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李安又失敗了。

豆瓣7.1,李安的《雙子殺手》口碑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跳水。

至於票房,雖然最終票房沒出來,但是大家都猜測《雙子殺手》基本要虧7300萬美元,將近5億人民幣。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如果說,上一次《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但基於李安以往的高質量影片,差評更多的被“不知道李安在拍什麼”的評論壓制住了。(換個角度來想,不知道李安在拍什麼,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差評?)

而到了《雙子殺手》之後,這種情況也就壓制不住了。

以往李安電影作品,在有著好萊塢式大片風格的同時,也暗藏著東方式哲學思辨在其中。尤其是在《臥虎藏龍》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兩部電影中。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所以,李安以往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飽受歡迎。

但是這次,李安失手了,《雙子殺手》既沒有能夠迎合西方觀眾觀賞電影的習慣,也沒有討好東方觀眾的思想。

於是,這次李安集體迎來了東西方的吐槽和差評。

《好萊塢報道者》:“這部電影讓人失望。一個薄弱的劇本和一個單調的高概念劇情,靠著先進、出色的特效粘在了一起。”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IndieWire》:“一個怪氣荒誕的創意,打造出了一部奇怪的電影。”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在豆瓣上也有很多人表示對李安的失望。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在好萊塢拍攝電影的華人導演,不止李安一個。在拍攝了一個過時老套的故事,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因為李安是特別的。

吳宇森在好萊塢中就拍攝了《變臉》、《碟中諜2》等等電影,這些即使是好萊塢本土,都是大製作的項目。

但是,這些電影對於吳宇森而言,是他在香港早就已經輕車熟路的槍戰片。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觀眾對於電影中刺激的場面,雙槍白鴿等等唯美的畫面也十分喜愛,但是對於吳宇森而言,是換湯不換藥,對於觀眾而言,吳宇森還是那個吳宇森.

還有馬來西亞籍的華人導演溫子仁,《速度與激情7》、《招魂》、《電鋸驚魂》等等同樣也是受到很多觀眾的歡迎。

而溫子仁大部分電影,都自帶恐怖基因。即使是超級英雄片《海王》在海溝族劇情的時候,也是隱隱帶著恐怖元素在其中。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相比吳宇森的大場面的刺激槍戰片,以及溫子仁本身賴以成名的小成本恐怖片的強烈個人風格,李安的電影,也是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從《喜宴》開始,李安就習慣在電影中,加入屬於東方的哲學思辨,以及東方式的人文風俗在其中。

《喜宴》從本身來看,雖然本身是一個不是傳統的東方故事,甚至於對於東方世界而言,屬於禁忌的“同性戀”故事。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但李安拍攝卻十分的“傳統”,原本同性戀在東方傳統思想中是屬於禁忌,而在西方世界中雖然不常見,但也至於達到禁忌的地步,還可能會說上一句“這是你的自由。”

在電影中高偉同的父母有了孫子之後,哪管兒子的性取向是直是彎,這種“有孫萬事足”的思想,恰恰就是很多東方父母對於這種事情的“算了”的態度,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思想。

所以,我們在觀看的時候,像是在看隔壁鄰居發生的事情,心中感到一股幸好不是發生在我家的慶幸心理。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即使是在拍漫威電影《綠巨人》的時候,李安的這種習慣也沒有改掉。

大部分人對於綠巨人的印象就是打砸和憤怒,至於浩克和班納博士的關係,不就是班納變身了就成為浩克嗎?

李安就是要弄清楚,班納博士於浩克之間的這種互為表裡的關係,到底有什麼意義?

所以,你可以在原本是超級英雄電影的《綠巨人》,看到綠巨人在思考憤怒,班納和浩克之間的天人交戰。

所以,對於《綠巨人》而言,隱隱有一種中國古代“陰陽”的思想在裡面,看懂了自然看懂了,看不懂的自然看不懂。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回到《雙子殺手》這部電影。

用開頭《好萊塢報道者》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老套的故事。

心灰意冷的退休超級特工,擔心特工會洩露秘密的組織,克隆超級特工基因的克隆人。

故事劇情十分簡單,甚至有些過時,即使是故事中亮點“克隆人”,在科幻概念已經氾濫的今天,實在也讓人提不上興趣。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劇本的創意,原本誕生是在90年代,在那個科幻概念貧瘠的年代,好萊塢盛行“大片”,《雙子殺手》確實挺受歡迎的,一開始是迪士尼接手開發。

但是在科幻概念已經氾濫的的今天看來,就只能落得劇情老套的評價了。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但就是這樣一個20年前的創意,李安也依然要夾帶自己的私貨。

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時候,是亨利和克隆人小克面對面的時候,有一種微妙的氣場在其中。

就像李安所說的“想用年輕的男孩,去反映中年人的一種心情,互相地認證,檢討過往的人生。”

