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做夢都想廢長立幼,為何不能如願?


都別搶,我來答。

國本之爭,一場起源於由誰來繼承萬曆皇帝寶座的爭論。

在長達十五年的爭論裡,許多大臣因觸怒萬曆皇帝進入詔獄,發配邊疆,帝國統治陷入不寧,來自於後宮的唆使讓萬曆皇帝始終不願退步,大臣們的堅持讓帝國的統治陷入混亂。

這場原本決定帝國未來的爭論,卻讓帝國率先陷入了衰亡,在曠日持久的爭論中,皇帝深居後宮不願處理朝政,大臣們咄咄逼人不想動搖禮制倫理。

國本之爭演變到最後已經不僅僅是關於繼承人選的爭論,而是皇帝和大臣們的角力。

萬曆皇帝無疑在這場角力中失敗,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一怒之下深居後宮三十年,將這個風雨飄揚的帝國徹底拖入衰亡的深淵。

國本之爭的人選聚焦在宮女王氏所生的嫡長子朱常洛和鄭貴妃所生的次子朱常洵身上。

臨幸宮女對於皇帝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萬曆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一時的衝動竟然會成為令帝國陷入動盪不安的導火索。

朱常洛出生後,萬曆皇帝對於這個宮女所生的孩子一直不怎麼上心,此時的他正迷戀鄭貴妃。

迫於李太后的壓力,萬曆皇帝不情不願的把王氏冊封為恭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

當鄭貴妃誕下朱常洵時,萬曆皇帝喜悅不已,他把對鄭貴妃的迷戀也傾注在了這個孩子身上,這種愛屋及烏的態度頓時間讓宮中流言四起。

人們傳說萬曆皇帝將把朱常洵冊立為皇太子,當這個長了翅膀的消息傳到深宮之外的大臣耳朵裡時,就像一枚炸彈在這個帝國內部炸響。

成百上千的奏摺被送到萬曆皇帝的寢宮裡,面對無一例外要求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的奏摺,這位年輕的皇帝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憤怒。

有理由相信,這種憤怒來自於他對鄭貴妃的迷戀,大臣們的反對激發了他要維護自己和鄭貴妃之間那種尤為寶貴的情感關係。

正好比漢宣帝明知劉奭無法繼承漢家制度,但依然礙於自己和許平君之間的感情而沒有廢除他。

彼時的萬曆皇帝多半懷著這種複雜的心情對大臣們的表現感到憤怒和失望,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

萬曆十四年,內閣首輔再次上書請求把朱常洛冊立為太子,但被萬曆皇帝拒絕。

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糾結大臣們在鄭貴妃晉封當天上書請求萬曆皇帝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惹得這位皇帝興致全無。

勃然大怒中下旨把他們發配邊疆,但皇帝的強硬並沒有使大臣們退縮。

相反,萬曆皇帝充滿力量的回應就像擊打在皮球上一樣,陷進去的同時立馬遇到更強勁的反彈。

這種反彈來自於大臣們對於禮制有恃無恐的堅持,畢竟賦予這些大臣敢於和皇帝做對抗的底氣來自於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立下的誓約: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子嗣,按照即位順序,朱常洛無疑是順位繼承人。

這是明朝大臣們敢於和這位皇位對抗的底氣,但是這位年輕的皇帝不願使自己和鄭貴妃之間的情感出現瑕疵。

同樣,大臣們的集體反對也觸怒了這位皇帝的自尊心,大臣們受到了來自這位皇帝革職、廷仗、發配邊疆的種種懲罰。

然而萬曆皇帝的強硬態度並沒有讓大臣們妥協,雙方都在這場爭論都疲憊不堪,萬曆皇帝最後索性躲進深宮裡,用再也不理朝政來報復大臣。

面對大臣的批評“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萬曆不聞不問,帝國運作幾乎陷入停擺,“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國本之爭愈演愈烈,帝國統治搖搖欲墜,在李太后的干預和施加壓力下,萬曆皇帝被迫做出退讓,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

皇帝的妥協無疑讓大臣中掌握了政治主動權,高高在上的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隨即又爆發了圍繞著福王朱常洵不應逗留京師的爭論。

