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8年,兩伊戰爭究竟為何而戰?最終的結果又是誰勝利?

寶貝狐


軍事教材中有這樣的描述:伊朗和伊拉克使用20世紀的武器,打了一場19世紀的戰爭。

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是中東地區的災難,交戰雙方兩敗俱傷,而戰爭利益最大的獲得者是美國。


美國和蘇聯是當時兩個超級大國,如果他們有一方表示反對,哪怕是象徵意義的表個態,兩伊戰爭也不會爆發。

但歷史不能假設,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損兵折將,經濟飽受摧殘,而且提振乏力,在世界的影響力處於一個低谷區。

也正因如此,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被當做人質扣留。這已經純粹的升級為戰爭行為,如果美國武力強盛,一定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但美國卻忍了,因為衰弱的國力,再也無力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伊朗和蘇聯是宿敵,阿塞拜疆地區就是二戰時蘇聯在伊朗強行割走的。再加上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在伊朗看來,這是對他最大的軍事威脅。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甚至在聯合國大會上大聲疾呼:蘇聯就是“大撒旦”(魔鬼)。


伊朗同時得罪了兩個超級大國,在許多人看來,伊朗的滅亡指日可待。這其中也包括薩達姆,他認為這是個左右逢源的好機會,在同時得到美國和蘇聯的軍事援助後,薩達姆立刻以領土爭端為名,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

戰爭開始時,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沒想到這仗一打就是8年。薩達姆挑起了戰爭,可當槍聲響起以後,他才發現,要結束戰爭,不是他能決定的。

戰爭的進程並不精彩,雙方都沒有出色的軍事天才,他們採取最原始的戰術,大規模的集團衝鋒在戰爭中屢屢出見。據伊拉克士兵回憶:他躲在戰壕中,根本不用瞄準,就能用機槍打造成片的敵人。

戰爭給伊朗和伊拉克帶來巨大的損失,到了戰爭後期,交戰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能夠用於作戰的兵源也幾近枯竭,不少女人也走上戰場。


交戰雙方,誰也沒有能力,再發動一次新的攻勢,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戰爭終於結束了。

兩伊戰爭給世界格局帶來重大影響,由於戰爭,國際油價從5.8美元飆升到30多美元一桶,整整8年時間,油價一直保持著高位運行,美國在飆升的石油貿易中賺錢賺到手軟。

到戰爭結束時,美國已經從越南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恢復了元氣。而與此同時,另一個世界超級大國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不能自拔。

此消彼長,美國對蘇聯已經形成全方位的碾壓之勢。

在兩伊戰爭中攫取了最大利益的美國,並沒有給油盡燈枯的伊拉克相應的補償,美國的做法在薩達姆看來就是背信棄義。為了得到相應的補償,薩達姆剛剛舔舐好傷口,又下令入侵科威特。

在薩達姆看來,10年前德黑蘭大使館人質危機,美國都沒有出手。8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幾乎是為美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作為補償,伊拉克在科威特搞個小動作,想來美國也不會干涉。

薩達姆想錯了,自從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國終於意識到,石油美元對美國意味著什麼。在美國人看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動,就是在砸美國人的飯碗。

美國是最善於捕捉戰機的國家,一戰、二戰它都是趁雙方筋疲力盡時加入戰團。

在朝鮮、越南戰爭中雖然吃了虧,但那是這兩個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美國加入戰爭套路和一戰二戰是一樣的。

打完兩伊戰爭的伊拉克已經是強弩之末,和周邊鄰國關係都非常緊張,再加上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自顧不暇,這正是懲罰薩達姆的大好機會。

