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一位幼師朋友講了這樣一件趣事:有天早上她剛到幼兒園,班裡的一個小男孩跑過來跟她說:“老師,我今天在路上見到一輛黃色的車翻了,有個司機叔叔從車裡爬出來,臉黃黃的。”朋友上班正好經過那條路,知道那裡根本沒發生翻車事故,但是這個4歲孩子形容得很準確,他甚至可以說出一個人在受到驚嚇後臉色是黃黃的。

朋友故作驚訝地問孩子:“噢,是真的嗎,那個車翻倒了以後,司機叔叔的頭破了嗎?”,她採用這樣的提示是想驗證這件事是孩子創造出來的,還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還是真的發生了。如果孩子把老師提供的細節說成是自己看到的,那麼這故事大多數是假的。

當朋友問:“那個司機叔叔是不是頭破了?”孩子聽到後,馬上接著說:“他的頭都破了,從這兒流出來一道紅紅的血。”聽孩子這樣說,朋友基本斷定,孩子說的這件事是假的。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童言無忌”不包括這個年齡

網上對童言無忌的解釋是:兒童天真無邪,講話誠實,縱出不吉之言,亦無須見怪。

這是大部分人的普遍認知,覺得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彎彎繞,說的話肯定是真的,只有成年人才會撒謊。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4歲左右的孩子撒起謊來比成人可厲害多了。

我侄子剛滿4歲,暑假的時候我媽帶他過來玩,我洗了一大串葡萄給他們吃,我媽說她胃不舒服不能吃,孩子有點咳嗽,也不能多吃,於是就放在桌子上了。

可是沒多會葡萄不見了,問我媽她說沒注意,家裡就我們三個人,於是問孩子,他睜著懵懂的大眼睛說我也不知道呀,說完瞄了下自己的小被子。晚上睡覺我媽才發現原來葡萄被孩子藏在被子裡。

據我媽說,類似的事情發生很多次了。“這孩子也不知道跟誰學的,張嘴就是謊話,教訓過幾次也沒用,這長大怎麼得了。”

其實不止是我侄子,身邊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存在說謊甚至偷東西的行為。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為什麼4歲的孩子愛說謊、偷東西

孩子長到4歲,開始廣泛地跟人互動,他們漸漸會發現別人內心想的東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不知道,別人知道的東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對此特別感興趣。

於是他試著告訴別人一些並不存在的事情來試驗別人是否知道這件事情沒有真的發生。這就是成人定義的“撒謊”行為。

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試著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把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走,看看別人是否能夠發現。當孩子知道別人只要沒看到就不知道時,會感覺非常新奇,於是還會再去拿別人的東西,這種行為常常被大人定性為“偷”。

無論是說謊或是偷東西,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家長和老師不用過度緊張,但是一定要區分孩子撒謊的原因,注意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撒謊期。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找出原因,“對症”幫助

孩子撒謊,一般是出於以下三種原因,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觀察孩子撒謊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幫助措施。

1. 孩子只是分不清想象與現實

很多時候,人們給4歲多的孩子敘述一件真實的事情,經過幾次重複後,如果講述的方式是誘導孩子將自己聽到的說成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孩子就會順應成人的思路,把聽到的說成是自己看到的。

有時候,孩子還會在這種暗示之下把 想象的說成是實際發生的。這是因為孩子還不太注意去區別哪些是實際發生的,哪些是想象的,孩子還不太在意把想象的說成實際的有什麼不好。

因此,把想象的事情說成真實的,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模糊的界線。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群4、5 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個人先進來告訴他們:莫麗太太家的珠寶被一個小偷偷走了,莫麗太太回到家,看到珠寶丟了很著急。說了三遍後,這個人就離開出去了。

然後,另一個人進來,接著問孩子:誰看到莫麗太太家的珠寶被偷走了?

