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培立方”由培元計劃、培英計劃、培微計劃和SHIP計劃組成,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系統性最強、專業基礎最好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人才培訓項目。2015年至今累計培養了31個省市1560家醫院6000餘位具備細菌真菌感染診療能力的專業人員。

文 | 舍 文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1月的第三週確定為“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

日前,上海黃浦江畔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學術會議顯得格外熱鬧——幾次增加臨時座椅後,還有不少聽眾站立在會場後方聽會。

這是第八屆中華感染與抗微生物治療論壇暨第十三屆全國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療學術會議的現場,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感染領域以及抗生素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同時,還有不少基層感染科醫生、臨床藥師、微生物檢驗技術人員也參加了大會。

來自基層醫院的醫生們不僅聽會,還站上講臺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成果,讓人耳目一新。今年的大會上,新開設了專題“培立方學員秀”和“培立方之夜”,全國各地優秀的醫生們分享工作中遇到的疑難病例,討論易被誤診的寄生蟲病、諾如病毒感染診治、鮑曼不動桿菌腦膜炎診治、特殊人群的抗菌藥物相互作用等。學員專題報告受歡迎程度不亞於業界專家,他們的分享在與會者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培立方之夜”上,“培元計劃”主要負責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長王明貴教授,“培元計劃“8大基地負責人及核心專家俞雲松教授、陳佰義教授、宗志勇教授、胡必傑教授、谷麗教授、葛瑛教授、許夕海教授、吳安華教授、鄒明祥教授、鄭波教授、周志慧教授,“培微計劃”主要負責人國家衛健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劉曉琳主任、復旦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培英計劃”主要負責人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顏青主任、楊小強主任,“SHIP計劃”主要負責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胡必傑教授、高曉東教授,“感染沙龍”的倡導和推動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楊帆教授現場參會,業界專家濟濟一堂,盛況空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楊帆教授介紹,“培立方”由培元計劃、培英計劃、培微計劃和SHIP計劃組成,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系統性最強、專業基礎最好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人才培訓項目。2015年至今累計培養了31個省市1560家醫院6000餘位具備細菌真菌感染診療能力的專業人員。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培立方專家聚首儀式



感染科醫生,從“掃射”到“狙擊”的改變

“培立方”中最早啟動的項目“培元計劃”進入第五年,共舉辦了14期理論培訓,1053家醫院的2756名醫生參與培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長王明貴教授介紹說,如今,最早接受培訓的醫生們都已經回到自己的崗位,將所學轉化為臨床應用。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如星星之火,在各個區域發揮著播撒先進理念和前沿知識的重要作用,影響了更多的基層醫生。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江蘇省盱眙縣人民醫院感染科的陳飛醫生,就是大會中站上講臺的學員之一。作為縣級醫院的感染科醫生,陳飛並非“大咖”“名家”,但他的授課卻獲得臺下大專家的頻頻稱讚。

陳飛醫生介紹,盱眙縣人民醫院今年剛評上三級醫院。和中國大多數醫院一樣,盱眙縣人民醫院過去只有傳染科,沒有感染科,主要收治肝炎、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患者。2004年根據國家衛健委要求,醫院成立了感染科,但成立後很多年還是以收治肝炎、結核病等傳染病患者為主。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感染科,按照學科要求應該診治細菌真菌感染患者,但客觀上,大部分感染科醫生當時並不具備診治細菌真菌感染的能力。感染性疾病治療主要依靠抗菌藥物,怎麼用合適的“武器”殺滅“敵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判斷過程,而當時國內大多數醫院幾乎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感染科醫生,因此醫院裡抗菌藥物使用的情況普遍比較混亂。

“比如說外科手術中一類切口手術是感染風險比較小的手術,像甲狀腺切除手術、乳腺切除手術。但那時候外科醫生習慣性地給所有手術病人在術前都用上預防性的抗菌藥物。”陳飛醫師所說的情況,其實在國內多數醫院裡普遍存在,醫生擔心病人術後感染,只能舉起“機關槍”一通掃射,不去區分哪些手術不需要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2015年,陳飛醫師獲得了參加“培元計劃”學習的機會,脫產5天,接受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並通過了嚴格的考試。他說,學習內容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清潔手術通常不需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只要在手術範圍大、時間長、汙染機會增大、手術涉及重要器官,如髖關節置換等以及患者存在高齡、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高危因素,方可考慮預防性使用。“

