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說起新華電影院,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它是經常放映“內部片”的電影院。其實,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影院,而且是上海市中心建造的第一家影戲院。它最初的名字叫“夏令配克”。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1:1914年,夏令配克影戲院(靜安寺路卡德路口)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2:1914年9月8日,《申報》夏令配克影戲院開張廣告

西班牙人雷瑪斯建造的影戲院

1914年9月8日,在上海西區靜安寺路742號,近卡德路口(今南京西路758號,近石門二路口)東北轉角,由西班牙人雷瑪斯建造的夏令配克影戲院(OLYMPIC THEATRE,以下簡稱夏令配克)正式開張(圖1)。這家影院在雷瑪斯影院王國中有其特殊地位,它存續時間最長(1914-1994),且是上海市中心建造的第一家影戲院,設計建造費用達英洋五萬元。開幕首日放映法國影片《何等英雄》(圖2)。

在當年的上海,夏令配克規模堪稱第一,共有850個座位,裝潢新穎別緻,富麗堂皇,並設有包廂。更主要的是它具有地段優勢,在經營上也比較靈活,雖以放映美、法影片為主,但在國產影片剛崛起尚缺少自營電影院之時,也為其提供放映的機會。在中央大戲院(市工人文化宮影劇場之前身)開設之前,國產影片十之八九在夏令配克首映的。比如,1921年7月1日,首映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1922年1月23日,首映中國第一部愛情故事片《海誓》;1922年5月10日,首映中國第一部偵探武打片《紅粉骷髏》;1923年2月11日,首映中國第一部紀實影片《張欣生》。可見夏令配克在上海早期影院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3月,雷瑪斯挾其二十餘年在上海經營電影業的盈餘,行將回國養老。消息傳出,甬商張石川(明星公司經理)、張長福(百代公司經理)等為了推廣國產電影,創辦中央影戲公司,設總辦事處於仁記路35號,並承租雷瑪斯遊藝公司旗下之夏令配克、維多利亞、恩派亞、卡德、萬國等五家影院。1926年4月1日,中央影戲公司將夏令配克轉租於愛普廬影戲院主人赫思倍經營,暫不改換影院名稱,先對銀幕、放映機等作調換,三個月後再停業裝修。當年10月1日,花費4萬美金裝修一新的夏令配克再度開幕,並更名為夏令配克大戲院(EMBASSY THEATRE),首映華納巨片《情海血》。

●最早訂購發音機放映有聲片

1929年(民國十八年)之前,上海各家影戲院放映的“有聲片”用的是蠟盤配音,口型不對,且發音效果差。1927年,華納推出歌舞片《爵士歌王》,電影才真正進入有聲片時代。1928年美國又率先製作完成有聲故事影片(片上發音)。1929年1月7日,法蘭西皇后號郵船到達上海,隨船來的美國電氣工程師高樂君(Mr.J.P.Koehler)帶來一套亞爾西愛福託風公司(R.C.A.Photophone Company)發音機。這出現的遠東的第一套發音機,就是夏令配克訂購的。1929年2月9日(農曆除夕),夏令配克上映有聲影片《飛行將軍》,成為上海乃至中國較早公映有聲電影(有音樂無對白)的影院之一。與早在1926年12月就放映有聲短片的百星大戲院不同,夏令配克一開始就放映有聲故事片。一時營業極盛。

然而好景不長,1929年下半年,大光明、光陸、卡爾登、奧迪安等影院緊隨其後,紛紛加裝了發音機,夏令配克有聲片優勢銳減。此後,隨著有聲電影的普及,中小影院也一律添裝有聲機。至於新造電影院,有聲機更是每家必備,夏令配克風光不再。5年之後,夏令配克的營業狀況急轉直下,從早先的一票難求,竟冷清到觀眾可隨到隨看。後來淪落為放映二輪西片,觀眾中更多的是外國水手,不大有華人去看了。此時的夏令配克因年久失修,其建築已顯衰相,經不起風吹雨打,無法再與新生代影院競爭,遂於1934年9月22日以放映《孤軍魂》收場,關閉停業。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大量難民湧入租界,在中共地下組織滬東工委書記周林、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陳國棟領導組織下,將破爛不堪的夏令配克大戲院闢為難民收容所(不久改名為卡德路難民收容所)。這是上海抗戰初期最早的難民收容所。中共江蘇省委成立後,在王堯山主持的難民委員會領導下,此收容所不僅成為社會救濟的場所,而且還成了進行抗戰救亡教育、培養抗戰救亡生力軍的大學校(1939年出版的《行路圖》上,夏令配克的位置標註住宅)。直至1939年初,夏令配克大戲院由華商潘志衡租得,難民方才遷出。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3:1940年代,南京西路中正北二路(石門二路)路口,大華大戲院。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4:1947年,大華電影院門前

