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外資到蘇州,蘇州會怎樣?

用戶68521050822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外資在蘇州的發展概況。從1984年第一家外資企業落戶蘇州崑山起,到2018年,,蘇州累積註冊外資2200億美元,外資企業17000多家,實際使用外資125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始終保持全國前列,全省第一。外資企業已經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全市70%的工業總產值和進出口,40%以上的GDP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以及超過260萬個就業崗位都來自於外資企業的直接貢獻。通過引進來,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成為外資最為密集的新興工業城市之一。外資,為蘇州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那麼是不是說如果沒有外資到蘇州,蘇州會怎麼樣呢?是不是蘇州就不強了?我覺得並不見得,分析如下:

一 蘇湖熟,天下足

千年古城的蘇州春秋時代是吳國首都,隋唐時期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代和杭州並稱“人間天堂”,明清時期已是全國經濟中心和東半球第一大工商業城市。

古代有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意思就是隻要蘇州和湖州的糧食豐收,天下糧倉就會富足。事實上蘇州府繳納的稅額為全國的百分之十,上海也就是松江府直到清朝還是蘇州的小弟。蘇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工業強市。而外資進來也就是最近33幾年而已,他們之所以選擇投資蘇州,是因為蘇州的產業基礎良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而這也是蘇州天然優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是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而外資只是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二 蘇南模式的民營經濟聞名全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蘇南地區逐步發展起來的“蘇南模式”,“張家港精神”就是以發展鄉鎮企業,走上了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在蘇州的吳江,張家港,常熟,吳中等區域率先發展起來的如恆力集團,沙鋼集團,盛虹控股,協鑫集團,亨通集團等5家千億級規模,以及其他18家的民營500強企業。

民營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蘇州的民營企業數量已經突破了100萬戶,僅次於深圳,杭州,位居全國第三。可見蘇州民營經濟的強大,即使沒有外資,蘇州的民企也一定會像深圳,杭州那樣越來越強,越做越大。因為蘇州人敢為天下先,沒有路便淌出一條血路。敢想敢幹,敢做第一,敢創唯一,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相信有了這種精神和信念,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所以如果沒有外資到蘇州,蘇州也一定會是蘇大強,因為這裡是“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的蘇州。





慧眼看蘇州


蘇州如果沒有外資會怎麼樣。大規模的外資進入江蘇的時候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1990年以後,我們來看下1990年蘇州在什麼位置。

1990年GDP全國35強

哈哈,第六,貌似比2018年排名還高一位,2018年蘇州低於北上廣深、重慶、天津居第七位。如果在都不用外資的情況下,蘇州也不會差。同樣的蘇州不僅在近現代很富有,近千年來蘇州的富有一直沒有斷過,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到“蘇常熟,天下足”,證明了蘇州一直富有事實。改革開放後的蘇錫常人做的鄉鎮企業更是把它做成了一種“蘇南模式”,並聞名全國。

蘇州金雞湖

我們細數下蘇州各個縣級市的特點。

常熟:常熟的服裝產業很早以前就讓常熟成為了蘇州乃至蘇南地區最為富有的地區之一,全國文明的羽絨服波司登、雪中飛、千仞崗的廠址都在常熟下面不知名的鎮上。常熟招商城在長三角服裝市場中依然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同時把陽澄湖大閘蟹吃到全國聞名。

常熟波司登

崑山:崑山本地的民營企業算是比較弱的,在沒引進外資之前很一般,也不怎麼出名,但是當時崑山市長為了引進富士康一句話:免稅十年!!!富士康提供了四五十萬就業崗位,相當於半個縣的人口,廠區面積相當於一個鎮,隨後跟著富士康過來的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另外兩家重量級臺資企業廣達集團、英偉達集團也在崑山建廠,崑山形成電子產業集群,中國模具城,一舉成為百強縣之首。

崑山富士康

吳江:吳江本地民營企業也是非常強悍,吳江下面一個鎮:盛澤,以盛產絲綢而全國聞名。

張家港:張家港挨著無錫,城市規模小而精,很乾淨的城市。也許你可能不知道90年代的張家港市無錫不要的,然後才歸了蘇州管轄,剛開始張家港實力確實很弱,但是通過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了蘇南四小龍(江陰、張家港、常熟、崑山)。

