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時隔8年,央視主持人大賽再一次迴歸大眾視野。開播當天,便取得了實時收視率第一的成績。

果然,出自央媽之手的綜藝節目,非尋常綜藝節目可比擬。單從陣容來說,一席評委,便坐滿了央視總檯主持人界的半壁江山。

而節目主持人撒貝寧,則曾獲得過該項比賽2000年的金獎。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當然參賽選手也不弱,都是來自各大電臺的精英主持。輪番上陣,個個口吐蓮花。三分鐘個人展示+90分鐘即興考核,節奏有序、情感飽滿、卡點精準。

看的讓人既緊張又目瞪口呆,“央媽出品,必屬精品。”

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來自新聞類的2號選手鄒韻。

語氣輕鬆舒服,主題表達清晰,特別是90分鐘即興考核部分,彷彿如魚得水,最後獲得了本場新聞類的最高分:97.067分。

鄒韻,說自己曾經有過4年的駐外記者經驗。而評委康輝也說,經常在比較重大的外交報道場合上見到鄒韻,他說鄒韻的主持功底能有這麼沉穩大氣,就是得益於豐富的記者採訪經驗。

而現實中,很多人卻喜歡把別人的才能歸因為是一種“天才”。大多數的他們認為是基因和智商,才讓他們具備了這樣的一種才能。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完美”天才,背後是莫扎特的苦練人生

莫扎特是世界公認的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大家眼中的“天才”,自小就被稱為音樂神童,擁有別人羨慕的完美音高。而完美音高,正是所有音樂從事者,最想擁有的才能之一。

什麼是完美音高?完美音高指的是對音高的記憶和識別能力。完美音高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天賦,大約在每1萬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這樣的能力。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你可以認為莫扎特就是一位天才,但同時也否認不了他在音樂中日益堅持的練習生涯。

莫扎特的父親就是一位作曲家和音樂教師。而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便開始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建琴,以及其他樂器。

而當時莫扎特11歲的姐姐,早早就被同時代的人稱為鋼琴演奏家,大鍵琴演奏家和職業音樂家。甚至他的父親還寫過一部關於發掘孩子音樂才華的培訓書籍。

如果你還是想把莫扎特的成就歸因於從小音樂氛圍的薰陶,無可非議。

也正是因為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才進行了大量的訓練,並積累了大量的演奏經驗。當然無可辯駁的是,讓他遠超同齡人的,也是他相比之下遠超同齡人的訓練強度。

《刻意練習》一書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曾用了30多年的時間,研究了眾多來自各個行業和領域中表現優異的人,最後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天才”其實是訓練的產物。

他們說不能否認,這些卓越的人背後深藏著某一種“天才”,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也是一種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才能,如果通過適當的方法,我們一樣也可以充分利用它。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說:“1萬小時定律是有幫助的,但真正實現,還需要堅持不懈,並練習上很多個週期。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魔童降世”,宅男逆襲,成為現實版天才“哪吒”

中國女排教練郎平說:“女排精神一直在,但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那不是靠講故事或者喝雞湯得來的,關鍵是‘平時的訓練’。”

樊登讀書會的創辦人樊登同樣認為,比1萬小時理論更合理的是,想要成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專家,你都需要進行刻意練習。

天才不常有,天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或許你是否想過,你拼命想要習得卻未得的某項才能,只是因為投入的時間還不夠多。

時間是實現複利翻倍成長的必備條件,而充分的刻意練習,則能幫助你把時間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效能。

國產動畫神作《哪吒:魔童降世》一橫空出世,便驚呆了所有人。很多人驚歎在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傳統題材,早已褪去民族光環的時候,居然還能導出這麼一部具有情懷,又兼具幽默和深度的動畫作品,實在難得。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當然,有人會覺得,這部的動畫的導演餃子,應該就是所謂的天才導演吧。

顯然不是,更多人對他的肯定,是來自於他對一部作品的十年磨一劍。

當年就讀醫學專業的他,一直覺得缺少一份熱情,於是在畢業的時候,他向父母表達了要製作動畫的理想。當然這不是他的一時衝動,因為早在大三的時候他便開始了瘋狂的動畫製作學習。

後來他乾脆辭職呆在家裡,就是單純想做出一部能夠代表自己的處女作。經過了三年零8個月的苦苦堅持,他終於有了自己的處女作《打,打個大西瓜》,而這部作品也讓他在行業裡積攢起了一定的人氣。

2009年,他與製作人劉文章一起成立了一個動畫工作室,並開始籌備哪吒。

因為餃子的死磕,很多人把他稱為像宮崎駿一樣的“暴君”。因為畫面的每一幀,每一秒,每一分他都要死磕到底。就比如電影中,單單一個申公豹變身,臉上長毛的場景。他就死磕了兩個月。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特效設計師就是負責申公豹變身的這部分的工作。因為前面辛苦製作了兩個月,卻被餃子否決,深感挫敗之下,他便辭職跳到另外一家公司。

於是餃子只能找一個新的合作公司,恰巧就是這位設計師跳槽的那家公司,於是他又不得不接受繼續死磕這段動畫。

由此可見,《哪吒:魔童降世》的一鳴驚人和強大爆發,不是因為時機,更不是因為導演的“天才”,而是導演餃子本著對觀眾負責,本著對動畫每一幀效果追求下的“死磕精神”。

從醫學專業到死磕學習動畫製作,辭職自己研究動畫,再到哪吒創作的每一步“死磕”。

就因為這樣的每一個用心的死磕到底,才成就了這麼一部動畫神作。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平凡人也能通過刻意練習,快人一步

其實刻意練習的另一個說法,就是1萬小時定律。但是1萬小時定律到底正不正確呢?

