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型的產業鏈被越南、泰國和東南亞小國搶去了不少份額,我們該如何正視?

一立言


蔣老師認為:隨著我國沿海城市不斷髮展,出現部分中低端產業鏈流向東南亞地區是必然的,我們也必要太過於擔心,因為相對於技術和未來,中國肯定是優勝一籌。

其實中低端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大概在8年前,越南就已經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當時這個新聞還引了不少的討論。

在2001年的時候,有40%的耐克鞋是在中國進行生產的,中國也是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那個時候越南僅佔到了13%;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國和越南並列第一,佔比都是 36%;而到了2010年,越南超過中國佔比37%,中國佔比34%。

要知道像耐克、阿迪、匡威、新百倫這類鞋業大佬,肯定都是外包生產的。而臺灣寶成國際集團就是這些鞋業大佬背後的生廠商,據說全球每5雙名牌運動鞋就有1雙是從寶成國際集團出來的。

寶成集團帶著每年數百億的訂單遠赴東南亞也是沒有辦法的

首先是人工成本

最開始寶成集團選擇在大陸建廠都是因為大陸的人工成本比較低,所以寶成集團選擇了在珠海還有東莞進行建立了上萬人的大工廠,也正是這兩個大工廠給寶成集團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而隨著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中國沿海地區的GDP是越來越高,而位於東南亞的越南GDP卻不到中國的1/3,這是寶成集團的像東南亞轉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是物流成本

相對於中國沿海,中西部的GDP肯定是要低很多的,寶成集團沒有選擇中西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交通費用,要知道陸路運輸的費用要比海上運輸的費用高出很多。

雖然是高端鞋,但是這些鞋子的單位貨值確實不高,一雙鞋的出廠價也就幾十塊,物流成本高了,做生意就賺不到錢了。

還有一家臺灣工廠並沒有選擇離開中國,而是進軍中國內陸,它就是富士康,要知道富士康是中國出口製造業第一名,富士康最開始的時候工廠是在深圳,同樣面領著人工成本的問題,如果向西部進軍,同樣也要面臨物流成本。

那麼為什麼富士康沒有選擇前往東南亞

第一:IT製造業的單位貨值更高

一部手機的出場價怎麼也得幾百塊把,陸路交通費用雖然高點,但是能夠承擔的起,而且和鞋子對比,單位的運輸空間能夠運輸更多的手機。蘋果手機生產基地在鄭州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因為鄭州的交通非常發達。

第二:科技的進步

IT行業在進行發展的時候很大一部分都受到當地技術的影響,大家知道生產汽車的時候都是機器人,現在生產手機也是可以由工業機器人進行操作了,現對於東南也國家來說,中國的科技水平高出不止一個等級。

通過寶成集團和富士康兩個公司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的製造業就是一些非常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技術含量更高,利潤前景更大的企業都是選擇向中國的西部進軍。

這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體現,有些公司看中的更低的成本,所以他們選擇東南亞國家,有的公司會選擇更好的技術與未來,所以他們選擇了中西部地區。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不用擔心一些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這是中國製造強國的必然趨勢,雖然我們失去了一部分低端製造業,但是同時我們也爭取到了更多的高端製造業。


蔣昊說經濟


生產鏈總是從高往低轉移的,我們不要去當美國人,明明收入很高了還天天去叫什麼“製造業迴流”,富士康聽信了美國人的話,跑到美國建廠,到現在工人都找不齊。

越南人其實並不想做什麼低端工作。


你知道越南人怎麼看的麼?我給你看一下:


翻譯:在和美國的貿易戰中,越南可能成為中國的傾銷地

隨著中國價值鏈的崛起,舊的低質量的技術和機械及其生產的產品會流向何方?