在51歲的亨利與25歲的小克戰鬥時,亨利完全知道年輕時候自己的選擇,小克的不敵也時自然的。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而這個時候,就像是你在某一天,遇到了過去的自己,你是否會給過去的自己一些建議,避免他再次走了彎路。

你會開始審視你過往的選擇,你也會考慮他未來的決定。

雖然這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自省”有出入,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又帶著自我反省的意味在其中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李安在電影中對於本體與克隆人的設置,也是很李安。

對於技術,對於克隆人,普通的電影會展現克隆技術,或者會進一步討論克隆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

在《雙子殺手》中,卻展現了另一種思考。

本體與克隆人,基因一樣,性格相同,但是克隆人卻敗於本體之手。

在這裡我不禁會思考,到底是基因決定了人生,還是經驗成就了人生?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作為李安的電影,這是第二次以技術而聞名。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是技術拖累了李安。

一個不執著於技術的李安,在故事上娓娓道來,卻又夾雜著絲絲的思辨,才是我們所熟悉的李安。

4K+120幀+3D,這可以說是目前世界最為先進的電影技術了。

120幀的技術,真的就能夠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嗎?或者說,新技術,真的能夠讓電影更加出彩嗎?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而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60幀和120幀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很多人觀影之後,有關於120幀,說的最多的評論就是,像是在電影院裡面看了一場高清電視。

但這並非技術的錯,也不是意味著120幀的技術不適應電影。

就像高曉松所說:“我很多年前學電影,老師說電影跟繪畫不一樣,繪畫是一個完美構圖,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電影是一個窗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我一直沒明白窗戶是什麼意思。”

“看了 120 幀 3D 4K,我竟然能不但清楚地感覺到它是一個窗,我都好幾次在觀影過程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以為這樣就能看到窗戶前後上下的東西。”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在120幀的技術當中,每個人能夠看到的不同的風景,但不要因為看不到其他的風景,就否認它的存在,甚至否認技術。

很多人接觸的第一部3D電影,是《阿凡達》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但事實上,3D電影早在1922年就已經出現。

國內天馬電影製片廠也是在1962年,就成功拍攝出第一部3D電影《魔術師的奇遇》。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但是3D電影這個技術,卻是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除開3D電影的製作成本更高之外,觀眾對於3D電影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原因。

但是2009年卡梅隆的《阿凡達》上映之後,3D電影就普遍開花。

為什麼是卡梅隆?為什麼是《阿凡達》?

是因為即使拋開3D技術,《阿凡達》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有完整的潘多拉星球設定,從氣候到地形,從生物到種族,都十分逼真;

有完整的納美族設定,從種族風俗到種族矛盾,從戰爭到日常,都自成體系;

而3D技術的“立體感”就為《阿凡達》提供了更好的觀影體驗,兩者是屬於互相成就的關係。

從而以全球總票房26億美元票房記錄,造就了2009年—2019年“世界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

所以,好的技術能夠為好的故事錦上添花。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但同樣,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壞故事的“技術流新衣”。

2016年國內,由郭敬明導演的《爵跡》就號稱是國內第一部百分百純CG電影。
但最後的結果嗎?

豆瓣評分3.8,製作成本過億人民幣(實在是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但大多數都認為過億,畢竟光是演員的片酬就已經是天價了),最終票房才3800萬人民幣。

基本上賠得連電影底片都要賣了。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CG原本應該是要給到電影一個更好的觀影體驗,但是,《爵跡》本身的故事並不吸引人,再多花裡胡哨的技術也難以挽回《爵跡》的口碑和票房。

以至於郭敬明在路演的時候,說了那一句:“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在《爵跡》上映的時候,有一句很經典的影評:“一坨狗屎,即使用世界最精美的包裝盒來包裝,也許很多人會被精美的包裝盒所吸引,但打開的時候,也是會隨手將它丟棄!甚至都不想去踩上一腳。”

所以,從本質上而言,電影和技術是相互成就的關係。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再回到《雙子殺手》的技術運用中。

令人感到驚豔應該就是在那一場的追逐戰中,李安採用了運動鏡頭+第一視角的切換,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感受電影劇情中緊急追逐感的同時,有種在玩FPS遊戲的感覺。

尤其是在120幀的加持之下,超逼真的沉浸感,更是讓觀眾感到緊張刺激

李安的舊與新:從內容到技術,哪裡才是電影未來的出路?

這一點,相比李安在首次運用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無疑是更為熟練和成熟。

但同樣也是掩蓋不了《雙子殺手》這個故事本身的過時,不符合現在觀眾對於電影的追求了。

所以,這種“遠離戲劇,用視覺講故事”的手法還沒有那麼的成熟。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3D),也是從不斷的質疑和探索之中走出來的,誰也無法預知技術最後會帶來什麼。

但無可否認的是,正是所有進取的電影人,孜孜不倦地在探索著新技術,才有了現在電影的盛況。

一切正如李安所說:“我希望這是一個拋磚引玉,希望有很多人來試驗,希望這是一條新的路子。120幀的吸引力很大,我覺得要開拓出另外一個空間,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