要求福王離開京師前往封國洛陽,但鄭貴妃遲遲不願讓福王就蕃,萬曆四十三年爆發了震動帝國的梃擊案。

一名叫做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進了戒衛森嚴的皇宮,直奔皇太子朱常洛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欲行刺太子,後被侍衛制服。

此事引起軒然大波,令群臣譁然,彼時流言四起,元兇直指鄭貴妃,後經審訊,這名男子是受到鄭貴妃手下的兩名太監龐保、劉成的指使。

萬曆皇帝見牽扯到鄭貴妃,加上群臣非議他對待太子苛刻,只好被迫殺掉這兩名太監,充充結束了這件案子。

後又讓福王前往洛陽,這才讓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穩定下來,然而這位皇太子僅僅即位新皇帝一個月後就在紅丸案中暴斃而亡。

因為這場關於決定誰是繼承人選的爭論,整個大明帝國都陷入了動盪之中,從國本之爭到三大案的爆發,整個帝國陷入了長久的權力鬥爭之中。

政治越發混亂,這個龐大的帝國終於走向衰敗。

國本之爭演變到最後,其實已經演變為皇帝和大臣們的角力,皇帝試圖憑藉自己的權威迫使大臣去妥協,但大臣們藉著祖訓絲毫不退步。

於情於理都不佔上風的萬曆皇帝眼見自己的皇帝權威在這場爭論中顏面掃地,也就不難怪要深居後宮不理朝政了。

而明朝官員們抗爭的底氣除了來自於祖訓,某種程度也有對氣節的推崇。


圍爐談史


自萬曆十四年開始,一場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便在皇帝與朝臣之間拉開了序幕,雖然許多朝臣被神宗皇帝罷黜,但是冊立皇太子的呼聲卻從未間斷過,直到萬曆二十九年皇太子正式冊立為止。

神宗皇帝朱翊鈞十歲即位,年號萬曆,是明代帝王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但萬曆的帝王生涯,頭十年十分的壓抑,完全被他的母親慈聖皇太后和首輔大臣張居正牢牢控制著,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喜好行事。

壓抑的背後往往是反抗、反叛。

萬曆皇帝成年後,皇太后為他選了兩個知書達理、端莊賢淑的女人,皇后王氏與昭妃劉氏。因為內心有強烈的反叛不滿,萬曆皇帝對皇太后給自己選的女人十分冷淡,所以好些年,王皇后和劉昭妃一直沒能生下皇子。

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次,萬曆皇帝去慈寧宮探望慈聖皇太后,在索水洗手的時候,巧遇宮女王氏,萬曆皇帝一時興起,私下寵幸了王氏,並賞賜了她一副首飾。此事被隨侍的文書房太監記入《內起居注》,萬曆皇帝覺得與宮女發生關係不光彩,起初秘而不宣,但不久還是讓慈聖皇太后知曉。

一天,慈聖皇太后向萬曆皇帝問起此事,萬曆皇帝沉默不語,皇太后命人取出《內起居注》,少有責備的意思,多有讓萬曆認賬的意味。宮女出身的皇太后認為,皇帝至今無子,如果有孕在身的王氏能生下皇子,也算是宗社之福,沒有什麼可忌諱的,況且母以子貴,等級貴賤應該讓位於機緣天意。

在皇太后的實際支持下,萬曆十年六月,王氏受封為恭妃,兩個月後生下皇長子朱常洛。

在正宮皇后沒有生下“嫡子”的情況下,按祖宗禮制,應該立長。恭妃王氏雖然不得萬曆皇帝寵愛,常年帶著皇長子僻居別宮,但是朱常洛皇長子的名分、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朝中多認為朱常洛被立為太子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受寵的鄭貴妃卻讓萬曆冊立太子一事變的複雜起來,為此萬曆皇帝與朝臣展開了一場長達十五年的拉鋸戰。

鄭貴妃原本也是宮女,在萬曆初年入宮。這女人容貌秀美,機智聰明,而且喜歡讀書,頗有些才情頭腦。她處處顯露著少女的純真與大膽,敢於毫無顧忌地挑逗萬曆皇帝,同時又懂得傾聽萬曆皇帝的苦衷,因此她成了萬曆皇帝精神上的寄託,甚至可以說是支柱,因此異常受寵。

