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醫》著作者劉力紅教授:略談導引按蹺 「養生者的福音」

以下文章來源於三和書院 ,作者劉力紅 講述

三和書院

弘揚中醫藥文化,挖掘與培育中醫藥人才,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

健康要扶陽,扶陽找三和

導語:中國文化是感而遂通的文化。無論是修學中醫的同仁,還是熱愛中國文化的粉絲,要想契入這門學問,都離不開“感”。在這個信息爆炸、琳琅滿目的時代,如何找到一種能“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的方法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而《黃帝內經》開顯的“導引按蹺”的方法或許可以把我們引向中醫,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導引按蹺不僅是實現生命自主的重要法門,亦為體悟陰陽的一大方便。由此而入,實現“平人不病”,或許才是聖人著述經典的本懷。

——本文整理自劉力紅老師上海公益講座

《思考中醫》著作者劉力紅教授:略談導引按蹺 「養生者的福音」

01、《黃帝內經》開顯的五術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開顯了中醫養生治病的五種方法:“砭石、毒藥、灸焫、九針、導引按蹺”。

其中砭石是從東方來,相傳山東泗水的砭石是最有名的;毒藥從西方來,在中醫體系裡,所有的藥都叫毒藥,不管人參還是附子,因為有偏的東西即可謂之毒。

《素問·平人氣象論》講“平人者,不病也”。生病就意味著偏離了平人的常態,藥物治療是以偏糾偏,使機體恢復中正平和的狀態。而灸焫為什麼從北方來,九針為什麼從南方來?這些術與方位的對應都是有其深意的。那從中央出的導引按蹺會把我們引向何方呢?

02、中醫之“中”

在講導引按蹺之前,我們回顧一下中醫的歷史。學科意義上的“中醫”一詞是在西學東漸背景下產生的,當時可謂生死存亡之秋。而在醫之前冠以“中”字,不僅為區別於西學、西醫,即非僅指中國之醫、中華之醫而已。此“中”字是畫龍點睛,歪打正著,著在了醫的核心之處,是在歷史的硝煙中開顯出了中國文化之精神。

那麼什麼是中醫?中醫是一門構建、安立在“中”上的學問,是一門通到根底之學。“中”之意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這門醫學不只是著眼於我們的生命,還著眼於我們的性命。生命最多百年,是短暫的。中醫不僅著眼於此,還著眼於性命,性命就不只百年。因為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儘性之學,是著眼於萬古不朽的那個極,孔子在談到這門文化時說“窮理盡性至於命”,清代大儒劉止唐則說“敦倫儘性之外再無其他”。

“中”在中國文化裡有著重要的意義。“中”是本性上、根本上的東西。由這個東西變現出以陰陽構造的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的構成特徵是陰陽,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的變化演變出生滅、興衰等等世間的現象。

《思考中醫》著作者劉力紅教授:略談導引按蹺 「養生者的福音」

03、陰陽的特質

生命個體和社會一樣都不離陰陽。陰陽表現為男女、前後、晝夜、左右···等等,其特質是相對性,對立性,矛盾性。陰陽在家庭的顯現就是夫妻,陰陽本是對立,所以有的夫妻吵架到最後家庭破裂了。個體生命的破裂叫“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此生命要想良好運行,必須要和合陰陽,即矛盾要調和,對立要統一。

那陰陽靠什麼和合?這就是《中庸》這部書要談的事情。“中”是本體、道體層面;那“庸”是什麼呢?“庸者,用也。”《中庸》這部書就是談“中”的作用。

“中”的根本作用是什麼?是“和”。《中庸》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和合什麼?就是和合這些矛盾。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就是善於和解矛盾,“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因為夫婦天生是對立,是難以和合的,你能和合了,就是君子。你把握了“中”,就能和合陰陽。而又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中”是天下的大本,君子所做的事情沒有離開這個根本,都是圍繞著這個“中”。

04、“中”之用的下手處

中醫如何調和陰陽?如果對“中”沒有認識,就不可能和合。“中”是道體層面,不可說;但“和”是可說的,“中”之用是可以操作的。我們可以透過五行來認識“中”的功用。五行是陰陽的展現,有木火土金水。木火屬陽,金水屬陰,土屬什麼?土是非陰非陽,是既陰既陽。土的性是平的,它能和合陰陽。我們常把土稱為中土,有一個可描述的“中”就是土,土是“中”的作用的集中體現,土有和合陰陽的作用。認識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根本的地位,而土是五行之主。

為什麼說人身難得?在《黃帝內經》體系里人為倮蟲之長。除此還有屬木的毛蟲,屬火的羽蟲,屬金的介蟲,屬水的鱗蟲。人是屬土的,是稟賦土氣而生,“土”具有“中”之性,與“中”是同氣。而“中”又是天下之大本,這是甚深的。