今天早些的時候,一家大型中國瓷磚製造公司的高管來到胡志明市和我們會面,並提議將整個工廠從中國佛山搬到越南。

該公司的計劃是在越南生產商品並出口到美國,以避免特朗普總統對其徵收關稅。

但是在花了半天時間來計算,比較美國對其產品的關稅以及在越南生產成本後,這位高管改變了主意。

他表示關稅僅為10-15%,而工廠遷往越南則會使得成本增加25-30%,與佛山想必,胡志明市以及周邊省份的租金相當高,而考慮到生產力後,勞動力成本更高,材料和物流成本也過高。

此外,該公司在佛山經營九條生產線,只能一個接著一個運到越南,這將增加成本。

第二天,該高管最終決定回去,該公司不會投資越南,而是專注於消減在中國的成本。

這也是我不相信許多中國企業希望在越南投資,以避免與美國的貿易戰中產品問題的根本願意之一。

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

我上個月去了中國,參觀了廣東的建築材料製造商,我對看到的東西感到震驚:他們都採用了最新的技術。

在佛山的瓷磚製造工廠,基於機器人和AI的設備已經不再罕見,幾年前,與之新城鮮明對比的是,工人在灰塵中工作。

中國的技術和知識產權都發生了變化,中國企業正在國際壓力下徹底改變,包括來自於美國,因為西方希望中國及其企業通過符合技術標準來在全球遊戲中發揮作用。

這讓我覺得吃驚:由於特朗普貿易戰的影響,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加快更換和淘汰舊技術的步伐。


對於製造業來說,升級和淘汰舊技術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多年來一直這麼做,但是現在,改革和生存之間陷入困境,商人們已經發動一波改革,因此對於世界工廠來說,淘汰舊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走出他們的工廠,我想到一個問題:隨著中國在價值鏈中崛起,他們舊的低質量技術和機械以及生產的產品在哪裡呢?

這讓我想到一個現象。在過去兩年裡,胡志明市及其周邊省份如平陽,同奈,龍安和巴里--頭頓的工業園區的土地租金大幅度上漲,中國內地企業需求量很大,他們願意為工業園的好位置支付很高的價格,當然,機器和設備,甚至人力資源都來自於他們的國家。

廣東一家大型建築材料哦製造商的老闆最近告訴我,越南是繼美國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建築材料市場,我很驚訝像越南的小市場佔了我們鄰國出口的很大一部分。

我很好奇,近20年前,中國禁止摩托車,其廉價生產線遷至越南,這又發生了嗎?


這個作者是越南的一個商人,所敘述的觀點為他個人經歷。

我想通過這個已經說明了,越南人其實並不想從事低技術的行業,只不過迫於現實,他們不得不從事低技術的工作。


李建秋的世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了產業升級,但是中國中西部卻錯過了歷史機遇,沒有積極去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反而為了稅收,也稀裡糊塗跟隨沿海的節奏,大幅提高土地成本,提高投資成本,積極發展房地產,導致產業沒有往中西部轉移,基本上去了東南亞,尤其是越南,還有一些去了非洲比如埃塞俄比亞,這是10年來成為最大的敗筆,中小板產業空心化。

本來中國疆域廣,完全可以形成沿海和中西部梯度發展,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也留住沿海先進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 大力搞創新搞研發,中西部繼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控制住,當然老百姓工資還是要提高 但是地價啊,低價,房地產啊,還有其他一些成本要素,完全可以降低,甚至減稅,在保持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留著龐大的產業。現在肥了越南,這是痛心疾首。


Ric芮克


體制的運行成本越來越高,從福耀玻璃曹德望的訪談中就可以看到,我們除了人工便宜以外,其他的東西全部都比美國貴的多,土地,能源,融資,稅負,物流……成本均大幅高於美國,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破除壟斷,權力實現制約,改革教育體制等等,但現在我們連影子也沒有看到。如果照目前這個現狀,拖個十年八年的話,最後一定是一地雞毛,生活倒退到80年代也不是沒有可能。產業升級等等,不是說說,吹吹牛就能實現的,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教育體制,法制都得要改。


用戶146159993


不要自欺欺人了 失去低端製造業是中國的重大損失 高端產業和低端產業根本不衝突.

我們之所以失去低端加工是因為人工成本增加而效率卻沒能提高.

人工成本增加確實無解 畢竟中國也不可能世代為他國打工 工資與國際接軌是趨勢. 但生產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我是企業家我也走 這都是用腳投票的結果. 他國人力便宜是一點 政府還很願意讓利給企業家. 再反觀中國 一個房地產讓多少中小企業無心幹活 升級生產線還不如炒房來錢快. 而剩下那些踏實幹活的企業家又被各種稅壓得無法翻身 地方政府負債過重也沒有能力大量減稅讓利給企業. 那麼失去低端製造業是必然的

隨著資本持續外流 中國經濟必然長期下行. 加上全世界各國多少有自己的債務問題 無心消費 經濟活力下降. 需求降低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必然跟著熄火.