萬曆皇帝二十四歲,鄭貴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萬曆皇帝萬分欣喜,不僅對這個剛出生的皇子表現出了極大的寵愛,而且還把鄭貴妃直接晉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在生下皇長子的恭妃之上。

按照子以母貴的說法,萬曆皇帝的這個舉動意味很明顯,皇三子朱常洵的地位事實上已經高過了皇長子朱常洛。

察覺到萬曆皇帝有“廢長立愛”的意思,朝臣紛紛上疏,要求:一、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製度,應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二、王恭妃應與鄭貴妃同時進封。

萬曆皇帝將這兩項要求一一駁回了,但意識到公然破壞祖宗禮制,勢必產生嚴重後果,萬曆雖想冊立皇三子,但也不好一意孤行。

據《先拔志始》記載,萬曆皇帝曾與鄭貴妃一同去紫禁城西北角的大高元殿行香。其間鄭貴妃要萬曆皇帝立下誓言(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萬曆皇帝照辦了,他將立朱常洵為皇太子的誓言裝入玉盒交給了鄭貴妃,這就是所謂的“玉盒密約”。

此事不脛而走後,在朝野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於是朝堂上的立儲之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慈聖皇太后亦不贊同“廢長立愛”,出面質問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辯稱:“皇長子是宮女的兒子。”

皇太后當場申斥:“你不也是宮女的兒子嗎?”

在萬曆皇帝那裡,這句話的分量相當大,但他退縮的同時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採取了“拖”的辦法。萬曆皇帝的理由貌似很充分,皇后還年輕,說不定能生下嫡皇子,過些年再立不遲。

除了拿皇后當託辭,萬曆皇帝一度還想找機會將皇后廢掉,立鄭貴妃為後,如此朱常洵就成了嫡子,可以名正言順地立為太子。

但王皇后無可挑剔,萬曆皇帝找不到廢的理由。

轉而,萬曆皇帝又想拿到皇長子不可冊立的把柄,但恭妃王氏對皇長子約束甚嚴,即便鄭貴妃誣陷皇長子與宮女有染已非童貞之身,終也無法讓朝野信服。

就這樣,立儲之爭一直在拉鋸,直到萬曆二十九年,年屆不惑的萬曆皇帝實在拖不起了。

這一年,下決心立儲的萬曆皇帝取出當年的“玉盒密約”,哪裡知道,由於放置多年,手諭早已讓蛀蟲咬壞了,尤其是寫著“朱常洵”名字的地方更是被蛀成了一堆碎屑,在手諭正中開了一個大洞。

迷信的萬曆皇帝不由驚歎,此乃天意,至此終於死了“廢長立愛”的心思。不久,萬曆皇帝下旨,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封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


黑句本


萬曆為此和文官集團鬥了一輩子,為此不惜罷朝數十年,後來發生三大案。都和此事有關。但依舊以失敗告終。從此以後,萬曆徹底地放棄了一切。大明也就此走向衰敗。乾隆說大明亡於萬曆一點都不假。

萬曆不能立福王為太子關鍵在於生身王母親李太后的反對,而萬曆能當皇帝,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李太后的支持。一次萬曆被逼急了說道:“長子出身卑賤乃宮女所生“。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宮女生的,我也出身卑賤“。已經登基二十餘年萬曆這才回過神來,趴在地上汗如雨下。口不能言。直到李太后走了老半天才敢起來。由於自身理虧,萬曆很難用出身責難長子。

再就是皇長子繼承帝位是朱元璋定下的規定。萬曆就是這個規定的受益者。所謂的“嫡庶之別”“長幼之分”在歷朝歷代都是大事。萬曆在這件事情上確是有些很為難。再有一個可能就是萬曆原本就不想立福王立太子,如果萬曆真想立福王。只要萬曆以皇后無出的名義廢掉皇后。立鄭貴妃為皇后,立福王也不是一件難事,這應該是萬曆以此打壓文官集團的一種的手段,只不過到後來有些玩過了弄崩了。爭國本”事件持續長達15年,在此期間,無數大臣被貶斥。到最後已經不是太子爭,而是“權力”的爭奪。

