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是什麼意思,今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醉美雪巖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是什麼,今年冬天會不會冷?

指尖觀點: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農業社會時代,沒有現在先進的技術,很難隨時把握種植的時機,為此勤勞聰明的祖先,設計出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彼時農業種植不再是隨意妄為,何時種、何時收有了明確的依據。同時,我們知道農業生產除了關心種植時間外,還要關心如何管理,都說田肥田瘦產量都靠人為,如何準確地把握氣候的變化,顯得尤為重要。農村為了在24節氣的基礎上,更加準確地把握各地的氣候差異,歸納總結出很多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這句農村俗語的字面含義是,如果冬至在月中,那麼整個冬天都是暖和和的,也就是說冬至的時間,可以用於預測未來的天氣。其實,這句農村俗語還有前後兩頭,連起來就是說“冬在頭,凍死牛,冬至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這句俗語不能說百分百準確,卻也是老一輩農民多少年的總結、檢驗、修正、成型的結果。

其次,關於冬至和氣候的關係,不僅僅是這一句俗語所表達的,我們從多個俗語中可以佐證這句“冬至中,暖烘烘”的正確性。比如:冬至在月中,無被也過冬;冬在中,單衣過冬;冬節月中央,無雪也無霜;冬至在月中,無雪暖烘烘。類似的農村俗語,還有很多,都是表達的這個觀點。

最後,為什麼冬至的時間,會影響未來的氣候呢?除了說農村俗語本身具有科學性,雖然大多流傳在民間口耳相傳,但畢竟也是經歷過多少年的檢驗,不準確的、以訛傳訛的、不符合現實的,大多都被歷史所淘汰。同時,冬至和夏至截然相反,這一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北半球陽光最少,從地球公轉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最後的最後,根據這個觀點,今年冬天是冷是暖呢?今年冬至的時間在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也就是所謂的“冬在尾”,根據結論今年冬天要“凍死鬼”,不僅如此,“冬至在月尾,春寒凍死鬼”、“冬至月底,春牛蓋被”。按照我們這裡的情況,今年的氣候就異常乾旱,各大水庫水位都告急,10月份的時候天氣就冷的像冬天。按此結論,冬天寒冷的概率較大,而且很快最近幾年的情況,寒冬的情況越來越多。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指尖三農


昨天霜降,轉眼間2019年農曆24個節氣快要過完,下一個節氣是立冬,立冬預示著冬天即將來臨、是最後一個季節即將拉開帷幕。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俗語是過去農村老人在沒有氣象預報的情況下,依據自己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來總結出節氣能夠預示天氣冷暖的俗語,在過去,這些俗語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經記得夏天時村裡的百歲老人魏奶奶說:冬在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今年冬天啊,我這個百歲老人還不知道能不能捱過去吶,估計能閻王爺能把我收了去,連鬼都能凍死,更何況我這把老骨頭哦。

原來魏奶奶沒事就在家裡翻月曆,魏奶奶總是關心著冬和夏,夏天時她關注冬天,過了冬天,她會立馬關注夏天,怕太熱更怕太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陽曆12月22日,農曆的11月27日,都在月尾,按照俗語說法,那是冬至中,凍死鬼,老人們心中鬼最耐凍,而能凍死鬼的天氣,著實是太冷了,誇張說法。

最近幾年,冬天總是氣候反覆無常,我記得前幾年冬天過年買新衣服,明明買了羽絨服,可到了過年時卻只能穿薄點的衣服,小時候的冬天就是冬天,不會有溫暖如春的暖冬,不會有極端天氣。

那時候立冬以後數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時候,往往會漫天飄雪,寒風凜冽,於是農村的大人孩子們在家裡圍著爐子取暖,爐子底下埋個烤地瓜和栗子,孩子們穿著厚實的棉襖棉褲,緊緊盯著爐底,等聽到栗子爆裂的聲音,趕緊取出來吃。