對“中”生起見解後,再來看導引按蹺。因為“導引按蹺從中央出”,它是最居中、最核心的一個方法,其它四術多少是有偏的,是以偏糾偏的方法。

唯獨導引按蹺是中正之法,它的地位是這樣。而砭石也好,灸焫也好,都要藉助身外之物,唯獨導引按蹺不需要藉助身外,是可以自主的。這個法是甚深之法,這個方法是使“中”的作用展現出來作用於生命,和合陰陽,和合這個由矛盾構成的生命體。

《思考中醫》著作者劉力紅教授:略談導引按蹺 「養生者的福音」

05、痛與通

和合才有健康,如《傷寒論》所言:“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這是養生治病的總則。如何才能和合呢?需要“中”發揮作用,因為中的作用就是和。

我操作導引按蹺的第一個階段是按腹,按腹是尋找痛點的一個過程,痛是由很多原因造成。俗語講“不通則痛”,無論心病還是身病都與此有關。身病,是經絡臟腑不通;心病,是因為想不通。不通是疾病的癥結所在,表現就是痛。痛由“疒”加“甬”構成,甬是通道,“甬”的作用是通,不通就會通過痛來呈現。我們看通和痛是同聲,文字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形神的,文字的聲音就是它的神,是靈魂,這裡面蘊含著道。

透過按腹,會發現腹部有許多痛的地方,這就意味著腹部有許多不通的地方。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等六腑主要位居於腹部。六腑與五臟的關係在《素問·通評虛實論》歸納為“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當我們按腹,找到疼痛,找到閉塞的地方,通過按腹就可以把六腑的閉塞清理掉,六腑閉塞清除一分,五臟就安和一分,這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06、射與引

導引與按蹺既有關聯又有差異。我們看導引的“引”字怎麼寫?在中國文化裡,一個字搞通了,剎那就貫通了。這邊一個弓,這邊一豎。弓是什麼,是射,彎弓射箭;一豎,是貫通。射,左邊是“身”,右邊“寸”代表心,“射”指的是身心;“引”講的是身心如何貫通,導引講的是身心的貫通,進而是人和天地的貫通。

人體有手足三陰三陽經,分佈在身體左右兩旁。而身體有兩條經脈居於身體正中,任脈居前正中,為陰脈之海,總理諸陰;督脈居後正中,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此二者是協調陰陽的關鍵兩脈。任脈、督脈位置上就居中,這是一種無言的教授。它能協調整個身體的陰陽,我們講“中”的作用,講“導引按蹺從中央出”,它的下手處,就是從居中的這兩脈。

07、導引的作用是喚起“中”

任督二脈對身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主方便操作的是前正中的任脈。下手處是任脈,其位於中央,具有中的特性。

導引能引出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能貫通身心,貫通天地,協和陰陽?是“中”,導引的作用是使“中”的作用派生出來,開發出來,進而“和”的作用就能彰顯。如何使“中”起來?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這是《內經》給出的原則。

陰陽相引的根本意義是什麼?回到《中庸》,子思引用一句話來讚歎舜帝的偉大——“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舜的偉大之處,是執其兩端,兩端是什麼?世界根本的呈現形式就是兩端,是陰陽。兩端是矛盾,要想實現和合,使生命良好的運行,必須要讓“中”的作用起來,執其兩端的目的是使“中”起來,生命體才有平安可言。身體能不能和合,健康?就看能不能執其兩端,使“中”生起來。執兩端的目的是讓“中”的作用生起來,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也是導引的總則。陰陽相引,“中”的作用自然就生起來,和合就自然發生。

08、導引如何下手?

導引如何下手操作呢?導引的作用如何產生?導引靠的是“感”,導引引出來的東西是本具的、本有的,是天地賦予你的東西。你需要的只是感受它,有了這個感受,它就會作用於你,沒有感受就與你無關了。感是靠心去感!我們的心在哪裡?心不是heart,心不是心臟。月肉旁意味著有形體,肝肺脾腎都有月肉旁,心沒有,它不在形的範疇裡,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哪裡?心是周遍的,無處不在。有所住,有所執著,心就在這裡,這叫掛一漏萬,有執著就有漏。

我們是透過一個無處不在的心去感,如何下手?我們要找一個可依的地方,從感覺的層面來說哪裡離心最近?十指連心,從覺性的角度來講,十指離心最近。導引的操作藉助十指。用十指輕輕的觸摸在前正中任脈,把心放在那裡,把感放在那裡,剩下的就是去感而已。

孟子講良知、良能,這是每個人都本具的,只需要去感受良知良能的作用,不需要再做其它。透過這樣一個感,去開發這個沉睡的良知良能的作用,當這個良知良能作用於我們,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和探索才真正發生。我們多數人習慣關注在生命之外,如股票、上學、交通、升遷或降職等等,我們整個身心都放在這些身外的東西上面,極少去關注生命本身的精彩奧妙,導引是可以幫助我們迴歸生命本身的一個方法。