低端的想要卻留不住 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快轉型高端玩家 跟發達國家搶蛋糕減輕經濟下行壓力 已經迫在眉睫.



寧凡1943


正如提問者所述,一些中低端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持續從中國向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外遷的勢頭。不能只認為東南亞國家搶訂單、搶份額,而是由多重原因決定的。我們應該擺正心態,積極應對,化為危機。

主要外遷的中低端製造業情況

當前,出現一些外遷苗頭,而且未來還會形成持續趨勢的主要包括三個行業: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成衣服裝等行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英國《經濟學人》報告預測,我們的低端信息和通訊產品製造行業將從中國遷往馬來西亞、越南,服裝行業從中國會遷往孟加拉國、越南、印度,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從中國遷往泰國和馬來西亞。這意味著,一些中國昔日擅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一定的外遷趨勢,其中以跨國公司代工企業和在華外企為主。

出現上述情況是多重原因決定的,不能簡單歸咎於東南亞的“搶”:

第一,全球經貿格局變遷和產業鏈調整。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間產品貿易流動逐漸取代最終產品貿易流動成為主流,是全球價值鏈發展區別於傳統國際分工的最重要特點。各個國家可以通過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融入全球分工和生產體系之內,商品供給邊界和需求邊界愈發模糊。全球形成以美國(北美)、中國(亞洲)、德國(歐洲)為中心的產業鏈佈局,中國是加工製造業的核心。

但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加速崛起,發達國家相對衰落,東昇西降格局顯現。中國不斷向產業鏈高端製造進發,打破了既有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2017年全球產業鏈發展報告》指出,經濟進步和發展,讓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獲益上升,向“笑臉曲線”上端移動,而中低端製造業向亞洲其他國家轉移。例如,在中高端信息和通訊技術產品中,許多中國企業已經有能力提供ITC中間產品和服務。而東南亞國家承接相關產業,也帶動了本國經濟增長。這一大格局基本形成,而且會加速發展。

第二,中美經濟合作的不確定性。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是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中間環節的加工貿易佔據了主要。例如,美國將關鍵零部件出口到中國,在中國加工組裝後再銷回國內。中國被獲得貿易順差,美國獲得大量企業利潤。如圖所示,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間產品的製造業環節,佔產品加徵關稅總量的50.6%。這導致不僅美國企業,也包括韓日等企業對中美經濟合作不確定性的擔憂,一些可以選擇的中低端製造業外企,紛紛調整產業佈局,規避不確定風險,將一些加工環節遷往東南亞。

第三,東南亞國家有意識抓住機遇。 這其中最有敏銳嗅覺的是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他們紛紛出臺鼓勵外商投資政策,大力振興國內勞動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生產。尤其是,在ITC行業,戴爾、索尼、松下都已在馬來西亞建廠,三星和英特也在越南佈局。這兩國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工業生產體系尚可,營商環境也穩定,對外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汽車行業,泰國和馬來西亞早已是重要的國際知名汽車企業零部件的生產基地,完全具備進一步提升產能、甚至組裝整車的能力;在成衣製造行業,孟加拉已經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服裝出口國,H&M、GAP、LEVIS和ZARA已經在孟加拉設有重要的生產基地。越南緊隨其後,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國,印度因人力成本優勢,也具有服裝生產的比較優勢。因此,這些行業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遷徙,既有這些國家主觀“搶”的意願,也是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客觀實力和基礎。

第四,中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這點不必多舉例,中國已經到了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提升生產效率,進行產業升級、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中國要最終崛起靠的不是低端加工,而是高端製造;靠得不是簡單複製,而是聰明設計;我們需要高質量發展,在經濟穩步增長,就業形勢向好的情況下,“騰籠換鳥”、外遷一些企業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這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中低端製造業的轉移海外。

我們既要正視,也要“有為”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民粹主義上升,美國全球揮舞大棒,到處敲竹槓的高風險時期,我們穩增長、保就業仍是首位。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風險,需要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減緩調整中低端製造業的步伐,保就業、促民生。在內需強勁、經濟後勁十足、外部風險減輕的情況下,再加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這需要相機抉擇,不能一概而論。憑藉中國經濟的規模和潛力,不怕誰搶訂單,主動權在我,只需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


經韜


我們最引以為傲的全球最全產業鏈,現在已經開始從低端產業開始鬆動,逐漸向中端蔓延,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全球產業鏈每十年就發生一次大轉移

全球低端產業鏈每十年就發生一次大轉移,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日本轉移;60-7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日本開始向韓國、我國臺灣、香港、新加坡轉移,亞洲四小龍崛起;8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90年代由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低端產業不停的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流動,那是不是低端產業就毫無價值呢?