●改名“大華”專映美國原版片

1939年7月,潘志衡投資並委託美商遠東電影公司,在廢圮已久的夏令配克大戲院原址上,動工重建一座專映第一輪西片、可容納1200人的現代化電影院。該工程由華蓋建築事務所陳植建築師主持(大上海、金城大戲院建造均由該所設計),由外籍設計師岡達設計改建,技術顧問為業內高手鴻達建築師(光陸、國泰、平安三戲院均為他的作品)。為了使銀幕達到良好的觀看效果,且對觀眾的視力損傷減至最低限度,影院特引進一種Syorex新式銀幕,並在開幕前安裝完畢。每個座位前,都設定充裕的容膝空間。重建後的影院,由遠東電影公司管理,潘志衡任董事長,李迪雲任總經理,改名大華大戲院(ROXY THEATRE,以下簡稱大華),於12月12日開幕,首映美國米高梅公司歌舞大片《金玉滿堂》(圖3)。

大華建成前夕已與米高梅公司簽約,成為專映米高梅原版片的首輪影院。米高梅出品的《亂世佳人》在大華連映42天,場場爆滿,創下上海影院賣座的最高紀錄。開幕當日,《申報》第12版刊登《大華巡禮》一文,對大華極盡溢美之詞:

“大華大戲院今日正式開幕,在本年度海上游樂史中該是很光榮的一節。大華的前身原是一家首先開映有聲電影的“夏令配克”,它為了種種原因,停閉多年,在這過程中,我們走過門口,不禁望宇興嘆!如今,這靜寂破落的院宇,一變而為富麗堂皇的藝術之宮,且將以活躍姿態,吸引盈千累萬的影迷,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

說起影院新名字“大華”,不能不重提夏令配克舊事。1925年6月,地處靜安寺路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寧路)的大華飯店開設“大華露天影戲院”,本是作為地處虹口的上海大戲院夏季分院,每年6至9月間營業。1928年和1929年夏季時,與夏令配克影戲院合作,互補放映,關係密切,即“大華”如遇雨天則改在“夏令配克”開映,而“夏令配克”夜間場則在“大華”放映。正是這一段因緣,1939年12月夏令配克大戲院拆除重建時,中文名就沿用了大華飯店露天影戲院的舊名,而英文名“ROXY"則取自當時美國最豪華的影院之名,與其米高梅首輪影院的身價合拍。

●淪陷後被迫專映日本影片

大華大戲院雖過了鼎盛期,但在上海影院中仍與“大光明”、“南京”等躋身一流。大華設備之齊全,裝飾之富麗,尤為各戲院之冠。但它的好日子沒過幾年,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等國對日宣戰,日軍魔爪伸向租界。大華的美英等外片片源斷絕,僅賴存片維持放映,外加魔術表演、上演粵劇,或放映一些國產片,勉強維持營業。

1943年5月,日偽當局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偽“華影”),統抓影片的攝製、發行、放映大權,並且蠻橫規定:無論華商、外商影院,一律納入“華影”管理範圍。偽“華影”強行接管了大光明、國泰、南京、美琪、大上海、大華、麗都、滬光、金門、平安、西海、浙江等12家影戲院。為了在租界肅清敵性影片,偽“華影”決定以地段適中、設備精良的大華大戲院,作為專映日本影片的“殿堂”,並以放映攻佔香港的實地背景戲劇片《英國崩潰之日》為開端。當年,大華貼出啟事曰:“敬啟者,本院向系專映美國電影之戲院,自國民政府舉行歷史性對英美宣戰,本院為適應參戰之情勢起見,即自動停映美國影片,而專映日本影片......”

●招待抗戰國軍將士免費看電影

抗戰勝利後,美國米高梅公司原本計劃在上海新建巨型米高梅影院(擬尋址南京西路新昌路口,原跑馬廳石翁仲後側),後因人工昂貴及材料運輸困難,乃告擱淺。新建影院無望,基於與大華多年合作關係,雙方達成協議,米高梅公司於1947年3月全面接管大華,由法雷任影院經理(圖4)。

