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下優化資源“融入”中聚集優勢

■張敏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相比首屆進博會規模更大、品質更高、溢出效應更顯著,共有155個國家和地區、26個國際組織參加,展出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64個國家參加國家展,3893家企業參加企業展。

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就規模而言,企業展面積進一步增加,還開拓了室外展區,但面對世界各國參展商擴大展位的熱切願望,仍然“一位難求”。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採購商擴容,截至開幕仍有眾多專業和普通觀眾希望得到入場參觀的機會。

就品質而言,不僅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在進博會上“全球首發、中國首展”,致使展會現場“專精尖特”薈萃,而且供需商家對接機制、進出口岸便利舉措、線上線下協同能力、營商環境條件改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都有顯著進步。

進博會集展覽、論壇、貿易和主場外交於一體,綜合溢出帶動效應不斷放大,為區域發展和經濟社會繁榮帶來新機遇、新挑戰和新格局。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勢必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發展和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動發展,助力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科創中心以及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為長三角以及全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提供先行試點和制度化貢獻。

進博會對平衡發展、充分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世界各國一流品牌的高效率集聚、競爭性展示、多樣化選擇、互動式認知和分散化成交,為中國人民實現更美好生活提供具體指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

特別是,通過全球品牌商品和服務的大規模集中展示交易,還有助於把經濟全球化動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宣示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更多機遇的信心和決心,彰顯了中國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的責任和擔當。

進博會傳遞的“共建開放合作的世界經濟”“共建開放創新的世界經濟”“共建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理念,就是希望各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帶動直接承載地、典型示範區

就國內發展而言,長三角三省一市尤其是西虹橋地區,是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的直接承載地、典型示範區。西虹橋連接三省一市,應當遵循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原則,從政府和市場兩端做起,對內對外擴大開放,深化“五位一體”改革。這也意味著,要登高望遠、勇於擔責,為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示範,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合作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實踐表明,區域一體化要求政府作用和市場決定作用的有機統一。新形勢下,有必要以一體化規劃為依據,從自發隨機的項目合作走向立足市場的頂層設計;以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試點為前導,開展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基礎上的市場體制機制一體化實踐,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就國際貿易中心發展而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平臺制度建設,積極服務於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融合、兩種資源統籌,不斷擴大進口貿易、提高一般貿易、發展服務貿易、培育轉口貿易。可以預見,伴隨亞太消費市場的升級,需要進一步創新商品零售、完善跨境電商、引領時尚流行,繼而推進個性化、定製化消費,提高消費性價比,促進境外消費迴流,助力內需主導轉型。

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而言,有必要利用近距離擁抱全球市場的寶貴機遇,主動迎接以創新、創意和創造為核心理念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紮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新科技革命策源地。長三角三省一市應攜手走向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大力提高生產性服務的能力與水平,促進加工服務業、製造服務業等成長壯大,以生產力為標準、生產效率為尺度,進一步發展完善現代服務業體系。

會展業是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戰略平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作用。在高端、高能、高效的進博會帶動下,借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國際會展之都的東風,應當聚焦培養人才、創新研發,做強市場主體,關注業態變革,引領國際化升級、品牌化升級、客戶體驗升級、數字化升級和綠色生態升級,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力爭實現會展業先行。

總之,我們要以進博會這一國際貿易史上的首創為龍頭引領,進一步擴大開放,以自貿試驗區兩大片區為支撐,不斷完善營商環境,持續深化制度創新,讓各大產業在“流量”下優化資源、“融入”中聚集優勢。

(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