一般操作是舒適地平躺在床上,最佳時間是寅時(早晨3—5點),取仰臥位,手指指腹輕輕地搭在前正中任脈,把心放在這裡,去感。導引切忌用力,導引不在形體上的運動,它既可以作用形而下,也可以引動形而上。一般而言,最先著手處在膻中,這是一個大穴,也是是十二官之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它對人生很重要,主管喜樂,這個時代太多的壓力使人處在焦慮壓抑之中,很多人都是愁容,沒有發自內心的笑容,甚至患抑鬱症、很悲觀,喜樂的正能量沒有開發出來,這與臣使之官封閉、閉塞有關係。對治抑鬱的方法,就是膻中這一關,使喜樂出來。然後沿著前正中線從上到下,每處停留的時間因人而異,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09、導引的原則——無希求,無恐懼

導引不是練出來的氣,與氣功不一樣,氣是在有無生滅之間。我們要去感的是本來的,你感它也在,不感也在,我們要做的是感受,感到了就自然發揮作用。不要希求什麼,僅僅去感受,也不要害怕什麼,出現的各種感受不要害怕。因為個體不同,導引所產生的感受也是千奇百怪。在這個原則基礎之上,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去感受。

有感就有覺,就有知,就有受,我們就去感知品味這種感受;沒有感受的話也不要著急。慢慢把覺和感找回來,很多詞語與感有關,如感覺,通過感,覺就生起來。良知、良能是一體兩用,當“知”起來了,“能”就會生上去。首先覺的是有問題,有不通的地方。良知作用了,良能就起來了。“感”首先生出的是對身體的覺,此刻既是診斷同時也是治療。這是對身體層面的覺,如果是對生命的覺,是對性命的覺呢?透過感就是覺;悟也是通過感,感悟;受也是通過感,感受;動也是通過感,感動。感到位了,深層的東西就會動,透過感可以動,可以化,感化;可以通,感通。

10、中國文化是感通的文化

感而遂通,中國的文化講究感。孔子講:“《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國的文化不是靠多聞博識,是靠感,感則通,通則久,感是奧妙無窮。我們常講感恩,感恩是什麼,為什麼生不起感恩心?因為沒有感,不知恩之所在。透過感,就知道天地、父母、眾生之恩何其大,感是很深遠,透過它可以作用到甚深地方。但是我們需要由淺處入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一門功夫,功夫意味著正確的方法加上時間。

這是一個很微妙很甚深的方法,需要在理上反覆琢磨,然後操作。這是自然生起的東西,是天之道,天之道會自然去損有餘,補不足,實現陰陽的和合,需要的就是感而已。如果能持之以恆,我們的身心自然會有變化,就可以感受到古人說的“日新之謂盛德”。

精選問答

《思考中醫》著作者劉力紅教授:略談導引按蹺 「養生者的福音」

問:操作導引的時候穿不穿衣服?做的時候思維紛飛怎麼辦?

答:我們操作是平躺在床上,是在被窩裡,可以穿舒適的薄衣服,以舒適隨意為度。第二個問題,當你知道紛飛時,紛飛已經沒有了,不妨礙導引。當你真正感覺生起,有足夠的覺知,紛飛的東西自然瓦解,再有紛飛的思緒,不去管它,它不會成為障礙。當你不停的糾結這些紛飛,它就成為障礙。你不管它,不料理它,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不斷百思想”,沒有問題,不用擔心。

問:我理解導引和按摩好像是差不多,導引是隻有一個動作還是接下來有別的動作?它的原理您能不能再談談?

答:現在很多東西都叫導引,但我認為從《素問·異法方宜論》裡出的導引應該是有特指的。導引是透過感去發現,《素問·寶命全形論》講“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就是講我們是天生地養的,天地是無窮的,它給我們的東西足夠多。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就和我們沒關係。導引的目的是讓我們去知道,《指月錄》因指見月,見月後指已經無所謂。感受,天地就在作用你,在洗滌你,古聖賢與你同在。但是大家需要一個抓手,就是需要離心最近的手指,去觸摸,去生起這個感。

問:我是中醫愛好者,想請問您對自學中醫有什麼建議?如何學好中醫?

答:怎麼樣才能學好中醫。中醫說來說去沒有離開陰陽,所以學到最後,最根本是要對陰陽有感受,有理解,有定見,然後去解決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對陰陽難以下手,沒有切身感受。而陰陽是天地之道,是萬物之綱紀,是變化之父母,是生殺之本始。對陰陽沒有感受,後面的變化、綱紀、本始就無從談起了。首先要對陰陽有直接的感受,如果能對導引有所覺受,就入門了,就可以去感受陰陽和合,感受“中”的作用。

在中醫學習的過程中,從感性到理性是容易的,從理性到感性是比較難的。導引是從感性入手,這是契入中醫的一個直接法門。

問:我想一門深入學習導引,去幫助他人,我也在到處尋覓方法,但不知從何入手,覺得自己的心總是向外求,想請教一下劉老師?

答:當下時代豐富多彩,定力不足就往外跑。導引最根本的是把這顆向外的心導引回來,讓它安住在該在的地方。不要急於求成,這個時代方法很多,不缺方法,就像南懷瑾老師講的“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學一個方法,明天學一個方法,最後一個都學不到,一個都不剩”,功到自然成,導引忌浮躁。自己身心受益後自然能幫助到周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