生”的觀念,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修建陵寢是一項大工程,會需要很多工匠共同完成的。那麼在皇帝下葬之後,工匠該怎麼從墓中逃生呢?

1、皇帝早早修好陵墓的原因。

從秦漢時期開始,喪葬制度就規定,無論皇帝多大年紀,登基一年後都要開始修建陵墓。皇帝和普通百姓不一樣,他並不認為提前建造自己的墳墓是件不吉利的事情。

皇帝和達官貴人們都認為,皇帝的死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有必要為皇帝舉行一場盛大的葬禮,並且建造一座與皇帝的高貴地位相媲美的陵墓。如果要在皇帝駕崩之後再建墳墓,那可能就太晚了,這畢竟是一項大工程,所以皇帝的陵墓必須提前修建。

2、對參與修建陵墓的工匠斬盡殺絕的原因。

我們看盜墓類的劇都知道皇帝的墓不僅風水極佳,而且墓中還有大量陪葬的金銀珠寶,那些捨命盜墓的就是為了這些財富。其實皇帝為自己修建陵寢主要是為了自己百年之後有一個棲息之地,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自己下葬之後沒有人來破壞自己的安寧。

古人思想封建,認為陵墓之事有關子孫後代,所以極重風水之說。若是有人盜墓破壞了墓中風水,那就不好了。一般皇帝的陵寢所選地址都很隱秘,鮮為人知。

但是這些對於幫助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來說,他們不僅知道陵墓的準確地址,還對陵墓的構造瞭如指掌。這些工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陵墓的安全,所以很多皇帝,為了保證沒人知道自己的埋葬秘密,都會對工匠趕盡殺絕,這也是修建皇陵的工匠很難活命的原因。

例如為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數千工匠,就大部分都被活埋陪葬了。皇帝殺了工匠還不夠,還把負責殺死工匠的400多個士兵一起滅口了。所以至今為止,都沒有人知道成吉思汗葬在哪裡。現代的考古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找到成吉思汗的墓穴。

3、工匠逃生的方式。

修建陵墓的工匠們也知道,這是一件要命的工作。所以為了活命他們通過自己的智慧研究出了一個機關,他們就是憑藉這個機關逃出生天的,這個機關就是一扇看似普通的門。

在皇帝安葬完成之後,就要有工匠從陵墓裡面把陵墓的大門關上,這一關陵墓就成了一座密封的墳墓了,負責關門的工匠自然是要留下為皇帝陪葬了。

這個大門就是工匠逃生的秘密,在關閉墓穴之後,墓穴的大門從外面看上去是被牢靠封印上,根本打不開。但其實這個門內有乾坤,從外面打不開,但是從門裡面操作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開這扇門了,這就是工匠們為自己設置的逃生之門。

關於工匠的逃生通道,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工匠在修建皇陵的時候,工匠們會秘密地給自己挖掘一條地道,此地道直通墓外。有了這條密道,就算要讓工匠封墓陪葬,工匠也可以憑此全身而退。可是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證明,因此這種說法還有待考證。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此狠辣無情,在歷史上有一位叫郭威的皇帝,是個仁慈的人很體貼百姓。他要求自己的身後之事一切從簡,還下旨不得殺死為自己修建陵墓的工匠。可惜像郭威這樣好的皇帝是不多見的,大部分為皇帝修陵墓的工匠都是不得善終的。





葛大小姐


一般來說,修陵墓的工匠是沒有機會活著出來的。但是人挪死樹挪活,工匠們腦洞大開之後,為自己尋得了一條活路。


我國殉葬歷史悠久,那些被用來殉葬的人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群體,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將工匠也用來殉葬,無非就是統治者為了保證陵墓的隱秘,防止被盜。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墳墓,實在可悲!

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殺工匠殉葬的事件發生在秦朝。

據記載,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除了讓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還將所有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關在陵墓之內,讓他們給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秦始皇陵的寶藏太多,他擔心工匠們將陵墓的內部結構和機關洩露出去,所以殺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盜。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前後動用了七十萬人,花費了三十八年的時間來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時候都還沒修好。修陵墓的人數如此龐大,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那些參與陵墓內部建造的工匠數量自然也不少。那麼這麼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嗎?

