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這兩個城市的故事說明為什麼德國仍是分裂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儘管柏林牆已經倒塌了30年,但德國東西部分歧依舊。該報通過講述德國兩座“汽車”城市之間的故事,說明了為什麼德國至今仍是分裂的。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9日報道,被遺棄的特拉班特舊工廠坐落在俯瞰德國東部城市茨維考的一座小山上,磚牆上的灰泥在片片剝落,窗戶上的玻璃不見了,露出大大的破洞。這是一個有說服力的畫面:這家工廠生產的汽車曾是東德的象徵,而工廠如今在慢慢變成廢墟。

報道稱,這家工廠講述了一個更復雜的故事。柏林牆倒塌30年後,東德地區在經濟上仍然落後,隨著年輕人到德國西部地區找工作,東德的城市變得空空蕩蕩。超過一半的東部人說,他們感覺自己是國家的“二等公民”。

報道指出,奉行民族主義的德國選擇黨主導著德國東部地區的議事日程,極右翼暴力活動已經達到附近城市德累斯頓本週宣佈“納粹緊急情況”的地步。

據報道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茨維考在德國被稱為“汽車城”,是奧迪和霍希這兩個競爭品牌的總部,它和鄰近城市開姆尼茨一起,生產當時德國四分之一的汽車。它們所在的薩克森州是德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1945年奧迪汽車公司的董事們紛紛遷往德國西部。他們在慕尼黑和紐倫堡中間的巴伐利亞農業小城因戈爾施塔特成立了新公司。

報道指出,如今,因戈爾施塔特是德國第二富裕的城市,人均GDP達到12.7萬歐元。它是德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從1950年的4萬人口發展到如今的13萬以上。與此同時,茨維考卻一直背向而行。茨維考的人口從1950年的13.8萬減至如今的9.1萬,人均GDP僅為2.7萬歐元——是德國人均GDP最低的城市之一。

報道指出,茨維考的經濟實際上流向了德國西部地區,而且從未完全恢復。

報道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戈爾施塔特的經濟由農業主導。就發展而言,巴伐利亞遠遠落後於薩克森,但如今它輕而易舉就超過了其東部鄰居薩克森。

報道指出,因戈爾施塔特與奧迪公司的關係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該公司提供了該市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它為閃閃發光的新奧迪足球場埋單。奧迪工廠佔地面積幾乎與這座歷史名城的市中心一樣大。因戈爾施塔特市檔案保管員埃德蒙·豪斯費爾德說:“奧迪是一座城中城。如果奧迪感冒,因戈爾施塔特就會打噴嚏。”

他說,影響並非全都是積極的。因戈爾施塔特的增長速度令其面臨兩個問題:房價飆升;全德國最嚴重的交通擁堵狀況。

報道稱,人們想象茨維考會樂於接受這些問題。柏林牆倒塌後,大眾汽車在茨維考新建了一家汽車廠,這家工廠最近已轉為生產電動車。

特拉班特工廠原工程師舒爾策(83歲)說:“如今在茨維考,汽車行業僱用的人比在東德時期還要多。我們曾經的特拉班特工廠有1.25萬名工人,其中包括清潔工、送貨司機和廚師。他們都為工廠工作。如今,大眾汽車公司有分包商,所以他們為這座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實際上超過了他們直接僱用的8000個員工。”

報道稱,這是對茨維考的積極“辯護”,但這不能掩蓋它與德國西部地區的差距。在因戈爾施塔特,奧迪汽車公司直接僱用了4.4萬人。

報道稱,東西德統一後,西德的工業巨頭搬進了東德。像大眾汽車這樣的公司可以利用高水平的特拉班特工程師,但規模較小的行業無法與西德的知名品牌競爭。工廠關閉,就業機會向德國西部地區轉移。

舒爾策說:“大眾汽車公司為茨維考的人們提供就業崗位,但這並沒有以同樣的方式成為薩克森驕傲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