5天全脫產理論學習後,陳飛還參加了在華山醫院的3個月實踐學習,每天跟著業界名家參與查房、討論,接觸的新知識和新做法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實踐結束回到盱眙縣人民醫院後,陳飛不僅把先進的感染學科理念帶回自己的崗位,還把國內感染學科一流的實踐操作帶回了當地。他舉了一個例子,ICU(重症監護室)呼吸機插管病人,容易出現肺部感染,而且這些患者感染的細菌往往呈多耐藥,大部分的抗菌藥物很難控制。如果這些細菌對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全部耐藥怎麼辦?重症醫學科醫生遇到類似的難題,會經常請陳飛醫師會診,並給出其中方案之一,是加大劑量或者延長輸注時間。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的改變,但過去臨床醫生沒有依據不敢嘗試,陳飛將在“培元計劃”中學到的成熟經驗應用到縣級醫院裡,為重症患者感染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15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指導,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組織和管理,培元計劃順勢啟動。2016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頒佈《關於提高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細菌真菌感染診療能力的通知》,明確提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加強細菌真菌感染診療體系建設,制定和實施細菌真菌感染診療人才培養計劃,安排感染性疾病科醫師參與理論和實踐培訓,逐步建立細菌真菌感染專業診療團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明貴所長指出,“培元計劃”創立的初衷,就是在我國建立一支細菌真菌感染診療能力的骨幹隊伍!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2016年,陳飛參加了“培立方”另一個項目“SHIP計劃”,這個計劃培訓的是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SHIP計劃”主要負責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介紹,過去國內很多醫院裡的感染控制工作,大多由資深的護士長承擔,當時對於醫院感染控制的認識,還停留在消毒、隔離的簡單認識上,很少有專業醫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更談不上深入的研究。2015年,“SHIP計劃”在上海正式啟動。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胡必傑教授說:“項目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系統規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培訓,在全國初步建立一支具有一定醫院感染管理能力,特別是內藥菌感染防控和臨床醫師相互融合的團隊。”

可喜的是,過去四年來,項目已覆蓋全國,共有600餘名專業人員參加了中國感控醫生研修和能力培訓項目,帶動我國感染診治、防控和抗菌藥物合理運用水平提高。

提到醫院內的感染,我們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非典在醫院中的傳播,但事實上院內小規模的感染傳播時有發生。今年,江蘇省一家醫院的血透室就曾發生操作不當引發的丙肝傳染。

國內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非常缺乏,陳飛是江蘇省首批接受“SHIP計劃”培訓的30人之一。因為接受了“培立方”兩個項目的培訓,如今陳飛承擔更多的任務。

今年,他在醫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及多重耐藥菌診療與防控MDT(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由院感科牽頭,聯合醫務科、護理部、藥劑科、微生物室及臨床診療組長以上醫師組成團隊。團隊每個月進行一次病例討論,通過討論,不僅解決了病人診療難題,也讓各個學科在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感染病診療和多重耐藥菌防控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醫院裡的改變還不止這些。陳飛介紹,相關國家規定要求治療使用抗菌藥物前微生物樣本送檢率要達到30%以上,過去醫院很難達到這個標準,如今送檢率已經達到60%-70%。微生物樣本送檢,是為了明確導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便精準用藥,提高感染性疾病診治成功率,從而減少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及延緩細菌耐藥發生。

為了更科學管理抗菌藥物的使用,盱眙縣人民醫院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對抗菌藥物管理採取創新的措施,規定感染性疾病抗菌藥物的使用週期為7天。如果七天後患者病情需要再用藥,醫生必須進行申請,並經過抗菌藥物管理小組審核後方可繼續使用。陳飛說,一開始部分醫生也有擔憂,認為是不是過於嚴格,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醫院的感染控制的情況沒有變差而是更好了。

陳飛和他的團隊,如今經常受邀到更加基層的鄉鎮醫療機構,指導和培訓這些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和感染病診治技術。

互動、交流,學員成為星星之火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劉喆教授是第四期“培元計劃”學員,作為星星之火,她將感染病診治的新理念,輻射到了更大的範圍。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撫順市中心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2018年成立感染科。經過學習後,“精準治療”牢牢地植根在陳喆教授的治療理念中。回到醫院,她就給科室裡的醫生開起了“課堂”。劉喆介紹,除了科室裡定期舉行小講座、互相學習,還會邀請結核病院、傳染病院、微生物室、影像科的專業人員到科室講課。

2018年3月,撫順市中心醫院成立醫院抗菌藥物管理(AMS)小組,由醫務科、感染科、微生物、公衛科、臨床藥學科、臨床專家組成。小組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抗菌藥物使用中的毒性、某些病原被選擇和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

作為區域的中心醫院,劉喆主任的科室發起成立了撫順市感染性疾病診療聯盟,當地二級醫院、三級醫院相關科室的十多位醫生參與,大家定期交流病例診治經驗。通過這種形式,感染病診治新的知識和理念在更多的醫療機構得到了傳播。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接受培訓的學員,特別珍惜與專家交流、學員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瞭解到這個需求,楊帆教授提議在各省集結培立方學員,舉行“感染沙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楊帆教授介紹,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感染沙龍”為培立方學員提供了一個繼續學習、相互交流並展示自身學識的平臺。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感染性疾病要能治好、抗生素使用要能管好,首先需要人。”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明貴教授認為,“培立方”項目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已經看到“一支隊伍開始形成”。從對“感染科”不明就裡,到現在“培立方”學員遍佈全國各地、各級醫院,全國感染專業人才“補課”成效明顯。

感染不“亂治”,“培立方”走出優秀“基層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