孩子們馬上舉手搶著說:我看到了,一個叔叔打開窗子,從窗子翻進來,他還朝兩邊看看,看見沒有人的時候,才跳到屋裡。然後他拉開莫麗太太的抽屜 看到裡面有一串紫紅色的珠寶項鍊,就拿了裝在兜裡。偷到了項鍊以後,他肚子餓了,就跑到莫麗太太的廚房裡,打開了冰箱,拿出麵包吃了兩口,然後又翻窗子逃跑了…...

通過實驗可以看到孩子想象了關於小偷偷項鍊過程的所有細節,這些細節有可能是孩子自己曾經偷吃麵包或者飲料時的行為再現,也可能是看過的電影或者是聽別人講的關於小偷的故事裡的情節。可以肯定的是這群孩子沒有看到偷莫麗太太項鍊的小偷,因為莫麗太太和小偷都是不存在的。

當提問者讓孩子陳述自己看見的情節,可能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願望,因為成人想要孩子看到,所以孩子就去滿足成人。這時,孩子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所說的“我看見”“我猜到”“我曾經聽說”這幾種說法的區別。

如果只看現象,這些孩子確實在撒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需要成人理解的。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家長要保護孩子美好的心靈,不要隨便將撒謊的帽子扣在他們頭上。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2. 孩子故意捉弄別人

著名教育專家李躍兒在《關鍵期 關鍵幫助》講了芭學園孩子的一件事:

一個5歲的男孩告訴老師說昨天晚上有一架日本人的飛機飛過他家,扔了兩顆炸彈,把他家的房子炸壞了。當時老師不能區分這個孩子是要捉弄老師,還是在想象,還是仍處在撒謊探索時期。

因為5歲的孩子一般撒謊都是故意的,所以老師問:“真的嗎?”

孩子說:“真的,還炸壞了我家的熱水器,熱水流了一地。”

老師驚訝地說:“天哪,要是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這可是一件大事情。我知道在很多年以前,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炸了很多的房子,炸死了很多的人。我一定要幫助你,你家遭受了這樣的災害,我們去給你媽媽打個電話吧,我要慰問你媽媽。”

老師知道這個孩子說的是謊言,打電話是一個驗證的過程,這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人需要為說出來的話負責。5歲的孩子他會很清楚這個驗證的結果是什麼。但是這個孩子居然還是說:“好吧。我們去打電話。”撥了兩次電話沒有撥通,可能他媽媽正在忙。

老師又再次驗證:“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啦?那我們現在就打車去看看你家。”

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被逼到衚衕裡,於是說:“老師,我是騙你的。你知道日本鬼子不會炸我們家的,你還相信。”說著嘿嘿地笑起來。

老師現在判定他真的是故意在捉弄別人,於是就利用這個機會蹲下來,抓住他的兩隻胳膊,告訴他:“你不可以用謊言捉弄別人,你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們家真的被炸了,我會很難受。作為你的好朋友,老師非常愛你,你這樣來捉弄老師,老師會非常傷心。”最後老師擁抱他,說:“謝謝你,告訴我真相。老師還是愛你的。”

有時候孩子真的認為自己和某人的關係已經好到一定程度,像鐵哥們那樣,會去用捉弄對方來檢驗友誼,表達情感。但是孩子對他人的需求和承受力都沒有太多的瞭解和經驗,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會給對方帶來快樂,哪些已經超越了善意的玩笑,會給對方帶來傷害。

成人的責任就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怎樣的感受,這樣的行為會使別人對他採取怎樣的行動,有時直接用語言制止孩子就好。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3. 孩子遇到了困境,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

曾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剛5歲的孩子從其他園轉來不久,老師發現他非常抗拒上課。要上課時,他馬上就會說自己肚子疼。如果沒有讓他離開上課的地方,會發現實際上他對課程還是很感興趣,老師推測可能是以前的上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不好的印象,孩子為了逃離痛苦的感受,只好謊稱肚子疼,藉機逃避上課。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判斷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同時,又不能讓孩子的撒謊得逞。