美國又一次扮演了科威特的救世主,把戰爭的翅膀,籠罩在滿目蒼夷的伊拉克上空。


花近高樓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兩伊戰爭的表面原因,是邊界糾紛。

伊朗和伊拉克有長達1200公里的邊界,有著多年的糾紛。

其中,又以阿拉伯河的劃分問題為關鍵。

歷史上,由於伊拉克實力較強,阿拉伯河這個邊境河,大部分劃歸伊拉克所有,淺水部分才給伊朗。

這樣,伊朗基本不能在阿拉伯河行船,相反伊拉克的大船也暢通無阻。

然而,近代在英法的斡旋下,又以阿拉伯河中線作為邊境,讓伊朗也有了運輸能力。

可是,阿拉伯河對於伊拉克極為重要,是該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

薩達姆上臺以後非常不滿,認為這是前政府在列強壓迫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

另外,在波斯灣上還有幾個島嶼,一直都是英國控制,後來劃歸阿聯酋所有。

但阿聯酋當時還沒有獨立,伊朗則出兵佔領了這些島嶼,成為實際的控制著。

這些島嶼本身算不了什麼,卻靠近霍爾木茲海峽。

這使得伊朗強化了對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力。

薩達姆認為伊朗應該將將島嶼還給阿聯酋(伊拉克和阿聯酋都是阿拉伯人),伊朗卻不理會。

自然,這些只是表面因素。

薩達姆之所以攻打伊朗,其實是為了樹立在中東的霸主地位。

當時中東穆斯林世界有三強:埃及、伊拉克、伊朗。

埃及當時國內經濟出現嚴重問題,人口暴增,國力迅速衰退,被迫和以色列打成停戰協議,收復了西奈半島。

為此,不但埃及總統薩達特被暗殺,埃及也被阿拉伯世界斥責為叛徒,趕出了阿盟。

剩下的強者,只有伊拉克和伊朗。

在伊朗巴列維王朝時代,這個親美政權的實力大大強於伊拉克。

伊朗的國土面積為160萬平方千米,1979年時人口為3600萬,GDP為860億美元。

伊拉克國土面積則為43萬平方千米,1979年時人口為1300多萬,GDP為390億美元。

可見,無論國土面積、人口和GDP,伊朗都佔有絕對優勢。

就武器裝備上,伊朗的武器多是美製,而且還相當先進。

正常來說,伊拉克絕對不是伊朗對手,而且隨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差距還會擴大。

薩達姆想要成為中東唯一霸主,是過不了伊朗這一關。

然而,伊朗突然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垮臺,國內鬧得一塌糊塗。國力衰退,經濟惡化,大量軍官被處決,很多軍官叛逃。

由於奉行極端宗教立場、奉行反美反蘇政策,伊朗幾乎被全世界孤立。

在薩達姆看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可以趁火打劫,一舉擊潰伊朗,奪回大量爭議領土,從而徹底成為中東的霸主。

當時整個阿拉伯社會,都是支持伊拉克的。主要伊朗是波斯人,又是什葉派,本來就被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世界斥責為異端、偽穆斯林。

加上伊朗搞宗教輸出,要求各國穆斯林搞垮國王統治,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公憤。


所以,幾乎在所有人的支持下,薩達姆悍然入侵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


薩沙


原因: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兩伊戰爭--物資調配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

為使兩伊戰爭儘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佈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口水雜談


兩夥想當老大的人湊在一起,怎麼可能打不起來呢?

伊拉克這邊,領導人薩達姆通過政變上臺,上臺之後一直想當阿拉伯世界主宰者,也一直保持一個阿拉伯世界的領導人的形象,畢竟他手頭那個伊拉克軍隊挺強悍,沒人能奈何的了他。想當老大,辦法就只有一個:打一仗,轟轟烈烈的打一仗,開疆擴土、壯大實力,消滅一個敵人。中東那邊最適合捱揍的,就只有以色列和伊朗,但是以色列這邊已經有核武了,那就收拾伊朗吧。

而伊朗這邊呢,大教主霍梅尼發動革命上臺,在國內推行政教合一的治國方式,這是一種傳統的宗教國家,教士的地位非常高,霍梅尼也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最高元首,權力比總統大。但是他不滿於當伊朗領袖,他想當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伊朗這個國家就是這樣,滿世界推銷他的伊斯蘭革命,想讓人都和他一樣,他就當老大了。那最直接的一個目標,就是國內擁有眾多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拉克。<strong>

