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大約在2016年12月左右,路過虹口區境內的橫浜路時,發現馬路兩邊的“文彥坊”、“吉祥裡”、“信立村”等不少弄堂已經封閉,眾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的石庫門樣式樓房已經推倒。極目四眺,人去樓空,斷壁殘垣,一片蕭然。無疑橫浜路兩邊的民居終於列入動遷範圍。

儘管我知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道理,但是面對大片曾經熟悉的街景即將消失,感情深處仍有些慼慼焉,雖然我不是這裡的居民。 時至今日,橫浜路四周大片土地還空著,將來不知會建什麼樣式的樓房。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東橫浜路路牌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東橫浜路街景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橫浜路街景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橫浜路街景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橫浜路街景

這些年,因為喜歡虹口的人文景觀,經常來多倫路觀光,也就時常路過東、西橫浜路,對於橫浜路也積澱起一定的感情。如果說多倫路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那麼橫浜路就是這個重鎮的“後花園”。

曾幾何時,中國現代文學的領軍或是重量級人物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丁玲、柔石、馮雪峰、施存蟄、沙汀、周立波……等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多倫路、溧陽路、山陰路、北四川路上的大學、書店、書局、咖啡館、影院劇場……為左翼文學事業吶喊奔波甚至流血流汗地奮鬥。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景雲里弄牌

但是作家最終是靠作品說話的,這些作品的產生卻大都是在各自的居室內,在夜晚寂靜的燈光下……歷史清楚地記載,這些文學大師當時大都居住在橫浜路和東橫浜路附近的弄堂內,一來這裡屬於半租界性質,司法相對寬鬆,房價也相對便宜;二來大小弄堂縱橫,四通八達,石庫門“亭子間”隨處可見,便於隱藏和疏散。

其中以橫浜路上的“景雲裡”最為著名,因為這樣一條普通的石庫門弄堂,就曾先後居住過魯迅、周建人、葉聖陶、茅盾、馮雪峰、柔石、陳望道等人,他們大量的傑作都是在景雲裡時期寫就的。景雲裡的後門直通多倫路,僅從這一點來說,說橫浜路是多倫路的“後花園”也有地理位置上的“依據”。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景雲裡銘牌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景雲裡支弄

不久的一天,路過多倫路上一家舊書店,淘得一本1982年出版的《新文學史料》,其中葉聖陶寫於1945年10月1日的《略談雁冰兄的文學工作》一文引起我濃厚的興趣和遐想。文中說“雁冰兄起初不寫小說,直到從武漢回上海(景雲裡)以後,才開始寫他的《幻滅》……《幻滅》之後接著寫《動搖》,《動搖》之後接著寫《追求》,不說他的精力彌滿,單說他擴大寫述的範圍,也就可以大書特書。很榮幸,有讀他三部曲的原稿優先權,又一章一章的替分校對,把原稿排成書頁。那時我與他是貼鄰,他的居室在樓上,窗帷半掩,人聲靜悄,入夜電燈罩映出綠光,往往到深更還未捻滅。我望著他的窗口,想到他的寫作,想到他的心情,起一種描摩不來的感念。…………”

看到這段文字,我馬上就轉身到橫浜路上的景雲裡。所幸景雲裡是名人故居,暫時不會列入拆遷範圍,它的外觀雖經九十多年的風雨剝蝕,朱顏腿色,但是三層石庫門房屋組成的三條支弄,其骨架格局未變。在第一弄的11號和11號(甲)的後門口我看到了掛有葉聖陶、茅盾、馮雪峰故居字樣的三塊名牌,又在對著後門的23號和18號前門旁面看到了掛有魯迅、柔石故居字樣的名牌。午後的弄堂裡悄無一人,卻彷彿幾位文學大師的音容宛在,多時的想象與實境立即就對上了號,我也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1925~1930年代的橫浜路和景雲裡。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景雲里弄口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今葉聖陶、茅盾、馮雪峰故居後門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葉聖陶雕像

橫浜路建於1915年,因俞涇浦時而豎向時而橫向流經此一地段,人們就習稱其為橫浜,而路就以浜命名。景雲裡的32幢石庫門式3層樓房建於1925年。1927年5月,葉聖陶先把家般到了景雲裡11號,因為開明書店的許多先生都居住在這兒。8月下旬,茅盾由武漢返滬,因遭當局通緝,葉聖陶就替茅盾租下了11號(甲)。

