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管繼平

餘生雖晚,但提起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起潛)先生,不單是我,大家多還比較熟悉。顧老雖生於民國前的1904年,但清心寡慾,壽近期頤,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仍活躍於學界和書壇。筆者也有幾次親近先生的機緣,可惜都一一錯過。記得那時曾先後在兩次活動中見到先生,怕打擾他,故都未敢趨前問候。九十年代中後期,我曾在一家讀書週報客串幫忙,週報的主編與顧老挺熟,他知道我渴慕顧先生,就專門寫了條子,讓我寫信至北京求顧老為報紙的刊頭題字,我條子雖接了,但考慮到顧老年事已高,猶豫了多次,最終還是未忍心發出那封信。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信雖未發,可是遺憾始終留存於心。直至兩年後的1998年,顧老以九四高壽仙逝於北京,我這小小遺憾也就永存心底了。後上海圖書館專門舉辦了一場顧廷龍先生追思會,筆者有幸躬逢其會,聆聽了許多顧老的同人和學生的回憶,對顧老又有了稍進一層的瞭解。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顧廷龍先生出生於蘇州一個書香之家,其祖父顧祖慶是前清秀才,父親顧元昌是個教書先生,但喜研究圖書文物,書法功夫也很深,所以也算是吳中一名書法家。著名文字訓詁學家、也是顧廷龍的老師胡樸安先生曾題他父親的遺墨雲:“屋漏折釵無滯跡,和風甘雨見天真。異常要在尋常出,筆筆平凡筆筆神。”顧廷龍從四歲起即開始了隨父親讀書寫字,他經常拿起父親剛放下的毛筆,不斷地臨摹字帖。最早寫歐陽詢書法,後又臨《虢季子盤》、《散氏盤》等。據說某一次有位鄉鄰攜價格昂貴的一對箋紙上門求書,那天父親正好外出,才九歲的顧廷龍便“初生牛犢不怕虎”,在一旁舅舅的慫恿下,竟代父一揮而就。不料第二天鄉鄰來取對聯時,不但不生氣,反而對他的字讚歎不已,攜之欣然而歸。此次貿然代筆的“成功”,給了少年顧廷龍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給了他在書法學習上極大的自信。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在求學道路上,顧廷龍先生也有過一段“棄理從文”的波折。他原先考入的是上海南洋大學機械系,可是顧先生對於數學物理並無太大興趣,加上父母考慮到謀職的方便,又希望他學習商業,因此他便在第二年轉到了剛剛成立的國民大學商科經濟系。那時國民大學的校長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顧廷龍醉翁之意不在酒,雖然就讀的是商科,而他更崇拜的是太炎先生的文字學和文史學問,所以他選修了全部的文科課程,以致當時的商科經濟系主任看了選課單後,便勸顧索性轉系,於是,顧先生就從商科經濟系轉到了國文系。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幾年後,顧先生又如願考入了燕京大學研究院國文系。當時的系主任為郭紹虞,導師為容庚先生,都是文字學的大師。但還有一位不得不說的是顧頡剛先生,此時顧頡剛也在燕京任歷史學教授,許多人也許不知,儘管顧頡剛的學問名氣以及年齡都大大超過顧廷龍,但他倆卻是宗親,顧廷龍的輩份大,算起來還應是顧頡剛的叔叔輩吶。在燕京就讀期間,顧廷龍就住在顧頡剛的家中,在學問上受到顧頡剛的不少幫助,倆人共同合著了《尚書文字合編》。據說後來顧廷龍將文字學、版本目錄學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還是受了顧頡剛的啟發。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版本目錄這門學問,知者不多。顧廷龍先生雖是該方面的權威,早年就編著《章氏四當齋書目》、《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等,但在學問圈外,人們大多還是僅瞭解顧先生的書法盛名。因為顧廷龍先生的書法,真草篆隸俱能,尤其是楷書和大篆,功力極深,晚年更是人書俱老已入化境,世人皆以能求得顧老的隻字片紙為幸。所以,一般人都以為顧先生的書法早已蓋過他的學問,殊不知其實顧老的書法,向來都是為他的學問服務的,他時常對朋友說“我的字是為整理古籍的需要而寫,我不夠書法家”。早年他為研究文字學而學習寫金文、小篆;後在燕京大學,他為了鑑定流傳下來歷代手寫經卷的需要,受錢玄同、劉半農的影響,又學習寫經體。顧老曾說:“鑑定版本,以抄、校、稿本為最難,既要多看名家手跡,同時又要練習書法,以熟悉當時的書法風氣。”

顧廷龍先生的楷書,受六朝寫經體的影響,但他去掉寫經體的簡率之風,而將唐代整飭嚴謹一路的楷書摻入其中,寫得穩健靜穆,委婉沉雄。尤其是小楷書,他寫來也是得心應手,早年在合眾圖書館時,他抄書、校書或題跋,均以蠅頭小楷應之,長年來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功夫,據說那時編書時無錢刻版,他就自己手書上版,熬一夜,可寫小楷三千字。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我曾保存一頁當年鄧雲鄉先生複印給我的顧廷龍信札,也是一手端秀的小楷書,如行雲流水,非常精美。除了楷書外,顧老最擅長的就是篆書,他年輕時長期臨摹金文,於《大盂鼎》、《虢季盤》、《秦公簋》等文字,都下過苦功。後他又對清代吳大澂的學問書法非常服膺,以剛過而立之年就編著出版了一冊《吳愙齋先生年譜》,頗受學術界的關注。顧廷龍於吳大澂的大篆書法用力甚勤,他喜其質樸古雅、婉暢穎奇。反觀顧廷龍先生之法書,也是頗見儒雅蘊藉、沉著自然之天趣。清代學者劉熙載曰:“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我們欣賞顧老的墨跡,無論是金文還是楷書,都有一種淳穆寧靜的典雅之氣,此非書家之刻意,實乃學者之深厚學養自然流露也。

王元化先生在一篇《起潛先生書法選集序》中寫得很精彩,他說顧先生的書法之學,可以“雅量”一語品題之。所謂“雅量”,則是指《世說新語》中謝安在遊船泛海時,於風起浪湧而貌閒意悅、神色不變的器量。王元化接著評說:“雅量之美,淳厚渾穆,神明內斂,氣靜機圓;書林中之諸葛孔明、謝太傅也。雅量之美,談何容易!融厚植之學養、博洽之聞見、清澄之心地、沉著之幹才於一爐,全幅人格之呈顯,即《禮記》所云: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而我們一般的俗眼恐怕難以看到王元化先生的深邃,但顧老墨跡中所透出的清淳平實但又是“大味若淡”至高魅力,還是頗能領略一二的。在書法上,顧廷龍自幼受父親的影響最大,父親時時教誨他寫字要求勤習博覽,要平淡中求出色。因此,這“尋常中求異常,平淡中求出色”基本也成了顧廷龍在學問書法上的一生追求。我想起胡樸安先生寫他父親遺墨的那首詩,今天觀顧廷龍先生的書法,不也有那種“筆筆平凡筆筆神”的韻味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