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相信不少人吃飯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這些菜名到底為什麼要叫這個呢?小編說的當然不是“西紅柿炒雞蛋”這種,而是“魚香肉絲”這種——哪兒有魚了?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松鼠桂魚

同理,你大概率也想過:松鼠鱖魚也沒有松鼠啊?獅子頭也沒有獅子啊?老婆餅也沒有老婆啊?虎皮尖椒也沒有沒有虎皮啊?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咳咳,開個玩笑,這些菜名的誕生其實是有相應的文化背景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那些“欺詐菜名”到底是怎麼來的。

給食物命名的歷史,始於先秦時期,人們首次以烹調方法的不同而區別食品,《周書》中說,“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飲”和“粥”就是當時的兩種菜名。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雖然小編不怎麼愛喝粥,但是看到這個圖,我餓了

明清時期,飲食文化到達高峰,不但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食俗,而且對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融會貫通,各地菜系已經初步形成,各省名菜開始名震全國,這一點看看資深吃貨袁枚寫下的《隨園食單》就知道了。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的命名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寫實命名法聯想命名法。

寫實命名法往往直接反映出菜品所使用的食材和烹調方法,有時還會涉及到色、形、味以及盛放食物的器皿。聯想命名法則包羅萬象,可能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等等方面,為菜餚取個別開生面的名字。

採用寫實命名法的菜餚,大多方便理解,即使從未吃過也可以對菜品有一個基本準確的猜測。家常菜的名稱往往屬於這個範疇——西紅柿炒雞蛋、土豆燉牛肉、清蒸鱸魚……材料限死了,怎麼也不會太離譜。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西紅柿炒雞蛋”這麼個名字,換誰也玩不出花兒來


一開始咱們說的魚香肉絲,其實也屬於寫實命名法的範疇——你沒聽錯,沒有魚的魚香肉絲就是寫實命名的。所謂的“魚香”,其實指的是川渝地區的一種味型,四川人做魚,多用泡生薑、泡辣椒、郫縣豆瓣醬之外,還放大量的蔥。

做魚香肉絲,這幾樣也必不可少,所以“魚香肉絲”這個菜名正確的理解方式不是“有魚香的肉絲”而是“像做魚那樣去做的肉絲”。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其實,中國古代文人在吃的方面有點精神分裂,一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另一方面又“君子遠庖廚”——就是又想吃得好,又想不做飯,真是又那啥又那啥的典型。

但有一位文人則不然,他不但靠文字功力名垂青史,亦是文人裡最出色的美食家兼廚師,這就是蘇軾,以他的名字著名的一道肉菜特別出名,對,就是東坡肉。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這個比魚香肉絲好理解,其實也是寫實命名法:就是“用蘇東坡用的烹飪法做的紅燒肉”的意思,有人說,你又沒吃過,你怎麼知道蘇軾做的紅燒肉好吃?咱們有詩為證。↓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食豬肉》

奇怪的是,有些用人名命名的菜,不一定在中國出名,但在西方卻非常著名,“左宗棠雞”就是其一。實際上它和那位晚清名臣左宗棠一點關係也沒有。

1952年,一位臺灣廚師負責接待美國海軍上將阿瑟·威廉·雷德福。這位來自湖南的大廚結合了多個菜系的風格,自創了這道新菜。阿瑟吃後給了很高的評價,很自然地問起這是什麼菜。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左宗棠雞


這位廚師壓根兒沒想過這事,情急之下第一個想起的居然是自己湖南老家出過的著名人物左宗棠,於是張口就來:左宗棠雞。左宗棠肯定不會想到,自己還能以這種方式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聯想命名法有時腦洞大開,不拘一格,比如“螞蟻上樹”,其實就是肉末粉絲,因為爆過的肉末細小如蟻,分佈在粉絲之上,才有了這個名字。聽到“螞蟻上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在說自然觀察課,知道的人早已垂涎三尺了。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無關,魚香肉絲沒有魚,那這些菜名為何要“欺詐”?

螞蟻上樹

江浙菜名為“炸響鈴”則是另一種通俗的聯想命名,一眼望去這菜名不明所以。其實,它是一道豆腐皮捲入精細肉末,切成寸段,油炸而成的菜。因為豆腐皮薄如蟬翼,油炸後再吃,脆如響鈴,故名。知道這個由來的,無不稱秒。

稱秒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些菜名給食客帶來除了色、香、味以外的第四重享受——文化

味覺是人最深刻的記憶之一,無論走多遠,只有故鄉的味道在人們的腦海中熟悉而頑固,無論身在哪裡,中國人總有一箇中國胃。而在吃不到它們的時候,這些菜名就成了喚醒幸福記憶的鑰匙,一把屬於中華民族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