此後茅盾就秘密隱居在這裡。1927年9月底魯迅先生來滬,10月9日魯迅決定在景雲裡的23號居住,這是魯迅在上海十年間的第一個居住點。此間,魯迅除了翻譯作品外,還主編或與別人合編了許多刊物。在國民黨的文化“圍剿”中,魯迅“終日伏案寫作”,用筆作匕首,與敵人進行了艱苦的鬥爭。魯迅還與後來景雲裡的馮雪峰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馮雪峰見當時魯迅深夜寫作總是把電燈線拉來拉去,很不方便,就用自己微薄的薪金為魯迅買了一盞帶有墨色燈罩的檯燈,使魯迅的房間徹夜亮著明亮的綠色電燈光源……當然這是在魯迅搬離景雲裡之後的事。無獨有偶,聯想到葉聖陶所說的茅盾房間裡“映出的綠光”,想必茅盾用的檯燈罩也是綠色的吧,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了。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名人書房裡的茅盾像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名人書房裡的魯迅像

茅盾至所以能在景雲裡隱居寫作長達10個月至久而不被人發現,這與景雲裡石庫門房屋的構造大有關係。原來茅盾和葉聖陶居住的是兩幢相聯有前後門出入帶兩個亭子間的3屋樓房,上海人家一般都是從後門進出,所以外人難窺其動向。又因為東面“貼鄰”是“自己人”葉聖陶;而西面是另一條弄堂的圍牆,此路不通。

有趣的是兩家亭子間側牆上的窗戶相對。茅盾在3樓的亭子間內寫作至深夜的情景,讓同樣在3樓亭子間內寫作的葉聖陶看得一清而楚,難怪兩位文壇老友幾十年之後還惺惺相惜,感念難平,懷念那些盡情揮灑並由燈光映照文字的無數個夜晚……景雲裡的燈光真的值得讓人遐想和懷念!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景雲裡亭子間相對的樓房

2019年11 月9日下午,我又路過橫浜路上的景雲裡,發現弄堂口又掛了黑色大理石嵌金字的銘牌,新穎典雅。於是我又拐進景雲裡,忽見主弄的東側,一扇還帶著油漆味的黑色大門半開著,便本能地朝裡張望,這一抬眼,便看見了客廳門框上方“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室”幾個綠色大字,再定晴一看,原來這就是新近剛剛佈置完成的“魯迅小道”第一站“‘景雲裡’景點”,我不由得喜出望外。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魯迅小道”銘牌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魯迅小道”示意圖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室”外觀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陳列室門廳

這是一幢單開間三層石庫門樓房,如今從天井、客廳到三樓全部闢為展室,客廳為主要展室,通過圖片、實物和影像,展示景雲裡這條上海“文化名人第一里”的前世今生;二樓被還原成“名人書房”,魯迅、茅盾等文學大師當年寫作的情景彷彿再現;三樓則是一個小型的展覽兼會議室,中間一張會議桌,靠牆四周的玻璃櫥櫃裡放著文化名人的書信手稿……

這麼多年,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進景雲裡的房屋裡,我特地走到朝西的窗戶前想鳥瞰景雲裡,但這幢樓房坐東朝西,此時正值夕陽西下,一切有些晃眼……呵,文人都喜歡和習慣在夜闌人靜的時刻寫作。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從陳列室三樓眺望景雲裡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多倫路景雲裡後門

想來無數個黑夜裡,景雲裡前後有魯迅、茅盾、葉聖陶、柔石、馮雪峰等居屋的燈光一直在閃耀明亮,該是一幅多麼讓人感奮的畫面呵,就是這些燈光造就了“左翼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熣燦星光。從這個意義上說,景雲裡的燈光也就如同“星光”,它不僅為當時尚處於黑暗中人們開道引路,增添鬥志和信心,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神財富。我想,“景雲裡的燈光”,在上海城市歷史的上空會永遠“熠熠發光”。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陳列室展版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陳列室展版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陳列室“名人書房”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陳列室展覽室

橫浜路景雲裡:中國現代文學“後花園”,“魯迅小道”第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