1946年初,上海各影院對於優待國軍免費觀劇,已擬具方案。是年1月5日,院方代表即大華大戲院總經理李迪雲對外宣佈,影院當局對於八年抗戰國軍勞苦功高、亟需獲得娛樂之情形,甚表同情,已相繼與美國福克斯、哥倫比亞、迪斯尼、環球、華納兄弟、派拉蒙、米高梅、雷電華等8家影片公司協商免費辦法,擬將全市大小影院40餘家,分成四組,每組10家,約有座位800個,按各地段分配,每星期輪流免費招待國軍一場電影,即平均每院每月免費招待一次。然而,各影片商堅決反對首輪影片免費招待。片商表示,若各影院執意將首輪影片免費招待,有可能停止供片,並收回已發各片。另據美駐滬副領事霍華德解釋,美片商之不能同意免費供國軍觀片,也是不得已,因駐滬英美軍赴各影戲院觀看亦須購票。為此,大華總經理李迪雲召集各影院代表商討,並作最後決定:如影片商仍堅持不得免費,或擬由院方認付相應代價購片,以供國軍免費觀劇。由此可見,大華等首輪影院犒勞國軍之誠意。

1948年12月22日晚,宋慶齡所主持的中國福利基金會,假座大華大戲院,獻映《亂世孤雛》。該片由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出品,獻演的全部收入,將充作中福會兒童福利基金,放映權由米高梅公司捐贈,院租由大華捐助。

1949年5月2日,大華由猶太人韋爾霍代經理。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5:1960年代,南京西路742號,新華電影院

從夏令配克影戲院到新華電影院,一座影院八十年風雨路

圖6:1980年代,南京西路742號近石門一路口,新華電影院

●拒映美片改名新華首創兒童專場

1950年10月17日,為聲援抗美援朝,大華大戲院和巴黎大戲院(後改名淮海電影院)職工一起在報上發表拒映英美影片的決心書,影院正式停映美片。上海各影院拒映美片後,想不到營業非但未受影響,新片上映,賣座尤盛,因此遭黃牛黨覬覦,搶購戲票居奇漁利,四五千元之票(舊幣,相當於新幣四五角),竟被抬高至七八千元,且公然在門前出售。

建國初,大華大戲院由中國影片公司華東區公司租賃管理。1951年3月31日日下午,影院舉行“命名開幕典禮”,次日起更名新華電影院,並獻映“中國民族大團結”巨片。文化藝術界被邀前往觀禮者,達一千餘人。華東局和上海市黨政領導均親臨致賀。同年6月1日起,新華電影院將以前“大華”所附設的咖啡館改為閱覽室,供觀眾免費閱覽各種報刊和圖書。1953年4月20日,新華電影院由軍管會徵用。同年7月1日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

為繁榮人民文化事業,新華電影院首創星期日兒童專場、學生專場和星期日原版片專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印度、日本、法國、德國、南斯拉夫、埃及、意大利、墨西哥、越南、朝鮮等二十多個國家,曾在此舉行電影周和電影展映活動。如,1956年6月,新華電影院在舉辦“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周”期間,《鋼城兩父子》一片的上座率在所有參展電影院中佔首位。新華電影院能夠取得如此高的上座率,主要是在宣傳和組織觀眾上採用了新方法。當時新成區正在開展掃盲運動,新華職工看過《鋼城兩父子》的試片後,覺得影片的內容可以配合宣傳掃盲,於是他們主動聯繫新成區的掃盲協會,安排部分掃盲教師參加電影周開幕典禮,並觀摩這部影片。次日,影院還邀請這些教師舉行了座談會。同時,影院採用了“整訂零取”的購票辦法,給觀眾更多方便,廣受好評。

1986年,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投資百萬元對新華電影院進行全面整修,外牆採用花崗岩貼面,門廳兩側不鏽鋼柱子閃爍著五彩燈光,觀眾廳設計精巧,別具風格,並調正了座椅的排距及視角,大廳色調柔和、立體感強、視聽環境良好,配以英國cp-55道爾貝立體環音設備,有高級軟座1011個,其中樓座320個,池座691個,成了聲、光、座和空氣調節俱佳的特級影院。另闢椰林咖啡廳,設一百餘座,裝潢豪華,陳設典雅。重新營業後,放映美國立體聲影片《超人》及《霹靂舞》,贏得了很多觀眾,平均上座率達89.15%。當年票房收入突破百萬元大關。1991年9月又增添進口設備,冷暖氣齊全,設有16只雙軟座的豪華微型錄像廳。同年12月14日,新華成為首批特級影院之一(圖6)。

1990年以後,新的娛樂方式,如卡拉OK、VCD、錄像帶等風行,極大衝擊了電影市場。影院的經營日漸蕭條,新華電影院最終抵不住新浪潮的衝擊,於1994年被拆除(之後,原址上建成匯銀大廈),走完了它整整80年的風雨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