中端產業的發展需要低端產業來孕育

我們為什麼能有全球最全的產業鏈?因為我們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因為我們發展不平衡,所以給了低端產業生存的空間,門類齊全的眾多低端產業給中端產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條件:人力升級和廉價的工業初級產品。

所以產業鏈從初級向中級,由中級向高端逐漸發展。

當年日本為何主動戳破房地產泡沫

日本在主動戳破房地產泡沫的第一年1991年,直接以下跌65%作為開跌,這種跌法直接導致無數千萬富翁變成千萬負翁,家庭債務急劇惡性化導致日本經濟長期沉淪。當年日本政府直接戳破泡沫的做法至今仍然在爭議中。

日本為何不耐心等待居民收入增長覆蓋房地產泡沫呢?因為他們知道全球產業鏈一直在流動,產業資本不會耐心等待,你要求產業資本慢慢等待無異於刻舟求劍。

總結語

我們本來有最全產業鏈,可以把全球全產業鏈牢牢捆綁在一起,但是因為房價過高,現在低端產業鏈已經被擠出,中端產業鏈也開始流出,而我們的民粹主義抬頭使得一些高端製造業也在逃離。

一個人犯了錯,就要勇敢承受後果,放任房價處於高位,時間長了,產業流失就會更加嚴重,就會變成一個新的錯誤。


天下會會天下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今天中國的所謂中低端型的產業鏈來自哪兒?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升級的亞洲四小龍國家地區的中低端產業開始不斷向具有勞動力優勢的中國轉移。在當時看來,中國幾乎無限大的人口紅利和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和勞動者素質,都成了國際投資者趨之若鶩的選擇。所以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中國就幾乎完全承接了來自於亞洲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整個中低端型產業。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工資也在不斷上升,中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各種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健全,這就造成很多中低端型產業在中國已經喪失了勞動力成本優勢,很多也不再符合中國的環保法規。

不過,越南、柬埔寨為代表的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國一樣,有著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對環保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對勞動力價格敏感的中低端型產業開始向這些國家轉移,正如三十年前從亞洲四小龍向中國轉移一樣。這樣一種產業的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無可厚非。今天的中國就像當年的亞洲四小龍,當年的日本一樣,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產業升級轉型,中低端的產業將逐漸被高端產業所取代,這同樣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此,我們應該有一顆平常心。


照理說事


主要問題是房地產泡沫引起的。房地產業就是在溫室裡吹大的。如果把溫室裡吹大的東西供應到市場,那破壞多少溫室外的產業鏈,這個溫寶是不知道的吧。這和58年糧食上天一樣的後果。那時候是吹畝產萬斤,但現在是確確實實把1分錢的東西1元錢賣,還在吹噓我們的中產階級遍天下,結果一看吹大的,那破房子就是個扣在中產階級頭上隨時要破的泡泡。實實在在的實體工業不搞,就搞得些禍國殃民的東西。華為為什麼要搬遷,因為房地產,華為都承受不起,世界上能幾個企業承受的起,何況老敗性吧。書生誤國,本本主義,不從實際出發。


桑村趙


搬遷的東南亞的產業除了製衣製鞋玩具家電等中低端產業,也包括手機及零配件的高端產業。比如三星在越南建立一個工業城,有三十萬韓國人在那裡工作和創業。中國的目前成就也是從低端走過來的。越南人像中國人一樣勤奮聰明。現在很多越南人也像中國人一樣從小作坊開始,開啟了創業歷程。用不了多長時間也會湧現出有規模有影響的本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同中國競爭。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少生五千萬到一個億人口,使得中國人口紅利只維持了十五年。中國少生的人口空缺恰好被東南亞國家人口紅利補上了。而越南人像中國人一樣勤奮,也同中國一樣,也沒有強大的工會。這樣才使得國際資本湧向了東南亞。因為資本都喜歡工會力量比較弱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