在立福王的問題上,萬曆頗為孤立。文官集團反對,太后反對,皇后自己無子。行為上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依附太后意見是皇后的自保之道。如果福王被立為太子。自己的日後肯定無立錐之地,而如果朱常洛被立為太子,王恭妃母子肯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自己在後宮就是安全的 。所以根本沒有任何力量支持的萬曆立福王。萬曆也只有作罷。

在文官集團,後宮太后集團爭取之下,萬曆也只有認命,在公元1601年,即萬曆二十九年十月,萬曆皇帝正式封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場歷時15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終於落下帷幕,而此時離大明亡國也不過四十三年了。為此萬曆一朝有四名首輔,10餘名尚書被罷官,解職,發配。這場國本之爭極大消耗了大明的國力,以至於影響到後世南明的國本之爭。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就連貴為天子、一言九鼎的皇帝也常常不能例外。

這不,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眼下就為立哪個皇兒為太子,很是大傷腦筋。因為按照“有嫡立嫡”的明朝祖制,應當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但是崇尚皇室高貴血統的萬曆皇帝,心中卻有一萬個不樂意,要知道皇長子朱常洛的母親僅僅是個地位卑微的宮女(都人)。萬曆九年(1581年),神宗皇帝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偶爾把持不住私自臨幸貌美的宮女王氏,導致王氏有孕產下長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

萬曆皇帝10歲登基,由於年少力單勢孤,彼時的“傀儡”小皇帝頗受內閣大臣和宦官權力爭鬥中的夾板氣,加之母親管教嚴格心中甭提多麼苦悶和無助。數年之後,一位溫柔體貼、相貌出眾的女子(後來的鄭貴妃)走進小皇帝的身邊(世界),給他枯燥煩悶、禮儀繁瑣的宮廷生活帶來了莫大的快慰。之後備受寵愛的鄭貴妃生下小皇子(朱常洵),愛屋及烏的心靈感應、抑或是“靈魂伴侶”的情感篤深,讓萬曆皇帝一門心思想冊立“出身高貴、名正言順”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然而,這可是決定大明王朝近300年江山社稷傳承的國之大事——皇太子(未來新皇帝)的正式冊立啊,“廢長立幼”不僅違反明朝祖制,而且當下橫亙在萬曆皇帝面前的,就有兩個似乎難以逾越的關卡和障礙。

A:一個是朝臣幾乎一邊倒的強烈、持久反對。

那些天裡,幾乎日日都有文武大臣上奏,要求萬曆趁早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穩定國體和民心。儘管萬曆皇帝為此曾經大發雷霆,嚴厲懲處了好幾個諫言大臣,但是根本不頂用,強烈要求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百官奏疏此起彼伏,攔都攔不住,搞得性格倔強的萬曆皇帝一點也沒脾氣。

B:另一個卻是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的反對和不支持。

原來萬曆的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也是出身卑微宮女(都人),後因生下皇子朱翊鈞母以子貴才晉升為貴妃。一次她感同身受的幾句厲聲訓斥,讓萬曆皇帝如冷水澆頭,一時間誠惶誠恐,痛哭流涕,長跪不起。

“母以子貴,寧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兒子

!”(文秉《先拔志始》捲上)

正是母親的強大壓力,讓皇長子朱常洛跌宕起伏的命運出現明顯轉機,而萬曆帝(鄭貴妃)欲“廢長立幼”的小算盤、小九九始終未能得逞。

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在百官猶如雪片一般的不斷上書催促和皇太后的壓力山大之下,性格倔強、原本死磕到底的萬曆皇帝不得不做出違心的妥協和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後來的明光宗),立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就藩於天下之中的九朝古都洛陽。

“福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無子,王妃生長子,是為光宗。常洵次之,母鄭貴妃最幸,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貴妃謀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謫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厭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常洛)為太子,而封常洵為福王。”(《明史》)


