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新增信貸、社融規模環比下降 專家預計年底前後仍有降準可能

■本報記者劉琪

在經歷了9月份的環比大幅增加後,10月份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雙雙回落。11月11日,央行發佈10月份金融及社融數據。數據顯示,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613億元,同比少增357億元。10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50.59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個和0.7個百分點。

10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185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470億元,同比少增1671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10億元,同比少減790億元;委託貸款減少667億元,同比少減282億元;信託貸款減少624億元,同比少減742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053億元,同比多減600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1622億元,同比多99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融資淨減少200億元,同比多減106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80億元,同比多4億元。今年1月份-10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9.4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21萬億元。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回顧9月份,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9萬億元,同比多增3069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27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億元和1383億元。

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4.56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5.81萬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7.34萬億元,同比增長4.7%。當月淨回籠現金734億元。

對於10月份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雙雙環比下降,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量不及上月符合季節性規律,但下滑幅度超出普遍預期。這主要源於當月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大幅縮量,反映了上月季末衝量透支本月需求,以及票據監管和房地產調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10月份新增貸款分部門來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21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62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87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26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17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16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1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123億元。

而10月份社融環比大幅下降,除人民幣貸款回落因素外,王青認為,也與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較去年提前收官直接相關。當月社融同比少增則主要源於人民幣貸款增長乏力,而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表外融資壓縮幅度延續放緩勢頭,表明上年資管新規帶來的衝擊正在邊際減弱。10月末M2增速與上月持平,M1低位回落,反映實體經濟活躍度依然不足,預示四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反彈的概率較小。

“對於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這兩個‘非標融資’而言,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下,始終處於‘開正門、堵偏門’的監管嚴控範疇。但隨著‘去槓桿—降槓桿—結構性去槓桿’政策基調的轉換,對於非標融資也不能‘一刀切’”,崑崙健康保險資產管理中心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從“託底經濟”的角度出發,適度的非標融資也是合理的。可以看到,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較去年同期分別少減282億元和649億元,基本延續了今年8月份、9月份以來同比改善的局面,不能否認對於基建融資點的正向積極作用。

同時,張瑋指出,地方專項債淨減少200億元,較前值減少239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69億元,這也是10月份社融規模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後看,專項債可能對社融繼續形成“拖累”,明年專項債額度年內提前發行仍有必要。

“展望未來,在經濟下行壓力未現明顯緩解背景下,監管層將進一步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王青預計,11月20日1年期LPR報價將恢復小幅下行態勢,年底前後仍存在降準可能。此外,針對製造業、基建領域,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的定向滴灌政策還會持續發力——四季度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出現延期,但最終缺席的可能性不大。據其判斷,年底前M2、社融和信貸增速仍有望走出上行軌跡。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