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他是晚清重臣,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有人罵他是賣國賊,有人說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也有人評價為亂世梟雄。

他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從小發憤圖強,22歲中秀才,28歲中進士,36歲任禮部侍郎。十年之內連升十級,官封兩江總督。朝廷稱讚他:“學本有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他“文能應是,武能殺人”,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興辦洋務,成為大清之柱石,

他精於治國、治兵、治學、治家,備受後人推崇,他就是曾國藩,曾留下了《曾國藩家書》和《冰鑑》兩套學問。

曾國藩臨終前留下了四條遺言: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可以說,這是曾國藩為官三十年以來的親身感悟和總結,對後代影響深遠。

那麼,這四條遺言,有什麼樣的內涵?放在今天還存在什麼樣的時代價值呢?

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01.四條遺言的具體內涵

●慎獨則心安。
  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

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在修身養性上,慎獨是個人修為的最高境界。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對天地質鬼神。慎獨,則是人生的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是修身的第一要務。

《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獨”是君子和小人所共同所有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與小人之別,在“獨”上見分曉。

小人獨處,滋生妄念,狂妄之念聚集過多就會產生縱肆,如此,小人之行為就出現了。當君子獨處,心生真誠。真誠積聚多了就會謹慎,會自省,會反思,然後心安。

●主敬則身強。

一個人在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就能使他的身心強健。

如何做到主敬,曾國藩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

意思是說: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門就像要去拜訪一個尊貴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恭恭敬敬的樣子,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氣氛。想要憑藉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安撫老百姓,必須做到一絲不苟恭恭敬敬這樣老百姓才能信服,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效果。

在對人對事對物上態度莊重恭敬,則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不斷壯大自己,所以也能使自己更強大;反之,則是在消亡自己,到最後成為孤家寡人,鬱鬱寡歡。

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求仁則人悅。

講究仁愛就能使人心悅誠服。

曾國藩是孔孟信徒,深受儒家思想洗禮。“仁”是儒家學派的核心要義,孔孟所提出的“仁愛”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德不孤,必有鄰”等,對他的人生信條影響深遠。

曾國藩在修身養性、為人處事上,堅守“仁”的思想,並以“仁”處事,以“仁”待人,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得出了“求仁則人悅”的人生感悟。

仁,人也;仁,愛也。仁者愛人。追求仁愛,心中有他人,不自私自利,人們才會心悅誠服於他。

●習勞則神欽。

堅持勤奮學習、 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使神明感到欽佩。

細看歷史上的聖君賢相和成功人士,無不以勤勞自勵。例如,商湯天不明就開始勤政,終日不閒;周文王日頭偏西還沒休息過一刻;周公更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操勞。正是這種十年如一日的“習勞”,德與行相匹配,厚德載物,受他人尊重,連鬼神都欽佩。

相反,德不配位,貪圖享受,安逸無能,不慣勞作,雖生活光豔靚麗,時間久了也會遭人唾棄,連神靈也看不下去,這樣還會長久嗎?

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02.四條遺言的時代價值

曾國藩的四條遺言,重點突出了獨,敬,仁,勞四個方面。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它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是獨。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曾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獨自學習治學的體現。一個人想要在學術專業上有所成就,能靜得下心,耐得住孤獨,忍受得寂寞。特別是在當下繁花似錦的生活裡,難得的是獨處,獨立思考,獨自反省,獨自潛心學習深造。

(1)目標確定。選擇渾渾噩噩度日還是努力拼搏,在於個人的選擇。實際上,一個目標確定的人,生活充實,會有更多的獨處時間來提升自己,堅持不懈,克服惰性,利用獨處的時間改變生活現狀,從而實現目標追求。

(2)抵住誘惑。一個喜歡熱鬧的人很難獨處下來,而心浮氣躁的人也難平靜獨處。獨處,需要毅力和決心,能權衡利弊,比較得失,想象目標,勇於突破外界誘惑的藩籬,

選擇獨處,是對自己的一種突破。

(3)時間管理。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外,後天的時間管理起著決定性作用。工作之餘的時間管理,有的人選擇了獨處,默默學習專業和技能,日積月累,厚積薄反;有的人則選擇了放鬆,刷微信,購物,網聊等等,日復一日,無所長進。因此,做好時間管理,選擇獨處,亦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是敬。

《圍爐夜話》中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李嘉誠說過:要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單要努力,更要聽取別人的意見,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見前,更要考慮別人的意見。這體現了對他人的尊敬。

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之間,多一份敬意,將少一些衝突。相互尊敬,相處更加融洽和諧。

事實上,“敬”與“畏”聯繫緊密。作為個體,要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1)敬畏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人世間的大道理、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順其自然,與道和諧共生。

(2)敬畏法。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社會因法的存在而有效規範運作。遵紀守法,遵守社會規則,不逾界不違規,則是我們作為社會個體的良好行為規範。

(3)敬畏人。人成萬物,審時度勢,因“知度”而被敬畏。我們要敬畏人,敬畏奮鬥,因為人充滿了無限可能性,而奮鬥的人更值得尊敬。人與人之間保持敬意,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

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三是仁。

王陽明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與天地萬物一也”。儒家“仁”的思想,其時代價值與我們所追求的道德修養、精神文明等價值觀依然是一脈相承的。

(1)仁愛。《聖經》裡說:我喜歡仁愛勝於祭獻。仁愛是一種品質,一種人格和一種智慧。懷有仁愛之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善意,少一點自私自利,懂得感恩,換位思考,真誠相待,仁愛之光將照亮你我的心靈。

(2)誠信。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誠信,是做人之本,它鑄就品質,決定成敗。現實中,人與人之間往往失去了誠信和信任,拉開了彼此的距離而陌生,處處提防。堅守誠信,是做人最大的資本,也是我們立足社會的利益之源。言而有信,信而有品,才是做人最貴的資本。

(3)仁德。重點在於個人的道德品質。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災。一個人立志培養自己的品德,一方面可以承載身上的福報,另一方面也不會做什麼壞事。德不孤,必有鄰。培養德行,樹立榜樣,和諧共生。

四是勞。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梅花香自苦寒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幸福源於奮鬥,勞動則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勞動創造人類,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更創造未來。因為勞動者負重前行,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

(1)發揚勤奮精神。萬丈高樓,華衣彩車,源於工人的勞動;一日三餐,糧食蔬菜,源於農民的付出;三尺講臺,桃李天下,是教師的付出;救死扶傷,雪中送炭,是醫生的汗水。各行各業,每一位勞動者,都在堅守崗位勤奮勞作,發揚奮鬥精神。勞動者最光榮,因為奮鬥,這個時代鼓舞人心。

(2)勞動創造希望。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堅持才有希望。世界很美好,我想去看看。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些人一往直前,取得成功,源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份付出一份回報,勞動創造更多希望,實現更多美好願望。

(3)克服安逸享樂。繁花開時默不作聲,風雲流散悄無聲息。真正在為生活拼搏的人,從不會大張旗鼓去證明什麼。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成功的人從來不會安逸享樂,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註定一事無成。

曾國藩:臨終四條遺言說了什麼?快看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

03.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能夠決勝千里的,永遠是內心的力量,和外界激烈喧囂的世界無關。

我們渴望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能在風急雨斜處,立得腳定;在花濃柳豔麗處,著得眼高;在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實現這樣強大的內心,是一路不斷磨練、不斷修行而來的。

正如楊絳所說: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曾國藩留下的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法則,對我們認識自己、洗練自己、改造自己、實現自己,依然有時代價值意義。

雖然,人生路上所有合理和美好的並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但我們依然可以憑藉著一顆強大的內心向著美好的明天出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