有一天,午休起來,下午有非常好玩的陶藝課,孩子知道下午有課,但不能想象陶藝課是什麼,於是就對老師說他肚子疼,他要回家。並要求老師給媽媽打電話。

作為老師,即便這個孩子一百次地說肚子疼是假裝的,在一百零一次老師還是需要搞清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

老師把他帶到辦公室,讓他躺在沙發上,對他說:“你肚子疼,那我們上醫院吧。”孩子說:“你讓我媽媽來接我,我回家,不用上醫院,我回家躺在我們家床上,就行了。”

老師繼續試探:“噢,你們家的床有治療作用,如果在床上躺一會,肚子就不疼了?”

孩子不知道是老師在試探他,就說:“嗯,是的。”

老師現在可以判斷出來這個孩子是在假裝肚子疼,於是,給他媽媽打電話時就說:“你們家孩子今天上課的時候又說他肚子疼,他讓你來接他回家,他說他只要回家在你們家的床上躺一會兒,他的肚子就不疼了,不用上醫院,你不用著急。”

孩子的媽媽一聽就明白了,在電話裡跟孩子說:“我現在很忙,只能夠下午接你,在班車站接你回家。”

然後,老師跟孩子商量:“辦公室裡沒有床,只有沙發,你要不要躺在沙發上試一會兒,看能不能好,這樣你就不用回家去了。要是你一定要回家,我也只能把你鎖在你家的臥室裡,因為臥室裡只有張床,是比較安全的。”

孩子聽了,想了想,說:“那算了,我在這張沙發上躺一躺,肚子也能好。”

這個孩子的行為,正是一個通過撒謊來逃脫困難的案例,孩子是在用撒謊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需要幫孩子把這個問題從根源上解決,使孩子不再擔心,不再需要用撒謊來保護自己。如果成人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過於惡劣,就會促使孩子撒謊,成人需要檢點自己的行為。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錯!專家: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偷東西

對於這個極其討厭和恐懼上課而撒謊的孩子,老師約了他的父母來了解在以前的學校,孩子是怎樣上課的,孩子在去幼兒園時是怎樣的表現,有沒有發現孩子對上課的恐懼?瞭解之後發現,其實他的爸爸媽媽早發現了孩子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在那裡沒法再繼續上幼兒園才轉了過來。

瞭解清楚情況後,家長和老師針對孩子的問題設計了一套方案:

(1)先容許他可以不上課,但不能回家,要待在課堂門口不遠的地方,在上課時不給他提供別的玩具。

(2)老師在課堂上設計非常好玩的內容,使孩子發出陣陣大笑。

(3)在他被課堂吸引後不邀請他進課堂,但告訴他的位置在哪裡。

(4)在教室門口給他安排一個空位置。

結果是,這位孩子一步一步上鉤,從在教室門口往裡張望,到趴在門框上聽課,再到自己坐在位置上,然後他和老師都忘了他曾經是一個害怕上課的孩子。

當孩子撒謊時,成人要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當孩子遇到障礙時,幫孩子找到那個障礙,替孩子拿掉它。

父母和老師需要平靜耐心,不放過每次機會,也絕不向孩子發脾氣或使用情緒,更不必焦慮。

要知道孩子的“撒謊期”會慢慢過去,但是恐懼和焦慮以及不良的情緒會促使孩子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謊,從而使這個自然發展的行為成為孩子身上的壞習慣。

此外還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幫助孩子

  • 耐心聽孩子的敘述,不管他們敘述的內容多麼不著邊際,不要去評價孩子的敘說內容,只說“原來是這樣”“噢,我知道了”。相信孩子有一天會了解事實的真相。真相要通過孩子的探索和認知來獲得,而不是通過父母在這種時候直接地告訴孩子,使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
  • 不要因為孩子講述的思想像童話,就給他讀一些更不著邊際的童話,給孩子讀的故事應儘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生的,是能夠得出結果的。
    否則會喚醒孩子對生活的不正確認識,產生憂傷、悲涼的情緒。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