那時候的冬天冷,但一家人圍爐取暖的情景很溫馨,冬天永遠是冬天的樣子,而現在,要麼不冷,要麼冷起來真能凍死鬼的感覺。

冬至還早著呢,得冬月底,特別期盼冬至在中,天氣暖烘烘的話,村裡老人們打冬不愁了,也特別盼著冬在尾別凍死鬼,更別凍死人,讓村裡的魏奶奶能夠順利度過寒冬。


悠然見東山


冬至中暖烘烘,這是農村俗語裡的小半句話,完整版的是:冬在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冬至中暖烘烘是過去農村老人總結的經驗,認為冬至在月中,就會擁有暖冬,冬天沒那麼冷了,然而,冬至在頭或者尾,都會是非常冷的一個冬天。

這樣的俗語論不論?論,過去氣候正常時,很多俗語節氣是有依據的,能看出不少氣象問題,我曾經聽父親說過他的奶奶,父親的奶奶去世那年天氣非常冷,那年老奶奶八十多了,而老人家去世那年冬天好像知道自己挨不過去似的,提前把身後事安排好了。

父親說那時候月份牌不多,立冬那天,父親的奶奶就在家裡用手指頭數日子,當年老人數到了什麼樣子,家裡人不知道,不過從那會起,父親的奶奶開始給在家裡縫縫補補,把一大家子過冬需要的棉襖棉褲給縫好,後來把自己的貴重物品給了父親。當時父親'開玩笑問:奶奶要出遠門嗎。

而那年到了四九第三天,父親的奶奶,竟然感冒嚴重了,沒能捱過冬天去,父親說那年冬天特別特別冷,村裡有好幾個老人死在了年前。後來鄰居王奶奶告訴我的父母,老太太早算出今年天氣,冬天會特別寒冷,她知道自己體質弱,怕挨不過去冬天,因此早早把身後事做好了。

父親說那年冬至和今年差不多,也是冬至在月尾,一向有氣管炎的老太太,知道天氣太冷,自己身體不好,恐怕挨不過那麼冷的冬天。

今年冬至在農曆十一月月底,依照冬在尾凍死鬼這句俗語來分析,今年冬天就應該很冷,冬至中暖烘烘的冬天也不會不冷。但相比較的話冷的輕些。

現在冬天和以前是不一樣的,有暖冬,有時候覺得該冷的時候不冷,不該冷的時候瞎冷,因此老輩那些俗語拿到現在用,沒什麼效果了。


看農村說農事


昨天霜降,轉眼間2019年農曆24個節氣快要過完,下一個節氣是立冬,立冬預示著冬天即將來臨、是最後一個季節即將拉開帷幕。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俗語是過去農村老人在沒有氣象預報的情況下,依據自己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來總結出節氣能夠預示天氣冷暖的俗語,在過去,這些俗語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經記得夏天時村裡的百歲老人魏奶奶說:冬在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今年冬天啊,我這個百歲老人還不知道能不能捱過去吶,估計能閻王爺能把我收了去,連鬼都能凍死,更何況我這把老骨頭哦。

原來魏奶奶沒事就在家裡翻月曆,魏奶奶總是關心著冬和夏,夏天時她關注冬天,過了冬天,她會立馬關注夏天,怕太熱更怕太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陽曆12月22日,農曆的11月27日,都在月尾,按照俗語說法,那是冬至中,凍死鬼,老人們心中鬼最耐凍,而能凍死鬼的天氣,著實是太冷了,誇張說法。

最近幾年,冬天總是氣候反覆無常,我記得前幾年冬天過年買新衣服,明明買了羽絨服,可到了過年時卻只能穿薄點的衣服,小時候的冬天就是冬天,不會有溫暖如春的暖冬,不會有極端天氣。