其實當時秦二世耍了一個小心眼,在秦始皇的靈柩安放完畢之後,秦二世下令工匠們到陵墓中領取賞賜,等到工匠們都進入陵墓之後,秦二世便命人將陵墓的門全部關閉封死,然後在門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裡面鬼哭狼嚎數日之後,活活被渴死餓死,無一倖免。

我國曆史上最成功的殺工匠防止盜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習俗,成吉思汗的子孫將他的靈柩用駱駝來送靈,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會被殺死,然後帶到陵墓殉葬。等駱駝到達陵墓之後,士兵會將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靈的人全部殺死殉葬。而那些駱駝一樣會被殺死殉葬,只是因為駱駝善於記路。

最後,士兵們掩埋完陵墓之後,會騎著馬將地面踏平,不封不樹,等到上面長滿野草之後方才離開。當然,這些士兵回去後也是會被殺死的。就這樣,連成吉思汗的子孫都不知道他葬在哪裡,更不用說盜墓賊了。時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雖然說,古代皇帝為了防止陵墓被盜而將工匠殉葬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工匠們學會了“陵墓逃生術”,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修完陵墓出不來啦。

我國曆史上比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發生在明朝,具體來說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

當時我國在發掘定陵的時候,考古工作人員怎麼也推不開地宮的大門,突然有個工作人員突然發現門縫裡面有東西,湊過去往裡面一看,原來是一塊長約1.6米的石塊抵住了門。

這塊石塊就叫做“自來石”,它就是我國古代工匠的發明。

簡單來說,就是工匠們在修好陵墓之後,會被要求將陵墓大門反鎖。但是要想反鎖大門,人就只能待在裡面才能做到,這不是死路一條嗎。工匠們自然不甘心死在裡面,變成殉葬品,於是發明了自來石。具體做法就是,地宮大門關閉後,工匠在裡面將自來石豎起一定得角度再打開門,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後,關上門,自來石就會因為自重而傾斜,門完全合上之後,自來石就剛好卡在大門內側的突起物下面了,這樣門就完美密封了,也沒人知道工匠逃脫了。

那麼能不能在外面打開大門呢?當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機關,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開的,但是現在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知道了自來石的原理,我們通過使用一個叫做拐釘的工具就可以打開大門了。具體做法是,將拐釘從門縫塞進去,套住自來石,慢慢將它抬起,然後使勁推大門,等到自來石完全豎起的時候,大門就完全打開了。

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孫殿英當年盜掘清東陵的時候,也是遇到自來石擋住了大門,他們開始是用炸彈炸開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後將許多寶物給炸壞了。等到盜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時候,他學乖了,讓幾十人拿著工具將大門撞開,裡面的自來石都給撞斷了。自始至終他就沒動腦筋想想怎麼輕鬆地打開大門,沒文化真可怕!


圍爐煮酒話春秋


慈禧太后陵墓被孫殿英盜竊,就是因為有一個工匠從陵墓中逃了出來,當了孫殿英盜墓大隊的領路人。

這個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為了最後封閉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據姜石匠描述,當時建工對他們說封閉完洞口還有一出口,讓大家出去,誰都知道這是哄騙小孩的把戲,所以大家當時特別沮喪,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當時他才40歲左右,妻子剛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還沒有見到,想到這姜石匠不免傷心走神。就在這時,一塊石頭掉下來正好砸在姜石匠的頭上,把他砸暈過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禍得福,監工以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汙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崗上。姜石匠醒來後,發現自己在陵墓外邊,欣喜不已,撿回了一條命,真是大難不死呀!也是因為姜石匠沒有死,所以後來成為了孫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戰爭時候抓壯丁參軍,和平時候抓壯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這些都是有去無回的行當。

當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後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這樣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從簡,不許打擾百姓,也不許放大量的金銀財寶。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殺死並非易事,也會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閉洞口的工人殺死或者圈養起來,只有極少數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殘暴。

關注歷史,更關注被歷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歷史


古代皇帝的陵墓都是由勞工、苦役和囚徒等人挖掘而成的。

據史料記載,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動用了上百萬勞工,明朝朱元璋修建明皇陵動用了50萬的民工……

不過在關鍵的掃尾工作中就不需要這麼多人了,留下的是掌握陵墓核心機密的工匠,這部分工匠最後從墓中如何出來呢?