太倉:太倉可能全國不怎麼出名,不過他有蘇州的長江內河港,港口運輸是蠻強的。

所以蘇州在沒有外資進入之前都是很強的,下面的幾個縣級市,民營企業也是遍地開花,是蘇南模式的誕生地之一。蘇州人的艱苦奮鬥也迎來了新時期的國家政策,各種國家級開發區,蘇州工業園也建立起來了,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讓蘇州強者更強。

所以如果蘇州沒有外資的話,也不會差,依然是中國地級市的佼佼者。

(關注城市區域發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城市觀察員Real陳


我覺得,如果外資沒有到蘇州,也許蘇州的民營企業會空前壯大,本土的知名品牌也許源源不斷地湧出。

外企在某種意義上扼殺了本土企業,所幸蘇南模式在外資未進入蘇州之時,已經名噪天下。張家港、太倉、常熟、吳江的民營企業至今仍然是蘇州經濟的重要支撐。動輒說蘇州全靠外資,作為一個外鄉人,我都想罵一句:放你孃的狗屁。

世界上沒那麼多如果,只是如果沒有外企,我們也許就不會來蘇州打拼。如果沒有外企,我國的企業也許還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模式,沒有ISO、5S、6Σ、ROSH、GP……沒有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作業模式。

一群撒比天天罵外資,你特麼的腦子被槍打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少攻擊別人,多反省自己,取長補短,才是精進之道!


江南飛鴻008


首先你的你的假設不存在,不會沒有外資來蘇州!

蘇州的服裝廠和鞋廠都屬於民營企業,主要分佈於太倉常熟(現在這兩個地方也開始轉型了,主要在汽車工業,比如捷豹路虎,德國大陸)周邊,蘇州市有半導體,pcb/fpc企業,微軟研發中心,華為研發中心,醫療產業,上海部分遷移過來的金融業。蘇州房價均價兩萬多,比上海便宜,交通方便,有蘇南機場,上海機場,陸路交通更方便,有高鐵,高速。

還有很多大專院校的研究所分佈在蘇州,

部分高校也到蘇州設分校,比如南大,杜克,西交利物浦等

我覺得不管外資還是內資,嘉興目前還無法超過蘇州!


jackeychen697


第一個外資進入蘇州是1988年瑞士迅達電梯,沒有迅達合資的話蘇州電梯廠也不會差!想當年蘇州四大名旦全國有名的!蘇州孔雀電視全國名列前茅,與飛利浦後,孔雀飛利浦都不行了。香雪海冰箱、春花吸塵器,長城電扇……外資沒進來前蘇州的輕工業全國有名的……題主還小不懂以前的時代,還有就是不是蘇州人才會問這話!


水軍總司令


蘇州的發展少不了外資企業的貢獻。蘇州只是一個地級市沒有那些直轄市,副省級,計劃單列市那些名頭,這些名頭意味著你可以舉全國,全省之力發展經濟。

外企解決了不少就業問題。以2016年底的數據,整個蘇州大市包括張家港,崑山,常熟,太倉,吳江,工商局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總量已達2.01萬餘戶,投資總額2720.53億美元,註冊資本1310.48億美元,外方認繳1139.95億美元。如果一個企業能解決100個人就業,這就得200萬個崗位。如果平均一個人創造的GDP是20萬,這200萬個崗位可以創造4000億GDP。去年蘇州一年GDP1.85萬億,外企貢獻佔比沒有數據,估計不會太低。

外資投資沒有哪個城市不歡迎。去年特斯拉去常熟考察選址,豐田研發中心和路虎生產廠都在常熟,周邊也有很多汽車配套企業。去年長城mini最後還是選址選擇了常熟。但最終特斯拉還是選擇了上海臨港建廠,投資不少於140億,上海吸金能力依然強勁。從地理位置和人才聚集程度,交通便利和運輸上海比常熟更有優勢。