那時候立冬以後數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時候,往往會漫天飄雪,寒風凜冽,於是農村的大人孩子們在家裡圍著爐子取暖,爐子底下埋個烤地瓜和栗子,孩子們穿著厚實的棉襖棉褲,緊緊盯著爐底,等聽到栗子爆裂的聲音,趕緊取出來吃。

那時候的冬天冷,但一家人圍爐取暖的情景很溫馨,冬天永遠是冬天的樣子,而現在,要麼不冷,要麼冷起來真能凍死鬼的感覺。

冬至還早著呢,得冬月底,特別期盼冬至在中,天氣暖烘烘的話,村裡老人們打冬不愁了,也特別盼著冬在尾別凍死鬼,更別凍死人,讓村裡的魏奶奶能夠順利度過寒冬。




遊戲人超超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一些地區稱為“小年”。

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各地處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關於冬至的俗語有很多,“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只是其中之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冬至來臨的那天是處在冬月也就是農曆十一月的月初,意味著這一年冬天會非常寒冷,冷到連牛都會被凍死。

如果冬至來臨的那天是處在冬月的月中,就意味著這一年的冬天不是很冷,不用為驅寒取暖發愁。

如果冬至來臨的那天是處在冬月的月末,意味著這一年的冬天非常暖和,可能暖到被子都不需要。

今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如果按照這句俗語來講,今年的冬至是農曆的十一月二十七,處在冬月的月末,是一個非常暖和的冬天。

當然了,俗語只是當地農村根據祖祖輩輩總結下來的經驗,不同地域對冬至總結的俗語也大不相同,有一定的侷限性,不過一般情況下俗語的準確度還是挺高的。


似流年S


農村有老話說:“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這是先輩們根據以往的氣候變換,凝練簡潔出的“氣象警言”,生活經驗的總結。我們想要搞明白這個問題,要從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說起,古代人沒有現在的這麼高科技的天氣預報,但是,人的智慧是一個“無限大”的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智慧的偉大之處。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借用一些引用資料,古人最早以北斗七星勺柄所處在位置,來推算劃分二十四節氣,轉一週為一年;後來,人們以太陽對地球照耀的每15°角,為一個節氣,從立春算起,大寒結束,來對應二十四節氣。

今年立冬節氣在陰曆的11月27日,陽曆的12月22號。太陽位於黃經270°,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在古代這一天,稱作“日短”、“日短至”等。(小時候這一天吃“扁食”,長輩會說防治“凍”耳朵)。進入晝短夜長的“時間段”,在黑龍江表現的非常明顯,冬季陰天大雪,下午四點左右就黑天了。

在冬至節氣不會更改的“定數”下,為什麼會出來:“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這種靠前靠後的冬至節氣?隨著地球自轉,每個節日的準確時間,每年會有所不同。這就好比“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熱死牛”俗語一樣。冬至節氣的準確時間,每年也會有所不同。才人們根據掌握的氣候經驗,才會形成這樣那樣的節氣俗語。但是,祖國遼闊,人們所處位置的不同,會感受到不同的季節性氣候變化,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民間還有這麼說法:“冬至暖,倒春寒”,比如有些年頭,一些地區不常下雪的地區,還會下起“三月桃花雪”。

那麼,今年的冬天到底會不會冷呢?冷肯定是會冷的。無論冬至的早晚,對北方人來說,在秋末突然冷,暖氣設施沒到位,人的感官印象深刻,感覺到很冷;在冬季冷,氣溫降下來,人們有了萬全的保暖準備,不會感覺到太冷;倒春寒的話,人的機體已經適應了寒冷氣溫,更不在話下,不會覺得“冬天”冷了!