有些人片面認為皇帝肯定不會讓這最後的工匠活著出來,因為這些人知道秘密,會被關在裡面殉葬。

我只能說這是臆想,皇帝建陵墓都是活著時就建好的,換言之,陵墓要放置n年才啟用的。



當然也有個例,比如明朝的亡國之君朱由檢(崇禎),由於他忙於和農民起義軍死磕,沒時間、沒精力和金錢修建陵墓,死後被埋在了一個妃子陵墓裡了,最後還是清朝為他修建了明思陵。

大多數皇帝稱帝穩定下來就開始考慮修建陵墓,這叫“先造死後造生”,比如朱元璋45歲開始修建明皇陵,漢武帝劉徹22歲開始修建自己的茂陵……

古代普通老百姓尚且知道提前為自己準備一口上好的棺材,擺在一間屋內以備不測。比如《水滸傳》中的王婆靠賣茶水打造了一口好棺材。何況皇帝乎?

換言之,皇帝的陵墓並非完工就啟用,而是等皇帝哪天駕崩後才用的,所以不存在著把工匠關閉在裡面活活餓死的情況。

皇帝不至於那麼弱智,為了保住秘密提前讓工匠享受自己豪華陵墓!

也就是說,在修好陵墓後,工匠是能夠順利出來的。

關鍵問題是皇帝下葬後最後的一個人如何出來?

皇帝陪葬了許多金銀財寶,機關暗道必須設置好。換言之,地宮的門兒必須關好。(問題來了)最後一個人是從裡面關門把自己悶死在裡面,還是從外面關門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工匠發明了“自來石”,最後一個工匠從外面關上門,裡面的“自來石”自動頂住了門,可謂“一石當關,萬夫莫開”。

“自來石”是在郭沫若主導開掘的明定陵發現的。(明定陵就是那個28年沒上朝朱翊鈞的陵墓,崇禎的爺爺墓)

當時考古人員被定陵地宮的石門擋住了,人們發現這扇石門沒有把手、沒有門栓之類的東西,顯然大門是從裡面頂死的。

考古學家從門縫裡發現門是被裡面的一條石柱頂住了,這意味著,只要移開裡面的石柱,石門就能打開。

經過一番的折騰,石柱終於被移開了,考古學家到裡面一看,恍然大悟,紛紛感嘆古人的聰明和才智。

“自來石”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先將石門門軸的上下兩端研磨成球狀,目的就是開關靈活。

然後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鑿出一個表面凸起的槽,然後再在門內中軸線不遠的石頭鋪成的地面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來。



關閉石門前,工匠先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凹槽內,並慢慢讓其前傾,使之與石門接觸。

當人們從地宮中撤出後,“自來石”藉助其自身傾斜的壓力自動地推著石門關閉,直到它的頂端落在石門的那個凹槽內,這時若要從外面將石門推開,簡直比登天還難!



服了吧?古人就這麼聰明,為我們的祖先點贊。

後來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和盜墓日記,發現從外面關門還有其他方法,(這也反證工匠不可能被關在裡面的觀點)聰明的小夥伴們知道幾種呢?不妨留言分享知識。


秉燭讀春秋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規模都很大,動則幾十年,耗費金銀無數,拿秦始皇陵來說,動用了70多萬人修建才成。

