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漸成“流動的市場”

新華社拉薩11月12日電 題:川藏公路漸成“流動的市場”

新華社記者劉洪明、康錦謙、張海磊

雪山巍峨、彩林遍野、江河奔騰……橫斷山區正值風光旖旎、美不勝收的時節。記者近日驅車在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川藏公路採訪,立冬後的高原日漸寒冷,但沿線人流、物流等逐年增多,高原市場經濟活躍,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全長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正成為“流動的市場”,周邊鄉村正迎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從西藏林芝市區出發,沿川藏公路驅車36公里,到達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久巴村,路邊佔地50多畝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52歲的旺堆正在今年新建的10座草莓育苗大棚裡澆水栽培。“草莓是個好產業,女的在家打理草莓,男的在外面跑運輸或做生意,每家每戶買上了汽車,生活質量提高了。”旺堆說,家裡蓋起了兩層藏式樓房,總面積300多平方米。

久巴村利用公路邊的荒地,扶貧辦等部門投資260多萬元建起了66座溫室大棚,每座棚佔地0.8畝,每戶分到2座,剩下8座由村集體經營。村民央宗今年9月賣完最後一批草莓,2座棚收入8萬多元。他剛休息了一個多月,又開始忙著育苗。

久巴村共29戶、124人,2013年全村易地搬遷搬到了川藏公路邊。近年來種植草莓,全村剩餘勞動力得以完全實現就業。一籃籃草莓賣出去,公路成了發財路,生活也越來越甜蜜,村民們喜上眉梢。

“川藏公路太重要了,村民活動範圍越來越大,男人大多在外跑運輸或當建築工,思想觀念也在慢慢變化。”久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傑說,今後要做大做強草莓育苗、銷售、加工一條龍產業,打造農家樂旅遊產業。“這麼便利的公路在村邊,我們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既要有青山綠水,也要有穩定收入”。

在高山峽谷中蜿蜒盤旋的川藏公路不僅帶動了第一產業,還催生了商業、運輸業、外出就業等。原本落後的村民憑藉眼光、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擺脫了多年的貧困。

西藏東南部的昌都市芒康縣如美鎮海拔2600米,川藏公路穿鎮而過,由於地勢較低,適合兩季種植。不過,該鎮竹卡村村民收入來源已由種植為主轉變為運輸業和商業為主。

“2010年以前,進出如美鎮兩個方向50公里內全是土路,去拉薩要一個星期時間。瀝青路建成後,跑運輸的多了,全村189戶、1009人,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從事建材、百貨運輸。在路邊就能坐班車,外出打工的也多了。”55歲的竹卡村村委會主任土登扎西說。

34歲的向巴歐珠是全村最早購買貨車的人,跑運輸12年來他感受頗深。“前幾年開13米長的貨車從雲南迪慶運輸水泥到昌都市區和附近縣城,大多是土路,跑一趟回到家要半個月,現在路好了,從離家到回來只需一個星期。收入一年好過一年,今年預計收入18萬元。”

如美鎮川藏公路兩側的賓館、飯館、超市一應俱全。當地不少房子出租給外地人經營,每戶年租金3萬至20萬元不等。土登扎西說:“全村2018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路的變化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生活越來越好,靠的就是這條路。”

如美鎮鎮長陳海濤說:“川藏公路使群眾外出務工方便了,跟外界打交道多了,不僅有了掙錢財路,還改變了觀念思路。201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在鎮上住宿,當地決定投資2000萬元打造‘百年藏寨’,今後將重點通過旅遊帶動全鎮發展。”

川藏公路不僅是內地與西藏連接的交通大動脈,也成為交流活躍、經濟繁榮的暢通大道。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的雅江縣,正依託川藏公路積極擦亮“中國松茸之鄉”的招牌。雅江縣緊鄰國道318線,過去就因為盛產優質松茸聞名於世界,連續多年銷售到成都,出現在成都市民的餐桌上。

近兩年,日本、韓國等國商人不遠萬里來到雅江收購松茸,越來越多的投資商“瞄準”了這裡的商機。現在雅江縣以中國雅江松茸產業園為龍頭,建立食用菌示範基地,並依託於基地旁的國道318線和無人機物流網,打開松茸、珍珠菇等食用菌的銷路,也促進了當地藏族群眾增收。

在松茸產業園務工的帕姆嶺村村民色佳過去由於收入方式單一,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她每天在產業園對菌子進行粗加工,剪泥腳,平時有空也自己上山撿松茸,一年能掙到兩三萬元。“不僅掙得更多,還學到了技術。”色佳說。(參與記者:楊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