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起跑線技術,未來入口流量的關鍵是什麼?

為什麼說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價值核心?

物聯網的起跑線技術,未來入口流量的關鍵是什麼?

幾乎你能想到的科技領域,如今都是圍繞物聯網這個核心在進行。比如說5G,5G的概念根本,就是萬物互聯。由於接入物聯網的設備增加,5G的頻譜使用過於狹窄,於是大家就拓展了頻譜資源。這就好像一個房間裡面,如今擠滿了各個設備,他們可以是:無線通信,有線通信,航空通信,數字電視和廣播信號傳輸,無線電傳輸。房子不夠大,那麼增加頻譜就是造更多的房子,未來讓車聯網,讓家電聯網,讓醫療設備聯網。

物聯網本身也是涵蓋了幾個主流的技術,一個物聯網是四個部分:

傳感器技術。首先要取得指令信息。

雲計算技術。數據傳達到雲,進行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數據的過程所必須。

屏幕,語音,機械反饋輸出系統。物聯網是要讓物回應我們的需求。

你看,5G是物聯網的底層基礎,雲計算是物聯網的頂部安排,而人工智能技術是應用層,而屏幕等反饋是物聯網的表達手段。這些技術前端,幾乎涵蓋了我們互聯網的所有前端設備。

物聯網的四個風口以及我們欠缺的那一環

上面看到了,物聯網有四個風口,傳感器技術,雲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屏幕語音傳動等機械反饋技術。在這些領域,我國雲計算相當發達,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屏幕語音,或者機械傳動上面,我國技術能力也並不薄弱。唯獨,傳感器技術領域有很大的欠缺。

傳感器技術,我國缺什麼?

我國的傳感器需求佔世界的10%,傳感器國內需求中80%來自於進口,其中芯片90%來自於進口,高端傳感器芯片進口超過95%。關鍵問題是,現階段比如在醫藥領域我們看得見希望,也許十年後研發堆積出成果,但是在現階段的傳感器芯片領域依然難度頗大。

傳感器製造的環節包括:基礎研究,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應用。

傳感器的種類分為:振動傳感器、溼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真空度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

我國比較有優勢的傳感器一般在難度不大的低端領域,包括MEMS麥克風(歌爾聲學,瑞聲科技)、MEMS壓力傳感器(敏芯,華美澳通),MEMS慣性傳感器(蘇州固鍀,士蘭微)。並且正如前面數字所示,我國這方面缺乏高端傳感器芯片。

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主要在激勵不足,實力不夠。在美、日、德體系當中,傳感器研發也是一種長週期投入的行業,企業需要研發平均8年左右才能獲得一定的迭代能力。摩爾定律並不適合傳感器研發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要趟過一條很長而且枯燥孤獨的技術河流。不管你下游多麼熱鬧,上游一直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大量國內人才,從傳感器橫向跨越到了其他熱門互聯網行業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

有些創新,既要時間又要金錢,還很要命

醫藥領域突破創新藥,就是一類,而如今傳感器,也是一類。如果說其他,工業機器人的伺服電機,也是一類。CPU,也是,GPU+FPGA+AISC芯片也是。倒不是都一定需要在產業中擁有這些類型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技術跟著時間沉澱。

為什麼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樂意去走這條漫長的路?也許是因為:穩定的僱傭體系,除了技術無法從其他領域獲得財富的成熟經濟體,寬容有耐心的投資人和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