蘇州也在升級轉型,淘汰舊的產業。不管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辦企業總是要盈利的,優勝劣汰,成本越來越高,投入產出比低,掙不到錢就得走人,這都是正常的。桑田島的華為工業園規劃12000名員工今年使用。有技術含量的公司去投資,這肯定是受歡迎的。


OliverDasOliver


開這話題,樓主心裡太陰暗了,全國都在改革開放,蘇州也不是第一批試點城市,怎麼就蘇州能做強呢,全國都在用外資發展經濟,但為什麼資本要選擇蘇州的呢。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次四個城市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先發展這麼多年,就深圳發展比蘇州好。第二批次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也就上海發展比蘇州好。


用戶2407802569397


蘇州建城2500年來,發展外資經濟不過短短三十年。但蘇州春秋時期就成為吳國首都,隋唐時期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即規模宏大的城市),宋代和杭州並稱“人間天堂”,至明清時期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和東半球第一大工商業城市。

所以請問,在沒有外資經濟的古代,蘇州又是如何?

古代有句諺語,叫做“蘇湖熟,天下足”,意思就是隻要蘇州府和湖州府糧食豐收,天下糧倉就會富足。事實上蘇州府繳納的稅額佔據了全國的十分之一,上海(松江府)直到清朝還只是蘇州的小弟。

而且,外資之所以投資蘇州,純粹是因為蘇州的產業基礎較好和地理位置優越,這也是蘇州天生的競爭力和優勢所在。中國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就是得益於改革開放,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蘇州發展外資經濟難道是一種“罪過”?

很多人只是一味地攻擊蘇州依賴外資經濟,但事實上蘇州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個世紀的“蘇南模式”就是民營鄉鎮企業的典範。


總之,類似於“沒有了外資,蘇州會怎樣?”、“沒有下轄的四個縣級市,蘇州又會怎樣?”這些問題,根本就是沒有意義。首先不只是蘇州發展外資經濟,其次即使去掉四個縣級市(崑山、常熟、太倉、張家港),蘇州的GDP也能超過絕大部分省會城市。而且蘇州早已經關停了很多低端外資工廠,轉型升級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歡迎評論、關注,獲取更多幹貨知識


堅果旅行


沒有外資到蘇州,估計全國也就很少有外資進入。

資本落地不是摸彩,摸到哪裡就落到哪裡,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的。沒錢賺的地方資本就不會去。

不能用外資多少看蘇州經濟,最牛地級市自古至今,其實靠的是自身內功。

蘇州的城市地位比較尷尬,經濟規模省內不好意思地超過省城南京,省外除了京津滬重直轄深廣一線,她是其他所有城市的老大,但就是個地級市,還沒有寧波青島杭州什麼計劃單列之類的城市政治地位高。

蘇州能有如此境況,讓許多城市難堪,不是外資撐起來的,是內外資共同作用,讓蘇州經濟有非常出色表現。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說:

①非常好的地理位置,平原為主,水網密佈,少有嚴重自然災害,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②自古制造業就發達,因此,製造業先進是有傳統的。人民勤勞且有生意頭腦,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之地。

③重教育,人才輩出,不僅普通勞動力素質高,還出高端人才,兩院院士蘇州人比例很高。

④春江水暖鴨先知,蘇州每一次都能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認清發展大勢,先人一步。古代發達、近代先進,與外資都沒有關係。現代超前領先,全國一盤棋,外資青睞說明基礎工作做得好,軟硬件適合外資落地。

⑤產業門類齊全,騰挪空間大。

因此,假如沒有外資投蘇州,蘇州憑自身實力也會拼出一條路發展壯大自己,如今許多日資企業撤離但民企迅速補上,新辦創新型企業基本以民企為主,其他企業也在轉型升級,2018經濟發展速度超全省平均,經濟實力繼續省內領跑,國內其他城市望塵莫及。


布衣吳新建


蘇州跟東莞差不多,屬於世界的代加工工廠,勞動密集型企業。城市產業都在轉型,勞動力成本加大,人口紅利漸退,企業利潤觸底,外資撤離,東莞已經敗落,蘇州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東莞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