古代陵墓是皇帝死後的歸宿,他們很在意,所以他們不希望後人來打擾,於是設置了無數的防護機關,例如秦始皇陵的墓裡就有無數水銀,形成山河湖泊,讓人望而生畏,不敢盜掘。


一般皇帝陵墓的最後封存辦法,都是採取的內封,也就是在墳墓內進行關閉最後的出口,這樣比門外封鎖的好處是門外很難打開。

但是內封的話,最後封門的人就無法出來,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心甘情願的死士。

皇帝身邊總少不了有幾個心腹之人,他們隨時願意為皇家主子效死。

秦始皇找到這樣一個人自然不是難事,就算是困難,找一個絕症的人,作為最後封門人,給他家人照顧好,留下一杯毒酒即可。

這樣以死士內封門,是最合理的情況,這樣做既可以做到內封堅固,又能避免活人冤死墓中。

也就是說,工匠直接放出,只犧牲一人。

第二,機關內封。

最廣為人知的機關內封法莫過於“自來石內封法”。


這種內封的方式類似於咱們農村在房門內用棍子頂住的形式,在墓葬門口,做一個凹槽,裡面立一根石頭柱,同時在墓葬門上做一個橫檔,在人出去後,石頭柱向門外方向傾倒,最終將門在內關死,同時抵住門橫檔,使門在外無法打開,同時可以不用人在內封門。

但是這種情況,儘管工匠門不用在內死亡了,但是出來的工匠們也沒什麼好下場,他們會被集體殺掉,因為他們製作的機關他們很瞭解,萬一他們帶人進入墓葬,那就壞了,所以皇室會殘忍的殺害他們,以保墓葬萬全。


不過他們殺工匠的做法顯然沒啥用,例如慈禧的墓葬,孫殿英直接用大炮開轟,根本不管什麼機關。

有一種說法,是讓工匠們陪葬,就是說直接採取外封門的模式,將所有工匠封死在墓室中,活活餓死他們。

其實這種說法漏洞很明顯,如果工匠真的被封在墓室裡,那麼他們知道自己必死,死之前你覺得他們會幹嘛?難道就不會把皇帝的屍體碎屍萬段嗎?

所以工匠在墓內陪葬不現實,放出來殺掉還是比較可信,活人陪葬,那就是給皇帝的遺體找虐。

所以,工匠們是從正門出去的,只是留好了機關,鎖死墓葬門。

第三,暗洞離開

有些工匠很聰明,在施工的時候留下一條暗洞,他們很清楚做工匠的下場是什麼,於是他們想自己保命,在工匠都離開的時候,他們藏起來不出去,等大家都出去了,他們在單獨走自己預留的通道,順手還能帶走點寶貝。


當然了,這種操作難度極大,但是還是有人能夠做到,畢竟很多事情想要做絕並不容易。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

那就是少數民族風俗了,這裡說成吉思汗密藏,這種密藏,是由工匠、官兵組成隊伍,工匠修建,不留墓葬包和碑,只踩成平地,官兵殺掉工匠,再駐守一年,等墳墓環境和周圍一致再撤離,撤離之前,他們需要殺掉駱駝,否則駱駝記路。

等官兵回到營地,再被集體殺掉,從此墓葬成迷。這種情況下,工匠也是被殺,或者乾脆活埋了。

古代帝王陵墓工匠出來,主要還是依靠機關,不過就算出來,生存的概率也不高了。畢竟他們知道的太多了。


野史日記


其實大部分都是出不來的,只有小部分能出來!

大部分都會陪葬,少數能在自己挖的暗道中跑出來,但僅僅是少數,就算跑出來也是隱姓埋名,所以說在古代給皇帝建皇陵是件悲傷的事情,妃子陪葬還會有大量金銀珠寶,然後有一個棺木做歸宿,而工匠們可能在建成陵墓的那一刻便被殺頭了吧!有可能很多是客死他鄉,屍體就那樣被扔在一邊。盜墓賊來了可能還會將骨骸踩的七零八落。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孫殿英盜取慈禧墓,為什麼那麼輕鬆,據說有當時活下來的工匠幫助其指路,但也可能是猜測吧,反正孫殿英是把慈禧的墓盜的一乾二淨!

其實,每一個陵墓的建立,都離不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陵墓建成後他們的命運大多數都是殉葬,因為你知道整個陵墓結構,怎麼敢讓你活著回去,因為裡面寶物太多了!這是其一。

其二,就算你不來盜墓,好多人畫一副地圖,留給後世,讓後世去盜墓,或者家裡沒落了,地圖流失,被另外的專業盜墓賊得到,那不就搞得墓陵太熱鬧了嗎!



