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群众所想所需 解群众所忧所盼

听群众所想所需 解群众所忧所盼

闽清池园镇顶坑村第一书记薛世喜(中)与村民谈修路事宜。记者 张铁国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张铁国 孙漫 李白蕾 陈铁夫 颜澜萍

2004年以来,我市连续从市直单位选派6批共376名党员干部,带动全市各级选派3600余名党员干部,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担任第一书记。 他们牢记初心,勇担使命,聚焦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这里讲述的是5位第6批市派第一书记的故事。

一座电站

身上没有钱,说话没有底气;村里没有钱,就没法搞建设。作为市级贫困村的闽清县池园镇顶坑村村支书刘希健深谙此理,但怎么“生钱”,刘希健一时拿不出主意。

但去年3月从市城乡建设局派驻挂职的村第一书记薛世喜有主意。

上世纪末,村里向信用社贷款70多万元建了一座小水电站,前期村自行运转偿还了30万元贷款。2003年,通过招投标方式,被一村民承包15年,每年3万元的承包费全部用于抵还信用社贷款,这些年村财收入依然是零。

这样一来,到了2018年,水电站就可以重新“赚钱”了。

初来乍到的薛世喜觉得,一年赚3万元,对这样一个316户1146人的村来说,太“毛毛雨”了。

“电站经过多年运转设备已严重老化,发电量比原先少了很多,能不能把这个水电站改造升级,让它多生钱?”一次支委会上,军人出身的薛世喜说话干脆利落,直奔主题。

大家经过讨论和测算,决定将这个水电站由75千瓦扩容到125千瓦。

要扩容,钱是关键。

本来村财就没有收入,再投几十万元来扩容,钱从哪儿来?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薛世喜给大家打气。

随后,薛世喜和村干部通过努力,争取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0万元,镇政府支持25万元,村里再自筹1万元。去年5月,水电站扩容工程正式动工。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去年12月份,水电站投入使用,每年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

有了钱,村里把它用到村民身上。

“原来重阳节从来没有发过钱,今年村里都给我们老人发钱了,60岁以上每人160元,80岁以上每人260元。”82岁的黄水声欣喜地说。

刘希健说,全村60岁以上的198位老人,每人都有份,今年发了3.6万元。剩下的钱,把村里200盏路灯每年的电费2万多元交了,还有节余。

电站扩容只是第一步。薛世喜带着记者乘车往距村部5公里的福华自然村走,走到一段还没有铺水泥的路停了下来。

“上面拨给我的20万元驻村配套经费,加上镇配套的4万元都放在这条路上了。”薛世喜指着前面刚加宽改直降坡的一段2.2公里长的土路说,年底前,他打算再向上争取70万元,把这条路硬化,让周边的260多亩农田翻耕和有效流转,结束村民肩挑手扛的历史。

一条栈道

红日西沉,溪东村尾厝防洪堤栈道上,一个身影由远及近。

“是城里派来的陈书记。”“兴许就是在咱村里‘走一遭’!”众人嘀咕间,陈书记已到跟前,笑着招呼:“出门散步呢!”

这位村民口中“走一遭”的陈书记叫陈杰,是福州市政协经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派驻挂职闽清县塔庄镇溪东村任第一书记。

寒暄间,一阵哭声刺耳。“死小子,又惹事!”陈杰循声跑去,村民们三三两两跟着。原来,是栈道上的坑惹的祸。孩子们追跑间,一个小家伙一脚踩了进去,红了膝盖,瘪嘴痛哭。

“说了这里危险,不听话!”

“那我们去哪里玩?”

“家里待着!”

爷孙俩你一言我一语,拉扯着回了家。

破损的栏杆、裸露的钢筋、碎裂的地砖、塌陷的路面……

村民散去,陈杰陷入沉思:这段堤外栈道和边上的小广场,是平时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怎么如今“危机四伏”?

“东西用久了难免出毛病,防洪堤栈道一样,老物件了,被台风‘尼伯特’一扫,问题更多!”村委会负责人黄燕武对上门探究原因的陈杰说。

“那怎么不……”

“村里底子薄啊!”黄燕武一声叹息。

村里大概有500户村民,常住人口七八百人,多是老人孩子,没个像样的休闲设施怎么行?

第二天,村两委班子齐聚村部。陈杰抛出话题:“防洪堤栈道的事,大家怎么看?”

“早想修了,请人估算过造价,一下子要20来万,出不起!”

喝了口茶,陈杰开腔:“村里今年帮扶资金项目还没定,把这工程列进去,我来对接,怎么样?”