不管是1萬小時還是2萬小時,真正的刻意練習,不是在於強調時間的多少,而重在於有目的的練習

想要有目的的刻意練習就必須滿足以下這麼幾個特點:

1、最好能找到一位行業內專業的導師,並在其專業的指導下進行練習。

2、找定某種特定技能,在一定的強度下,持續不斷的練習。

3、設定好自己的目標,並通過有意而為之的行動來達成這一目標。

4、目標執行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反饋。

5、通過正向的反饋達成一種有效的心理表徵。讓我們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樣的水平,自己在某一些方面還需要得到改進。

6、最後對該技能還需要加強的部分,進行不斷的修改和構建。

這樣堅持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能夠在某一方面獲得卓越的表現。

那麼,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刻意練習?

第一,你找到你的人生導師,即可學習對象。

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那麼你可以到網上的各個平臺去搜索,找到你喜歡的文章風格的作者。

然後把他作為你想要通過練習成為的一個對象,去大量閱讀他的文章,去不斷吸取他的創作靈感,創作思路和語言表達風格。

如果你是一個寫作小白,就可以通過這種不斷模仿的方式,來逐漸形成自己想要的寫作風格。

就像美國著名作家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在自傳中這樣描述,自己童年受過的教育,最多隻能讓他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寫作者,能夠把句子寫通順就已經很不錯了。那麼他在早期是怎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呢。

後來他發現了一份英國雜誌《觀察者》,裡面刊印的高質量文章就深深的吸引了他。於是他決定模仿《觀察者》裡的作者,進行寫作。

他用的方法,既簡單又笨拙。就是在閱讀完文章之後,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把這些句子給重新描述一遍。

第二,為自己設定一個可落地執行的目標。

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並製作出一系列有目的的練習,最快的辦法就是找到一條可複製的路。

找到一個學習對象,反覆研習他的成功之路,然後確定如果是你,在這樣的路徑下,進行反覆練習,是否也能成為一位像他那樣的人。

如果你認為自己也能做到這種水平,那麼就趕緊行動起來吧。

第三,投入專注的學習。

既然確定了學習目標,就要專注的投入到你的執行當中。只有專注,你才能用更短的時間,去完成計劃,並快速從中得到較高的技能水平提升。

就像同樣是坐在圖書館中自習,有些人能夠埋頭苦學,而有些人卻總是東張西望,一會刷一下手機,一會兒又跑出去找別人聊天。很明顯一看就知道誰是學霸誰是學渣。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生命完全是一場專注力的修行,你專注於那裡,你的生命就在那裡。”

只有投入足夠的專注,你想要走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第四,善於整理,及時反饋。

刻意練習不僅僅是有目的的練習,而且還要有及時反饋。任何盲目的學習,都只是在浪費時間。

心理學有一個“反饋效應”,說的就是在學習當中如果能夠得到反饋,會對你的學習結果有正向的積極作用。

通過這種積極的反饋,你才能更好地找出自己的錯誤,並對自己的練習進行不斷調整,從中深挖自己的潛能,並將它展現出來。

第五,進行對比、不斷改進。

富蘭克林的這種模仿型寫作方法,不是單純的靠模仿。而是在模仿中不斷的與別人的高質量文章進行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進行改正。

當他僅對句子進行單純的模仿之後,他發現自己不像那些作者一樣,對精美的詞藻和句子,能夠信手拈來。

於是他開始強迫自己進行詩歌寫作,因為詩歌寫作可以讓他刻意的去構思一些精美的詞藻,並記住它們。

但而事實上,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會把這些辭藻忘記。於是他改成了寫散文的方式,不僅讓他強化了這些詩歌和措辭,而且漸漸地形成了長時記憶,最終自己也能做到“信手拈來”。

當然他還不滿足於此,當他每看完一篇文章,他會把看完文章後,能夠聯想到的詞語和想法記在一張紙上,然後進行文章的複寫操作。

最後再把自己的文章跟原來的那篇文章進行對比。

通過對比,並研究原來作者的寫作邏輯和文章結構,通過這種“對比改正”的方式,富蘭克林的寫作功底又進一步得到了增強。

央視主持人大賽:口吐蓮花的背後,是遠超常人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最後,只想說一句,

任何對天才的盲目追捧,都是對大眾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常常面對“天才”光環的籠罩,更容易讓所謂的“常人”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

愛迪生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高爾基說:“天才出於勤奮。”華羅庚說:“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所謂天才,實際上是依靠學習。”

天才的背後,曾經也落滿過一地的汗水和淚水。

並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命中註定,更多的只是兢兢業業的刻意練習。人生就有無限可能,只要相信,其實你也可以。


我是金小牛,讀有用的書,走正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