霍小姐的八卦爐


萬曆是很想廢長立幼的,不能如願只說明瞭兩件事兒:1、禮法大於皇權;2、明朝晚期的文官集團已能壓制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了四十五年,壽命也比他好多先祖長,在位初期重用張居正,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不過後來他抄了張居正的家,把張家的財產全搬到內宮自己支配了。順便一說,張居正是非常能幹的官,卻不是清官,他家很富有,朱翊鈞抄得很開心。

朱翊鈞也是明朝最神奇的皇帝,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卻還能把控朝政,沒有成為內閣的傀儡,這在其它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說明了明朝官制較為科學,另一方面也說明朱翊鈞極善帝王之術。

但朱翊鈞再怎麼厲害也有做不到的事,他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喜歡寵妃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福王),想要立朱常洵為皇太子。

可是依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君主繼承原則,朱常洛才應該是皇太子。大臣們據禮力爭,毫不退讓。

朱翊鈞無奈於1601年立了朱常洛為皇太子,可是並沒有就此罷手,一直在找機會廢朱常洛,對福王朱常洵則非常優待,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讓他就藩,這遠遠超過朱常洵應得的數目,大臣們又開始爭。

其實大臣們都知道皇帝的意思就是要換太子,可禮法不是這樣的,天子不能以私愛立儲君,必須爭!這一爭就是十五年,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國本之爭”。

爭得朱翊鈞心力憔悴,一怒之下不上朝了。大臣們也沒被嚇住,不上就不上,反正真有需要皇帝的事兒,還可以去宮中求見,如果你不見,行,那我們自己看著辦了。

所以皇帝雖然不在金鑾殿上,國政卻還可以正常運轉。

直到發生了明朝三大案之梃擊案,這國本之爭才算是勉強結束。

怎麼回事呢?

是這樣的,有一天,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突然出現在東宮,提著木棒就要打皇太子,他就一個人,當然很快就被拿下了。這人是怎麼出現在護衛森嚴的禁宮中的?不知道,那就審吧。

張差表現得像個瘋子,前言不搭後語,最後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的,輿論譁然,矛頭紛紛指向鄭貴妃。逼得鄭貴妃親自去向太子請罪,福王朱常洵也無法再留在京中,只能就藩。

太子的地位這下才算是穩固了。

因為這件事最大的贏家是太子,所以也有人懷疑這是他自導自演的苦肉計,但是從後面發生的那些事情來看,我覺得他沒有那樣的智商。沒錯,眾臣力保的朱常洛並沒有過人的智慧才學,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於明朝三大案之“紅丸案”,葬禮上發生了“移宮案”。

也就是說,明朝三大案都與他有關係,不過他應該不會感覺到榮幸吧。

再說這福王朱常洵,他的壽命挺長,活到了崇禎朝,但這並不是好事。崇禎十四年他被李自成活捉,剝光洗淨和幾頭鹿在一口巨鍋裡共煮,名為“福祿宴”,挺殘忍的。

總之,萬曆想廢長立幼而不能,其實代表著皇權受到了限制,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增長,如果照此下去,很有可能發展為比“君主集權制”更進步一點的“君主立憲制”。

可是明朝沒有這個機會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所謂高處不勝寒,皇帝雖然榮登統治者寶座,同時他也面臨著許多的約束與壓力,就比如明朝的萬曆皇帝,身居皇位,掌握著國家的生殺大權,卻連冊立太子的權利都沒有,甚至因為冊立太子一事與大臣們,持續了15年的內鬥,為何萬曆的這個皇帝當得如此憋屈,當時朝堂之上又是哪些人敢公然跟皇帝叫板,萬曆做夢都想要廢長立幼,為何遲遲都不能如願?

萬曆偏愛老三朱常洵,一併將三子立王,卻為皇位鬥爭埋下了伏筆。

要說起萬曆皇帝的繼承人之爭就不得不提東林黨,當時在朝堂上公然與萬曆皇帝叫板的便是東林黨。公元1593年,萬曆皇帝想要立寵妃的兒子朱常洵做太子,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臣子強烈抗議,顧憲成等人為何敢公然和萬曆皇帝叫板,其實這是因為東林黨在大明王朝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皇帝的繼承人問題絕對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卻只有皇帝沒有太子,萬曆皇帝已經執政二十餘年,可是卻遲遲不立太子,為了維護老三朱常洵,萬曆皇帝擬昭暫時不立太子,還將自己的三個兒子一併封王。

萬曆皇帝欲立寵妃幼子為太子,遭到群臣強烈反對!