“那就太好了!”村两委成员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支委会、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道道程序过后,帮扶资金出大头、村里自筹小部分的筹资模式被认可。

没多久,专业施工队在村里驻扎,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暮色四合,溪东村三三两两的村民又聚在防洪堤栈道上。这里早已不是旧模样,有加高的堤坝、新砌的石栏杆,还有平整的透水步道、满眼的绿意。入夜,村民们自发添置的彩灯带闪闪发亮。

“这书记‘走一遭’真有用!”“办的都是实事!”栈道上,传来声声低语。

一间老屋

姜川,市人大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挂职罗源县起步镇西山村第一书记。

第一次见到五保户叶顺霞老人独居的屋子,姜川就倒吸了一口气。泥巴外墙,木头门窗,年久失修,风吹雨打,门窗角落已经发黑。

“这屋子要列入平日重点巡查对象,下大雨或来台风,必须检查,万一屋子塌了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姜川对村干部说。

果然不出所料。2018年7月11日,姜川遇到了挂职后的第一场强台风“玛利亚”,这间破屋子出了状况。

那天清晨6点多,布置完抗台风工作,小眯了3小时他就起来了,带着村干部到村里的几户精准扶贫户家中逐一查看。

走到叶顺霞家时,眼前的情景把大家惊呆了!只见老人床头的窗户整个塌了,泥土、木头、竹条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摊在了凉席上,大雨就从这个宽1米、高1.5米的大洞直接泼进屋里,所幸老人起得早,事发时不在床上。

姜川在破屋的角落找到了瑟瑟发抖的叶顺霞,66岁的老人抱着他痛哭流涕:“房子破了可咋办啊?以后我怎么生活啊?”

“别急别急,人没事就好,房子我们一定会帮您修好。”姜川找了条毯子将老人紧紧裹住,冒雨将他背进了汽车,急驶向村部一楼的避难点。

小床、被褥早就准备好了,村干部给老人端来热腾腾的面,隔壁的邻居也热情招呼老人到自家吃饭。叶顺霞在村部避了2天台风,回到家时,风停了、雨歇了、破窗补好了、床上的垃圾也清掉了。后来村里还为他争取了5251元受灾保险理赔款,老人收到钱后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村干部!”

台风登陆那天,姜川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抗台风第一线,漫长的12小时,我们村的干部都是好样的!”那场台风的登陆点在连江县黄岐半岛沿海,距离罗源并不远,村里的路牌、宣传栏全被吹倒了,而村里百姓全都安然无恙。

一山毛竹

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大王里村,毗邻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地霍口水库,当地野生的甜竹漫山遍野,竹林中不时闪现山麂、雉鸡,2017年村里的5户贫困户刚刚摘帽。

2018年初,在市委政法委工作的周围被选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从县城出发,沿着山路颠簸了40多公里,终于抵达村部。10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100多名上了年纪的村民留守,42岁的村支书肖仕原算是年轻人。

出路在哪里?革命老区村的第一场座谈会开得有些沉闷。

“如果我能承包到后山200亩竹林,改种果树,我就能给大家致富带个头!”拍胸脯说这话的是村纪检委员蔡胜达。

老蔡50岁出头,常年一身褪色的迷彩服,肩上整天扛着一把锄头。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见过世面,回乡后点子也多,用大棚种过蔬菜,养殖过牛蛙,挺爱“折腾”却没挣着钱。

老蔡家后山的200多亩竹林分属10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因为一些小矛盾,大家商定谁也不要租给老蔡,随意喊出了一亩林地1000元/20年的“天价”租金。

“老哥,乡里乡亲的,都是过去的小事情啦。再说您的林子荒着也是荒着,何不给老蔡个实价,自家也能补贴点家用啊。”约上老支书,周围挨个跟对方煲起了电话粥。

功夫不负有心人。400元一亩管20年,老蔡如愿以偿。

“种毛竹可比种果树见效快哦。”见老蔡干劲满满,周围提醒。当时,山上杂乱的甜竹没有市场价值。如果改种果树,从移植到挂果,至少要3年;改种毛竹,行情不错,而且第二年第一批毛竹就可以上市。

“买家都想好了。我从县政府打听到,隔壁飞竹乡、西兰乡正在合力打造竹类产业园,销路我帮你去协调!”周围说。

以往,靠山吃山、缺乏市场意识的老蔡,闹过蔬菜丰收却卖不出去的笑话,听了周书记的点拨,老蔡笑逐颜开。很快,200亩荒山变成了“金山”。到今年10月底,仅毛竹这一项就给老蔡一家带来7万多元的进项。

村民们看到脑子活络却总折本的老蔡一天天乐呵呵的,开始纷纷往村部跑,要找周书记喝茶。

没多久,2000亩毛竹迎风摇曳,苗圃合作社共建的260亩地里丹桂飘香,红花木长势喜人,前来洽谈的公司络绎不绝。鲜笋冷库、水库旅游游客接待中心、路桥平整改造……新项目一个个完成,村里人气也越来越旺,留守的村民将增收的好消息传给在外务工的亲友:“3年内,村里要结合优美生态环境,引入多家公司,搞家庭农场、土楼民宿,和水库方共建溪鱼洄游观光通道,招工机会很多!”

“周书记确实不一样,见识广,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大家都信服他,爱找他聊天,希望他能多在村里干几年。”肖仕原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