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渤海國

正當中原陷入北方爭霸、南方割據的亂局之時,北方蒙古高原的契丹人也在雄心勃勃地進行了他們的霸業戰爭。公元916年,後梁貞明二年,正在晉王李存勖與梁末帝朱友貞酣戰於河北之際,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正式稱帝,建元神冊,建都臨潢府,契丹政權進一步中原化。

在解決完西方諸部族之後,契丹人下一步就是征服有“海東盛國”之稱的渤海國。渤海國建國於唐代中期,其漢化程度很高,制度完備、國力強大,契丹人有一句諺語叫“三人渤海當一虎”。即便是在完成契丹部族統一之後,阿保機也不敢輕易挑戰渤海。

直到契丹天贊四年(925年)十二月,阿保機才完成了對渤海戰爭的準備。據《遼史》記載,“ 閏月壬辰,祠木葉山。壬寅以青牛白馬祭天地於烏山。己酉,次撒葛山,射鬼箭”。在進行完神聖的祭祀之後,是年歲暮,契丹全軍進駐商嶺,進而趁夜包圍扶余城(今吉林農安)。

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阿保機

扶余城對於渤海而言是防禦契丹的西方前哨基地,《渤海國記》雲:“建國以後,常屯勁兵於扶余府,扞契丹也。”如果扶余失守,對渤海而言就極為危險了。天贊五年(926年)正月,契丹軍隊攻克渤海重鎮扶余府,兵臨渤海都城忽汗城(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稾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餘人出降”。至此,立國長達200年之久且具有高度文明成就的渤海王國從此滅亡。

同年二月,原渤海所屬的“安邊、莫頡、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道節度、刺史來朝”,原渤海大部領土遂歸契丹所有。於是,阿保機於渤海故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同時遣使把兼併渤海之事通報給後唐。

如何治理剛剛征服的渤海呢?契丹人的辦法是尊重傳統,而強力控制。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城,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繼海東盛國渤海之後,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又出現了一個東丹國。

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耶律倍

東丹國是契丹帝國的“國中之國”,有“東契丹”之意,而阿保機又為何會選擇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呢?熟知契丹建國初期立儲之爭故事的話,就會知道阿保機長子耶律倍與次子耶律德光之爭。阿保機與其妻淳欽皇后生有三子,長為耶律倍,次為耶律德光,三子為耶律洪古(李胡)。

阿保機在建元稱帝之時,就冊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但是在天贊元年(922年)十一月,阿保機又任命次子次子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樣的安排著實有趣,契丹制度在很多地方是借鑑唐制。若依唐制,太子往往就會身兼天下兵馬大元帥,而阿保機以長子為太子,卻以次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似乎意味著儲君權力被分解了,甚或意味著儲君仍有變動的可能性。

耶律倍被冊封為東丹王,東丹國也被賦予了極為特殊的地位,“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稱制”。東丹國竟然可以不奉遼國正朔,自行建元稱制,儼然一獨立國家。東丹國對於契丹僅僅承擔“歲貢布十五萬端,馬千匹”的朝貢義務。

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契丹武士

契丹人為何能容忍東丹國擁有“國中之國”的獨立地位呢?主要的原因自然還是渤海國情況複雜,雖然一時被武力征服,但強力統治勢必難以長久。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拉攏渤海國舊有統治勢力,除了冊立耶律倍為東丹王,東丹國政治中樞依然留用很多渤海國重臣,譬如東丹國右大相原為渤海老相,左次相大素賢原為渤海司徒。

東丹國的獨特獨立地位是當時政治形勢使然,另一方面也極可能是阿保機為了剝奪耶律倍皇位繼承權而做出的一種補償。按照常理,耶律倍身為皇太子,是明確的皇位繼承人,斷無出任藩國國王之理。

然而,阿保機卻將太子冊封為藩國國王,並給予特殊待遇,服天子冠冕,有自己的年號,東丹國的建立及完整的建制,其官吏任免,除了中央機構中的“左右平章事、大內相”等要害官職由遼朝政府幹預任命以外,“以下百官,皆其國自除授”。

皇帝為了不讓原來太子繼位,給他冊封了一個王國,還能關門當皇帝

耶律德光

上述這些安排,除了政治本身的考量之外,自然都是為了安撫耶律倍,而暫時沒有易儲,可能也只是時機不成熟。東丹國都天福城即渤海國原先的上京龍泉府,即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距契丹上京臨潢府甚遠,東丹國建都於此,也有藩國拱衛中央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