董師爺說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哄哄”是什麼意思,今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這個冬天會不會很冷呢?往往是很多人較為關心的問題。有的人喜歡過冬天,因此就希望冬天裡能多下一場雪。但是有的人不喜歡過冬天,所以就盼望今年是一個暖冬。而在古時候,古人就根據一些農村俗語來判斷這一冬季會不會太冷,以利於隨時預防這寒冷的冬天。所以這句農村俗語“冬至中,暖哄哄”就應聲而出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準不準確呢,今年的冬天會不會很冷呢?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李子來回答下:

在農村俗語“冬至中,暖哄哄”的前後兩面,還有幾句農村俗語襯托著這句話,就是“冬至頭,凍死牛”、“冬至尾,凍死鬼”。

雖然說現在的季節剛剛進入冬天,離冬至還有一段的時間。但是人們關心的問題是今年的冬天會不會太冷,因此根據今年的日曆來看,今年的冬至是農曆的11月27日,由此來看今年的冬至在月尾。所以根據這則農村俗話來說,今年的冬天一定很高冷的。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筆者認為,就憑農村裡的一句俗話來說是不準確的。為什麼呢?

第一,因為人們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不同地區就衍生了不同類的農村俗話。

比如一南方地區的農村俗話是這樣說的:“冬至頭,賣被去買牛”、“冬至尾賣牛去買被”、“冬至中,十個穀倉九個兇”。而這句話的意思就跟明白了,意思是如果冬至在月初,是天氣暖和的意思,至少可以把過冬的被子去賣了換牛。而冬在尾的意思和冬在頭的意思就相反了,就是很冷的意思。如果冬在月中呢,就意味著明年的糧食不豐收 。

而另外一些地方有這樣一句俗話,也是說“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哄哄”、“冬至未,不用被”。也就是說今年冬至在月未,是不可能會很冷的。因此來說,這三個地方有三種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包括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等,所以來說我們應該相信那一個呢?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這預測冬天冷不冷的老俗話,逐漸被氣象臺預測的數據所代替。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冬天是很冷的。那時候在冬至到來的時候,水庫、小河早早就結了厚厚的一層冰。甚至在我最冷的那個冬天,拖拉機都能在水庫上行走。而現在由於溫室效應的原因,這幾年的冬天好像不太冷了。而有一年我們這裡最低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相比於小時候的零下20來度,差別是比較大的。

而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達,一些天氣也能被天上的氣象衛星所預測。比如什麼時候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可以來臨啊,什麼寒潮預警啊等等。所以來說冬季的氣候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不是根據某一種農村俗語來預測的。

因此綜上來說: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就是說如果冬至在農曆月的中間,這個冬天自然就是暖冬季節。但是來看,農村俗語雖然有些道理,到還是有不準確的地方。比如上面所說的地方不同,而俗話也不同,還有現在的冬天不是農村俗話所能來預測的。至於這個冬天冷不冷,筆者認為要根據一些氣象臺的預測為主。


李子說農


農村有老話說:“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這是先輩們根據以往的氣候變換,凝練簡潔出的“氣象警言”,生活經驗的總結。我們想要搞明白這個問題,要從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說起,古代人沒有現在的這麼高科技的天氣預報,但是,人的智慧是一個“無限大”的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智慧的偉大之處。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借用一些引用資料,古人最早以北斗七星勺柄所處在位置,來推算劃分二十四節氣,轉一週為一年;後來,人們以太陽對地球照耀的每15°角,為一個節氣,從立春算起,大寒結束,來對應二十四節氣。

今年冬至節氣在陰曆的11月27日,陽曆的12月22號。太陽位於黃經270°,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在古代這一天,稱作“日短”、“日短至”等。(小時候這一天吃“扁食”,長輩會說防治“凍”耳朵)。進入晝短夜長的“時間段”,在黑龍江表現的非常明顯,冬季陰天大雪,下午四點左右就黑天了。


在冬至節氣不會更改的“定數”下,為什麼會出來:“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這種靠前靠後的冬至節氣?隨著地球自轉,每個節日的準確時間,每年會有所不同。這就好比“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熱死牛”俗語一樣。冬至節氣的準確時間,每年也會有所不同。才人們根據掌握的氣候經驗,才會形成這樣那樣的節氣俗語。但是,祖國遼闊,人們所處位置的不同,會感受到不同的季節性氣候變化,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民間還有這麼說法:“冬至暖,倒春寒”,比如有些年頭,一些地區不常下雪的地區,還會下起“三月桃花雪”。