流年齋


古代皇帝為了死後也能榮華富貴,便會逐漸豪華的陵墓,經常在裡面放上大量的珍寶以及皇帝生前喜歡的事物。如此多的珍寶,就會引起某些人的貪婪,皇帝不希望死後被人挖墳掘墓,便設計了一系列的機關來防止,這時候皇帝又害怕建造陵墓的工匠會洩露秘密乃至監守自盜,所以不得已去採取一些措施。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會被殺,只有極少時候才會如此。例如秦始皇陵,秦始皇登基以後就開始修建,先後動用70萬勞工,足足花費了38年時間,是中國第一大墓,目前我們清楚的知道了秦始皇陵的具體位置,但是短期之內不會進行挖掘工作。



秦二世胡亥下令讓最後負責封閉陵墓的工匠全部陪葬,他把工匠全部召到陵墓內,謊稱要封賞工匠,然後把陵墓封閉,工匠們在陵墓內沒有食物與水,便只能被渴死或者餓死。但是在許多朝代,對待修建陵墓的工匠並不會如此殘忍,當然對於知道核心機密的工匠也會採取措施,例如把他們圈禁起來,給他們好吃好喝,這樣也能不讓陵墓機密不外傳。


除此之外,工匠為了自保,便設計一種機關,這種機關名為“自來石”,在對明定陵進行挖掘工作之時就發現了“自來石”。工匠從里拉起“自來石”便可以打開大門,然後出來時候,“自來石”又可以利用自身重力把陵墓的石門關上,外面的人看不出一點痕跡,所以也就不知道工匠已從陵墓內逃脫。


麥地傳奇


這話問得奇怪,皇陵都是生前就修好備用,之所以在沒到下葬前沒停工,是因為一路都在做細節的修繕,更精細的加工。只要後一任皇帝沒打算要工匠們人殉,那麼老皇帝棺材沒到之前,工匠們就該早早地迴避,各回各家,至於怎麼出來,他們是怎麼進去的,就怎麼走出來。如果打算要人殉的,那他們就不用考慮怎麼出來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大墓都是十幾深的,就算從墓裡現挖逃生,氧氣也不足以維持到逃生。如果說預留逃生通道,到時跑出。不好意思,一個皇陵除了地下面積,還有巨大的地面佔地面積,這個地上部分還有很多附屬建築,能用上皇陵的都是開國,正當權的皇帝,末帝是沒有辦法再去維護和享受皇陵的,不是他不想,而是朝代更迭的歷史大環境不給他這樣做。那麼正當權的皇朝的皇陵地面有什麼,在遠大於地下面積幾圈的皇陵地面面積上除了大量的陵屬建築,還有大量的駐守人員及軍隊,皇帝要你死,你逃出地下,你以為就能逃過地面的守衛嗎,然後呢?守衛就會可憐你放你一馬?你以為人家是憑什麼要為你去擔這個風險,還是分分鐘鍾要會送命的風險?


用戶101550121599


古代帝王下葬後,封門工匠一般是很難出來的,都被殉葬了。但是也有特殊情況的,就拿定陵來說,就沒有發現殉葬的屍骸,或許出去後被皇家在外面處置了也說不定。

古代的帝王陵墓,往往都是工程浩大。他們本著“事死即事生”的理念來修建陵墓,所以死後所建寢陵也是宏偉壯觀,精美絕倫,裡面的陪葬品更是豐富,往往帝王生前至愛之物都要陪葬進寢陵。


陵墓修建工匠分類不同。主墓室,陪葬坑,封土堆,地面建築,甬道,壁畫,等等各司其職,一般都分別施工,互不干擾,這些從事基礎設施的匠人大多會被釋放。而為地宮做防水,防盜,機關之類的匠人做完手頭所有的工作後,會放下斷龍石把主墓室封閉。而他們這些工匠的命運則一般是被封禁在陪葬坑內,進行殉葬,想出去,很難!