萬曆皇帝符合要求的接班人一共有三個,分別是長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這三個兒子都是由萬曆皇帝的三個妃子所生,雖然都是妃子,三人之間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當時繼承人爭奪戰爆發的時候,五子朱常浩年齡非常小,主要的焦點還是在長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身上。

《明末紀事本末》中描述萬曆皇帝格外寵愛鄭貴妃,鄭貴妃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在萬曆皇帝面前很會撒嬌,非常任性,別的女人對於黃帝都是唯唯諾諾,卑躬屈膝,偏偏這個鄭貴妃,撒嬌耍賴,非常的甜美活潑,於是萬曆皇帝就特別喜愛鄭貴妃,鄭貴妃也為萬曆皇帝誕下了三子朱常洵。

朱常洵這個孩子也完美的繼承了鄭貴妃的美貌,虎頭虎腦的很招人喜歡,所以萬曆皇帝從小就非常寵愛老三朱常洵。萬曆二十一年,萬曆皇帝親自將三位皇子封王,看似是讓三個兒子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同時也是在昭告天下這三個孩子都有成為繼承人的可能,由此直接引發了繼承人之間的黨派鬥爭,於是就形成了以長子朱常洛為中心的立長派和以三子朱常洵為中心的保皇派。

保皇派與立長派鬥爭激烈,持續十五年的鬥爭之後,萬曆依舊未能如願

保皇派的觀點是,萬曆皇帝立誰為太子,是萬曆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個人做主即可,文武百官並不具備參與權利,立長派的大臣卻認為,太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前途,廢長立幼有為封建禮法,稍有不慎,可能動搖國之根本,則導致天下大亂,一開始的萬曆皇帝對這些,跟自己唱反調的立長派非常反感,但是久而久之萬曆皇帝也實在是疲於應付,在這之中,顧憲成成為了立長派的領軍人物,,顧憲成是出了名的清正嚴明,從不趨炎附勢,溜鬚拍馬,絕對稱得上是清流中的清流,不過對於這種認死理的大臣萬曆皇帝也感到非常的無奈,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顧憲成也因為繼承人之爭被免職勸退回了老家。

在顧憲成離開朝堂之後,黨派的其餘人並沒有因此退縮,繼續拼死上諫,這些人以維護祖製為畢生事業,一旦長子朱常洛繼位,這些人還可以成為護法大臣,受到下一屆皇帝的器重,所以不論是出於心中正義還是為了家人後代的利益,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一直到了萬曆皇帝晚年,這一場爭鬥依舊紛擾不休。

這場持續了十五年的國本之爭終於水落石出,在這十五年中共有三百多名官員參戰,其中十位尚書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罷官或者被分配,不過這場戰鬥也換來了後世的千古流芳,有不少史學家讚揚東林黨人的氣節,乃是忠臣之表率。


木劍溫不勝


萬曆帝在立誰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搖擺不定,一方面,鄭貴妃及其子朱常洵母子二人皆深受萬曆帝寵愛,萬曆帝一直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即便到了後來皇長子朱常洛被立為太子後,萬曆帝也經常有此想法;另一方面,皇長子朱常洛及其母王恭妃雖不受待見,但並無任何過錯,朝臣和太后以及皇后都反對立鄭貴妃之子,且明朝祖制向來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萬曆帝最終沒能如願。


萬曆帝的皇長子為王恭妃之子朱常洛,王恭妃本為萬曆帝生母李太后宮內侍女,偶爾一次被萬曆帝臨幸後生下了朱常洛,萬曆帝嫌棄王氏出身低賤,同時也不喜歡長子朱常洛。而另一個兒子朱常洵卻深受萬曆帝寵愛,其母鄭貴妃也一直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以便於日後自己也能母憑子貴當上太后。雖然有皇帝的寵愛,但是朱常洵既非嫡子,也非長子,其母鄭貴妃口碑也極差,所以,對於萬曆帝想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做法,朝野上下都是反對的,不僅當時的大臣,就連萬曆帝生母李太后和萬曆帝皇后王氏對此也是持著反對態度的:



一、朝臣態度:

明朝的文官集團始終是制約皇權的一股重要力量,這些熟讀孔孟之道的官員們向來都是誓死捍衛明朝立嫡立長的這一原則的,另外,朝臣們對於飛揚跋扈的鄭貴妃早有耳聞,他們不希望朱常洵被立為太子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日後鄭貴妃以皇太后的身份禍亂朝政,也正是他們的存在,使得貴為皇帝的萬曆帝也不得不有所顧及。

二、太后態度:

同樣是宮女出身的萬曆帝生母李太后對王恭妃母子始終抱有深深的同情,並且王恭妃曾是李太后宮中的貼身侍女,李太后深知王恭妃的為人,她也不想鄭貴妃這樣搬弄是非的人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所以,她始終勸說皇帝要立皇長子為太子。萬曆帝對母親非常孝順,而母親的態度,萬曆帝是一定會考慮的。

三、皇后態度:

皇后王氏看似是在宮中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實則不然,王皇后雖然不受萬曆帝寵愛,但是她卻始終得到婆婆李太后的信賴,鄭貴妃在宮中依仗皇帝寵愛而一直橫行霸道,從來不把皇后放在眼裡,若是日後這樣的人母憑子貴被封為太后和她平起平坐,這樣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難過。反而王恭妃母子對自己一直非常恭順,王皇后也是能接受朱常洵這樣的人當太子的。



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終於被萬曆帝冊封也皇太子。明朝的文官們經過多年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萬曆帝雖百般不情願也無能為力。


歷史課課代表


萬曆皇帝

朱翊鈞(1563年一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hou)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駕崩,9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朝的文官集團可以說是制約皇權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些文官飽讀詩書,熟知孔孟之道,而嫡長子繼承製更是孔孟之道中直接闡明的,所以文官集團是很堅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原則。當時萬曆皇帝沒有嫡子,但是有個長子朱常洛,只是朱常洛的母親是名宮女,而萬曆皇帝寵愛的妃子是鄭氏。

萬曆十四年,寵妃鄭氏生了一名皇子取名朱常洵,鄭氏一舉被封為皇貴妃。萬曆皇帝的這個動作立刻引起了群臣的警惕之心,沒有封朱常洛的生母,反而封了朱常洵的生母,臣子們都看出來萬曆皇帝是想要立朱常洵為太子,於是一場長達十多年的“國本之爭”開始了。

朱常洵剛出生沒多久,文官集團就行動了,由內閣首輔申時行為首,懇請萬曆皇帝立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被萬曆皇帝一句:“長子年幼”給擋回去了。但是文官集團不會就這麼氣餒,萬曆十八年,申時行等人再次提出立長子為皇太子,萬曆皇帝再次以皇子太小將這個提議擋回去。同年十月,文官集團又一次發動,請求萬曆皇帝立太子,萬曆皇帝被逼得沒辦法,只能鬆口說等皇長子十五歲。但是等到朱常洛十五歲後,萬曆皇帝又開始耍賴死活不肯立皇長子為太子,文官集團沒辦法,只能再次和皇帝扯皮。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朱常洛被立為太子,萬曆皇帝想要立的朱常洵自然沒立成,這場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文官集團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但是文官集團也折損進去了許多大臣,好幾任內閣首輔接連請辭。這麼看來,古代皇帝也不是萬能的!!