那麼,今年的冬天到底會不會冷呢?冷肯定是會冷的。無論冬至的早晚,對北方人來說,在秋末突然冷,暖氣設施沒到位,人的感官印象深刻,感覺到很冷;在冬季冷,氣溫降下來,人們有了萬全的保暖準備,不會感覺到太冷;倒春寒的話,人的機體已經適應了寒冷氣溫,更不在話下,不會覺得“冬天”冷了!


三農的高度


霜降節氣剛剛結束,便能明顯感覺到氣溫有所下降,接著還要迎來立冬、小學、大雪和冬至節氣,這也意味著離冬天越來越近。對於老百姓來講,冬天冷不冷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誰也不想過個特別嚴寒的冬天,當然是暖烘烘的相對舒服點,所以在農村就有“冬至中,暖烘烘”這句俗語,那麼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冬至中暖烘烘

有時不得不佩服老一輩的聰明才智,想想在以前條件缺乏的年代,通過觀察星象等來判斷未來的天氣及變化,其中俗語“冬至中,暖烘烘”也正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因為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冬至點,這天北半球陽光輻射最少,同時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以如果冬至節氣在月份的中間,今年冬天就不用擔心很多,會覺得暖烘烘的。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完整版,叫做“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說的就是冬至在月初會很冷,牛這麼耐寒的動物都會承受不住,而冬至在月尾則會更冷,別說動物和人了,甚至用凍死鬼來形容天氣的寒冷。

今年冬天會不會冷

今年冬至是在2019年11月22日,按照俗語的說法,今年冬至在月尾,是個寒冷的冬天,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這邊南北方也會有不同的習俗,正如光頭強所說的,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這就是北方人冬至的習俗,至於南方則會吃些湯圓類的食物,不管吃的是什麼,總之都有為了美好的寓意。另外,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機,民間有“氣始於冬至”的說法,大家不妨在今年東至趁機好好養養生,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壯。



綜上所述,冬在中暖烘烘這句俗語,還是有點道理的,而且今年冬天也是很冷的。雖說談不上百分百的準確,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畢竟流傳這麼多年,要是沒有點兒道理,也不可能流傳至今。

感謝大家關注“肥仔農經”,免費分享作物種植技術、肥料施用方案等三農資訊。感謝大家支持鼓勵!!


肥仔農經


我這幾年也是一直在農村老家種地,所以跟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接觸比較多,跟他們交談中也學到了很多民俗和民諺。今年的霜降節氣已經過去了,也就是意味著冬季快要來臨了。對於我們北方的老百姓來說冬季冬至這個節氣是比較特別的一個。對於“冬至中,暖烘烘”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應該是這樣的“冬到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對於這句俗語我的理解和看法是這樣的

首先來說農村的一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俗語都是咱們老一輩人通過多年的生活發現並且積累下來的。總結的時候也是言簡意賅,簡單明瞭,對於現在依然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這句俗語指的是冬至在陰曆月份的上旬就會非常冷,像牛這樣的牲口都會被凍死,不過在中旬的時候這個冬天就不會太冷,在月末的話基本上就可以說告別嚴寒了。按照咱們老百姓的說法基本上就不用蓋被子了。

其次就是這句俗語的俗語性比較強,即適合我們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對於南方地區不是太適合。

第三點對於2019年的冬至在陽曆的12月22號,陰曆的十一月二十七。根據這句俗語的判斷今年的冬季又可能是一個“暖冬”。畢竟冬至也是“三九”的開始,“三九”天應該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理解。

第四點來談談我們這裡過冬至的習俗。過冬至吃餃子是我們北方地區的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個習俗。冬至吃餃子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可以防治“三九”天把自己的耳朵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