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群眾所想所需 解群眾所憂所盼

聽群眾所想所需 解群眾所憂所盼

閩清池園鎮頂坑村第一書記薛世喜(中)與村民談修路事宜。記者 張鐵國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張鐵國 孫漫 李白蕾 陳鐵夫 顏瀾萍

2004年以來,我市連續從市直單位選派6批共376名黨員幹部,帶動全市各級選派3600餘名黨員幹部,到扶貧工作重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擔任第一書記。 他們牢記初心,勇擔使命,聚焦群眾關切,著力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為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這裡講述的是5位第6批市派第一書記的故事。

一座電站

身上沒有錢,說話沒有底氣;村裡沒有錢,就沒法搞建設。作為市級貧困村的閩清縣池園鎮頂坑村村支書劉希健深諳此理,但怎麼“生錢”,劉希健一時拿不出主意。

但去年3月從市城鄉建設局派駐掛職的村第一書記薛世喜有主意。

上世紀末,村裡向信用社貸款70多萬元建了一座小水電站,前期村自行運轉償還了30萬元貸款。2003年,通過招投標方式,被一村民承包15年,每年3萬元的承包費全部用於抵還信用社貸款,這些年村財收入依然是零。

這樣一來,到了2018年,水電站就可以重新“賺錢”了。

初來乍到的薛世喜覺得,一年賺3萬元,對這樣一個316戶1146人的村來說,太“毛毛雨”了。

“電站經過多年運轉設備已嚴重老化,發電量比原先少了很多,能不能把這個水電站改造升級,讓它多生錢?”一次支委會上,軍人出身的薛世喜說話乾脆利落,直奔主題。

大家經過討論和測算,決定將這個水電站由75千瓦擴容到125千瓦。

要擴容,錢是關鍵。

本來村財就沒有收入,再投幾十萬元來擴容,錢從哪兒來?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薛世喜給大家打氣。

隨後,薛世喜和村幹部通過努力,爭取了中央財政專項資金40萬元,鎮政府支持25萬元,村裡再自籌1萬元。去年5月,水電站擴容工程正式動工。

經過半年多的建設,去年12月份,水電站投入使用,每年增加村財收入10萬元。

有了錢,村裡把它用到村民身上。

“原來重陽節從來沒有發過錢,今年村裡都給我們老人發錢了,60歲以上每人160元,80歲以上每人260元。”82歲的黃水聲欣喜地說。

劉希健說,全村60歲以上的198位老人,每人都有份,今年發了3.6萬元。剩下的錢,把村裡200盞路燈每年的電費2萬多元交了,還有節餘。

電站擴容只是第一步。薛世喜帶著記者乘車往距村部5公里的福華自然村走,走到一段還沒有鋪水泥的路停了下來。

“上面撥給我的20萬元駐村配套經費,加上鎮配套的4萬元都放在這條路上了。”薛世喜指著前面剛加寬改直降坡的一段2.2公里長的土路說,年底前,他打算再向上爭取70萬元,把這條路硬化,讓周邊的260多畝農田翻耕和有效流轉,結束村民肩挑手扛的歷史。

一條棧道

紅日西沉,溪東村尾厝防洪堤棧道上,一個身影由遠及近。

“是城裡派來的陳書記。”“興許就是在咱村裡‘走一遭’!”眾人嘀咕間,陳書記已到跟前,笑著招呼:“出門散步呢!”

這位村民口中“走一遭”的陳書記叫陳杰,是福州市政協經濟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派駐掛職閩清縣塔莊鎮溪東村任第一書記。

寒暄間,一陣哭聲刺耳。“死小子,又惹事!”陳杰循聲跑去,村民們三三兩兩跟著。原來,是棧道上的坑惹的禍。孩子們追跑間,一個小傢伙一腳踩了進去,紅了膝蓋,癟嘴痛哭。

“說了這裡危險,不聽話!”

“那我們去哪裡玩?”

“家裡待著!”

爺孫倆你一言我一語,拉扯著回了家。

破損的欄杆、裸露的鋼筋、碎裂的地磚、塌陷的路面……

村民散去,陳杰陷入沉思:這段堤外棧道和邊上的小廣場,是平時村裡最熱鬧的地方,怎麼如今“危機四伏”?

“東西用久了難免出毛病,防洪堤棧道一樣,老物件了,被颱風‘尼伯特’一掃,問題更多!”村委會負責人黃燕武對上門探究原因的陳杰說。

“那怎麼不……”

“村裡底子薄啊!”黃燕武一聲嘆息。

村裡大概有500戶村民,常住人口七八百人,多是老人孩子,沒個像樣的休閒設施怎麼行?

第二天,村兩委班子齊聚村部。陳杰拋出話題:“防洪堤棧道的事,大家怎麼看?”

“早想修了,請人估算過造價,一下子要20來萬,出不起!”

喝了口茶,陳杰開腔:“村裡今年幫扶資金項目還沒定,把這工程列進去,我來對接,怎麼樣?”