圈圈124613637


在封建王朝的所有儒家典籍和前朝舊制中,“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一個死理,在以儒家信徒為支柱的官僚們眼中,這就是絕對的真理,誰想廢長立幼都是錯,就算皇帝與真理對抗也不行,這就是皇帝意願與傳統禮法相悖時,文人們作出的第一反應。



國本之爭

萬曆九年的某一年,皇帝來到慈寧宮給李太后請安,不巧太后因事不在。此時慈寧宮一位貌美的宮女王氏向皇帝獻茶,結果青春年少荷爾蒙分泌過多的萬曆皇帝一時衝動就寵信了這位宮女。本來呢,萬曆皇帝是想提起褲子不認賬了的,但是王氏宮女為他生下一個龍子,雖然他想極力否認,甚至賴賬,但《起居錄》記得明明白白,讓他想賴都賴不掉,於是大皇子朱常洛就以這種意外來到了大明朝。


萬曆皇帝是個用情專一的人,在後宮中,能跟他玩到一起,能理解他的人也只有鄭貴妃一人。鄭貴妃為他生了三個兒子,除了二子早夭,還有三子朱常洵與四子朱常治。正因為他的感情世界只有鄭貴妃一人,所以他更傾向於把太子之位給予三子朱常洵。而且長子母親出身低微,只是一個低下的宮女而已,萬曆皇帝既不喜歡王氏,由母及子,同樣也不喜歡王氏為其生育的朱常洛。

朱常洛年滿五歲,母親居然沒得封,這是非常不合禮法的。反而鄭貴妃在剛生朱常洵的時候,卻要被封為皇貴妃。這種身份上的強烈對此,傳遞給大臣們的信號就是皇帝要立三子為太子。一時間,群臣流言四起,文臣們毫不避諱的應該先封產下長子的王氏為皇貴妃才符合禮制,更有人喊出了冊立朱常洛為東宮太子的口號。

面對眾臣的指責,萬曆皇帝辯解道“冊封貴妃,初非為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萬曆皇帝的話自然是鬼話,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事情的真相。對於萬曆而言,你罵歸罵,我就是拖著太子職位不冊封,這樣才符合他的利益。萬曆皇帝的策略是:等皇后去世後,鄭貴妃名正言順的可以晉升皇后,而她的兒子則則名正言順的成為嫡子,就有了冊封太子的資格。

於是,君臣之間因為冊立太子而爭鬥不休長達三十多年,因為太子的冊立關係到國家的將來,是國家命運的根本,所以此事件又稱“國本之爭”。

冊立太子

萬曆皇帝雖然在冊立太子問題上一推再推,可最後還是沒爭過大臣們,作出了妥協與讓步。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立為太子,這時他已經滿二十歲。

雖然形式上有了結果,大明也有了名義上的太子,萬曆皇帝心目中,並不認同這個所謂太子。朱常洛大婚後,移居慈慶宮居住,雖然這裡名為寢宮,實際上比不上宮中一般宮殿,破漏不堪且防衛甚差。

這種情況下,萬曆四十三年,慈慶宮發生了“梃擊案”。有人持木棍進入慈慶宮毆打太子,此案證據皆表明幕後主使為鄭貴妃。“梃擊案”後鄭貴妃勢力大減,萬曆皇帝當眾認可太子,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才得以穩固。“國本之爭”就此最終落下。


萬曆皇帝的不遵循傳統,就是不守三綱五常,就是不講人性道德,就是對明朝政權的破壞。官員們不能容忍皇帝成為這種反綱常的舉動,更不能容忍他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拿來開玩笑,因而最終廢長立幼沒有成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望風瑟瑟


問題的本質主要有兩點,一方面來說,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包括封建文化封建理制等在中國都是空前的,所以明王朝統治階層遵循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規則,且從歷史上來看,大多廢長立幼的案例都是失敗的甚至對於統治階級都是是致命的!皇帝和大臣們飽讀史書,這些前車之鑑不可能不考慮!

另一方面來看,培養一個皇位繼承人一個國家未來的管理者所耗資源是巨大的,這些消耗不僅是皇帝老子自身的財力人力物力,也包括底下的政治投機者,為了自己永保富貴,花在自己未來主子身上的投資!就像你花大力氣參與主導了一個項目,等項目快成功的時候,老闆卻以各種理由,突然要砍掉這個項目,底下人肯定會拼勁全力力保項目呀!道理是一樣一樣的,重新開發新的項目還得重新開始,舊項目未必沒有前途!

所以廢長立幼違背了封建理制,同時會觸犯統治階層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