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國家,都是地區大國,都是地區霸權主義的一個代表,他們的夢想都是當老大,兩夥霸權主義,湊在一起,就是一個大型的火藥桶,打起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打不起來,反倒是奇怪。

另外,兩個相鄰的大國,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矛盾是自古就有了的,答題上有三個矛盾:邊境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那我們簡單看看這幾個矛盾都是怎麼來的。

邊境衝突

伊朗和伊拉克有1200公里的邊境線,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沒有領土糾紛的,尤其他們這種古時候就是部落制度的國家。最直接的問題是阿拉伯河邊界的問題,這條河有100公里是在兩伊邊界,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出海口。伊拉克認為平分河道對於伊拉克非常不利,河道上很多島嶼被伊朗佔領,伊朗則會非常輕鬆的控制於此。

宗教矛盾

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和遜尼派並存的國家,其中什葉派佔大多數,而當權的卻是遜尼派。而伊朗基本上就是個什葉派國家,尤其伊斯蘭革命以後,宗教控制力度加強了。這個時候的伊朗,給世界一個不同的認識,也在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作為什葉派領袖,霍梅尼當年流亡伊拉克的時候,在伊拉克的什葉派中有很高的威望,就此,他號召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的統治,讓什葉派上臺。什葉派則是在伊拉克進行多次暴動,騷亂非常嚴重,伊拉克自然記恨上了霍梅尼。

民族問題

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以阿拉伯人為主,而伊朗主體民族是波斯人。歷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就是水火不容,戰爭可以說是打了無數次。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互相看著不順眼,而伊拉克又是阿拉伯人對抗波斯人的最前線,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打的最激烈。兩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庫爾德人,這兩個國家互相支持對方國家的庫爾德人鬧獨立,而庫爾德人自己是非常盼著兩邊打起來,自己趁機獨立。

美國的挑唆

兩伊戰爭之所以能打起來,還有美國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當年薩達姆其實也是美國金牌馬仔,而巴列維一樣如此,霍梅尼上臺之後,巴列維逃往美國,憤怒的伊朗人衝進美國大使館抓了美國外交官,美國可為此大費周折,這仇呢,自然計在伊朗頭上。自己不方便出面打伊朗,那麼和伊朗矛盾不斷的伊拉克則是非常好的一個代理人,於是,美國一煽動,堅定了伊拉克入侵伊朗的念頭。

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伊拉克的藉口是抵禦伊斯蘭革命的入侵,解放所有爭議領土,但是對於伊拉克來說,讓薩達姆更有興趣的是通過這場戰爭,取代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新領袖。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初期伊拉克勢如破竹,伊朗軍隊基本就是不堪一擊,後來霍梅尼全國動員,號召男女老少參戰,對抗伊拉克的入侵,伊朗老百姓拿著炸藥包去人肉炸坦克、人肉排雷,甚至伊朗人逼著小孩上戰場,這才勉強頂住伊拉克的入侵。再後來,兩邊陷入僵局,兩邊在八十年代,手裡拿著T72這類坦克,還有F14這類飛機,開始打塹壕戰、刺刀衝鋒、毒氣戰這類一戰時期的戰術,另外手裡還握著飛毛腿山毛櫸這類導彈。

而兩國的家底也都是這場戰爭給打空了,兩國滿世界買武器,讓各大軍火商賺的盆滿缽溢,掏空的卻是自己。戰爭到了最後階段,伊朗老百姓想盡辦法逃避服兵役,而伊拉克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伊朗,而國際社會也無意限制伊拉克,而伊朗的教派主義者和伊斯蘭革命衛隊卻是執意繼續打。但是最終結果是,兩國都打不動了,伊朗方面也接受了停火。

兩伊戰爭結束以後,雙方都說自己打贏了,伊拉克聲稱自己挫敗了伊斯蘭革命入侵的野心,通過武力說服了伊朗接受停火。而伊朗方面是說盡管伊朗沒有推翻伊拉克政府,但是仍然阻止了伊拉克的入侵。實際上呢,就是兩個臭棋簍子拿著最先進的武器,打了個燈盡油枯,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中斷,還都欠了一堆外債,膩膩歪歪打了八年,誰也沒得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