“那就太好了!”村兩委成員眼裡閃著興奮的光芒。

支委會、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道道程序過後,幫扶資金出大頭、村裡自籌小部分的籌資模式被認可。

沒多久,專業施工隊在村裡駐紮,村民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暮色四合,溪東村三三兩兩的村民又聚在防洪堤棧道上。這裡早已不是舊模樣,有加高的堤壩、新砌的石欄杆,還有平整的透水步道、滿眼的綠意。入夜,村民們自發添置的彩燈帶閃閃發亮。

“這書記‘走一遭’真有用!”“辦的都是實事!”棧道上,傳來聲聲低語。

一間老屋

姜川,市人大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掛職羅源縣起步鎮西山村第一書記。

第一次見到五保戶葉順霞老人獨居的屋子,姜川就倒吸了一口氣。泥巴外牆,木頭門窗,年久失修,風吹雨打,門窗角落已經發黑。

“這屋子要列入平日重點巡查對象,下大雨或來臺風,必須檢查,萬一屋子塌了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姜川對村幹部說。

果然不出所料。2018年7月11日,姜川遇到了掛職後的第一場強颱風“瑪利亞”,這間破屋子出了狀況。

那天清晨6點多,佈置完抗颱風工作,小眯了3小時他就起來了,帶著村幹部到村裡的幾戶精準扶貧戶家中逐一查看。

走到葉順霞家時,眼前的情景把大家驚呆了!只見老人床頭的窗戶整個塌了,泥土、木頭、竹條亂七八糟的一堆東西攤在了涼蓆上,大雨就從這個寬1米、高1.5米的大洞直接潑進屋裡,所幸老人起得早,事發時不在床上。

姜川在破屋的角落找到了瑟瑟發抖的葉順霞,66歲的老人抱著他痛哭流涕:“房子破了可咋辦啊?以後我怎麼生活啊?”

“別急別急,人沒事就好,房子我們一定會幫您修好。”姜川找了條毯子將老人緊緊裹住,冒雨將他背進了汽車,急駛向村部一樓的避難點。

小床、被褥早就準備好了,村幹部給老人端來熱騰騰的面,隔壁的鄰居也熱情招呼老人到自家吃飯。葉順霞在村部避了2天台風,回到家時,風停了、雨歇了、破窗補好了、床上的垃圾也清掉了。後來村裡還為他爭取了5251元受災保險理賠款,老人收到錢後激動地說:“感謝黨,感謝村幹部!”

颱風登陸那天,姜川在自己的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抗颱風第一線,漫長的12小時,我們村的幹部都是好樣的!”那場颱風的登陸點在連江縣黃岐半島沿海,距離羅源並不遠,村裡的路牌、宣傳欄全被吹倒了,而村裡百姓全都安然無恙。

一山毛竹

羅源縣霍口畲族鄉大王裡村,毗鄰國家二級水源保護地霍口水庫,當地野生的甜竹漫山遍野,竹林中不時閃現山麂、雉雞,2017年村裡的5戶貧困戶剛剛摘帽。

2018年初,在市委政法委工作的周圍被選派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

從縣城出發,沿著山路顛簸了40多公里,終於抵達村部。10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100多名上了年紀的村民留守,42歲的村支書肖仕原算是年輕人。

出路在哪裡?革命老區村的第一場座談會開得有些沉悶。

“如果我能承包到後山200畝竹林,改種果樹,我就能給大家致富帶個頭!”拍胸脯說這話的是村紀檢委員蔡勝達。

老蔡50歲出頭,常年一身褪色的迷彩服,肩上整天扛著一把鋤頭。年輕的時候外出打工見過世面,回鄉後點子也多,用大棚種過蔬菜,養殖過牛蛙,挺愛“折騰”卻沒掙著錢。

老蔡家後山的200多畝竹林分屬10戶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因為一些小矛盾,大家商定誰也不要租給老蔡,隨意喊出了一畝林地1000元/20年的“天價”租金。

“老哥,鄉里鄉親的,都是過去的小事情啦。再說您的林子荒著也是荒著,何不給老蔡個實價,自家也能補貼點家用啊。”約上老支書,周圍挨個跟對方煲起了電話粥。

功夫不負有心人。400元一畝管20年,老蔡如願以償。

“種毛竹可比種果樹見效快哦。”見老蔡幹勁滿滿,周圍提醒。當時,山上雜亂的甜竹沒有市場價值。如果改種果樹,從移植到掛果,至少要3年;改種毛竹,行情不錯,而且第二年第一批毛竹就可以上市。

“買家都想好了。我從縣政府打聽到,隔壁飛竹鄉、西蘭鄉正在合力打造竹類產業園,銷路我幫你去協調!”周圍說。

以往,靠山吃山、缺乏市場意識的老蔡,鬧過蔬菜豐收卻賣不出去的笑話,聽了周書記的點撥,老蔡笑逐顏開。很快,200畝荒山變成了“金山”。到今年10月底,僅毛竹這一項就給老蔡一家帶來7萬多元的進項。

村民們看到腦子活絡卻總折本的老蔡一天天樂呵呵的,開始紛紛往村部跑,要找周書記喝茶。

沒多久,2000畝毛竹迎風搖曳,苗圃合作社共建的260畝地裡丹桂飄香,紅花木長勢喜人,前來洽談的公司絡繹不絕。鮮筍冷庫、水庫旅遊遊客接待中心、路橋平整改造……新項目一個個完成,村裡人氣也越來越旺,留守的村民將增收的好消息傳給在外務工的親友:“3年內,村裡要結合優美生態環境,引入多家公司,搞家庭農場、土樓民宿,和水庫方共建溪魚洄游觀光通道,招工機會很多!”

“周書記確實不一樣,見識廣,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大家都信服他,愛找他聊天,希望他能多在村裡幹幾年。”肖仕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