當然也有偶爾的漏網之魚。求生的本能使得歷代帝王陵工匠們,在修建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帝王陵內留有後門,如果被發現,結果也是死。如果沒被人發現,往往有活的希望。野史記載慈禧墓有一個姓姜的逃出去的工匠,因為封門之前被石頭砸暈倒在陵墓裡,主管官員以為他被石頭砸死,所以把他扔到了外面亂葬崗,他也因禍得福活了下來,後來孫殿英盜墓就是讓他領路才能順利的把慈禧太后的陵墓給盜了。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動輒數千上萬人,所以全殺光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一般只處理最後封門工匠,因為他們接觸到的是陵墓最主要的秘密,為了保密,這些工匠大多被直接封禁陵墓內讓其自生自滅,另外一種則是出了陵墓被殺人滅口。


望風瑟瑟


這是一個神秘而好奇疊出的話題。


大致說來,在人間越自就越暴虐的帝王,死後越怕人盜墓,所以要把自己的地下世界造好造結實,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陵墓墳塋,都是另一個世界的歸宿地。既然死了,上不了天堂,人間又沒法呆,就只好挖土成坑,或曰陵,或曰墳,或曰墓……反正就那麼回事,帝王將相,凡夫俗子,一抔黃土,三尺棺材,塵埃就此落定。絕對的公平,也就只此一死了。

但是,小民百姓的死,靜悄悄的。除了親朋摯友相送一程,或在樹林,或在山阿,或在懸崖,或在水底,或為火燒,或填鳥腹,紛紛擾擾,從此別路。而帝王的死,就是大書特書了,為什麼?因為有陪葬的太多物品。太多嬪妃,工匠相隨到另一個世界,在嚇了後人一跳之後,好奇疊起:這陵墓是怎麼關的?是從內部關楗,還是從外面鎖鑰?一系列的問題實在層出不窮。


有權有勢有地位有面子的古代帝王。大部分都是在開始上位的那一當口就著手"天,地,人"的工作。天,指祭祀,不忘祖宗,敬畏神明;地,簡單的說就是治陵,以預備今後的歸宿;人,指人治,活在人間精勵圖治,有番作為。

治陵的花樣非常地複雜。在建造的過程中,在核心地方的施工,是要經過"審查"的。這好比進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前蘇聯的克格勃,民國時的中統軍統——這些都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必須嚴格審查並有擔保的人,才有資格去核心部位工作。治陵是個大工程。而大工程的安全部位就在於落楗封門。這些工匠也必須審查之後才去工作。

皇陵裡面有墓主人和無數的珍藏。而墓門的堅固與否直接關係到裡面的安全。夏商周秦,都幹過殉葬這違反人道主義的勾當。這從已有的考古發掘中,可見證。秦穆公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死後被諡"穆″(謬),就是他讓賢臣良士等幾百人殉葬。這些人是死後入葬的。安埋後從外堵上墓門,封上土堆就萬事大吉了。


秦始皇的皇陵就不一樣,修了幾十年,裡面應有盡有。 這皇陵內部有三道門,分為內門,中門,外門。這好比咸陽城,宮城的殿門,內城的宮門,外城城門。它們各有各的作用。皇帝棺槨正位後,封殿門。工匠退到宮門,地宮裡的一應事物完備後,下宮門。這兩重門均可從外面落楗而鎖閉。最後是外門也就是"城門"。秦始皇地宮中的工匠,是在鎖好殿門和宮門後,被秦二世安排的官吏,在工匠不知道情況的時候給封堵在宮門(中門)與城門(外門)之間。這樣,工匠們既進不了秦始皇的內殿,也出不了外門,只好在中門和外門之間活活餓死,或者失控而暴亡。

這就看出,秦始皇陵的外門,也就是皇陵入口,很可能是從外面封閉落楗的。這又扯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從內封,從內部做好一切封門構件,利用"連鎖反應″原理,從外面用拐鉤。鉤動外門內的機楗。從而使裡面的部件迅速到位,從而達到從內部封門的目的。二個是乾脆讓工匠從裡面封堵。或出來或不出來,就看當權者與工匠的約定了。(有的認為封好門後,可以從其他備用小洞中出來,然後封死小洞,這種可能性極小)。

總而言之, 越往古代走。工匠的命運越堪憂。只有在廢除了人殉之後,這些治陵工匠雖說沒封閉在地下陵墓內保密,但活著出來,也不敢吐出片言隻語。否則自己的死是小事,拖累一大家人才是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