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列子》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杞國人,閒來無事喜歡抬頭望望天,然後開始擔心天會崩塌,擔心到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誰知道,無意間發明了一個成語,讓杞國一炮走紅。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儘管古人並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後,宇宙開始膨脹,導致星系互相之間越來越遠——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天”是越來越“高”的——但他們仍然很堅信,天是不會塌下來的,因此,杞國這個人被嘲笑了幾千年,甚至成了瞎操心的代表。人們罵那些擔心些不切實際的人時,“杞人憂天”就是出鏡率最高的成語。

那麼問題來了,杞國在哪裡?杞人為什麼愛瞎想,或者說,為什麼能想到宇宙奧秘那麼深遠?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史記·陳杞世家》記載了杞國人的誕生:“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國人是夏後大禹的後代,商滅夏桀後,分封了大禹後代為諸侯,等周武王克商,分封天下時,又重新發布尋人啟事,找大禹的後代繼承爵位,延續夏朝一脈。為什麼商、周都要找滅絕已久的國家再分封?

當時的人流行“滅國不絕祀”,因為,每一個曾經享有土地建立過邦國的國家,其祖上必定出現過一些功勳卓著、對當時貢獻極大的人物,而當時又流行人死了以後依然可以享用食物的假說,因此,為了不讓那些曾經偉大到感動中國的賢人當餓鬼,即使新的王朝建立,也必須讓他們的後代能有舉行正規祭祀的財力。

所以,周武王大封諸侯那次,首先就找了神農氏、黃帝、堯帝、舜帝、大禹的後代進行分封,“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周武王畫像

杞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的。

有了這個前提,再看諸子百家愛嘲弄商人後裔宋國的共同習慣,就能理解為什麼杞人也被編成了智商不夠的段子了——你要是聰明,睿智無比,怎麼會被滅國呢?

當然,除了調笑失敗者,杞國人也確確實實經歷了一下天塌地陷的“末日”現場。

杞國最早被封在河南杞縣,西周末期遷到了山東境內,又武力佔領並遷徙到了淳于,自此和齊魯成了鄰居。就在這裡,杞人遇到了這場“天劫”。

《左傳·魯莊公七年》:“夏,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那是在公元前夏天的某天夜晚,沒啥夜生活的人們都準備睡覺了,忽然,天空大亮,黑夜如晝,一場流星雨傾瀉而來(後來天文學家推算出來,這次流星雨是天琴座流星雨)。因為這場流星雨下得真·密集如雨,對天體現象不甚瞭解的古人們都嚇出一身冷汗,紛紛認為是天塌了,才導致“星隕如雨”。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流星雨過後,大部分國家恢復日常秩序,唯獨最佳觀賞地的杞國人始終忘不了這次“天榻”的警示。其他隕星能掉,難道頭頂的太陽、月亮就不會落下來嗎?天就不會再重新與地合為一個奇點嗎?杞國人無限擴散地想。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再者,因為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地之間存在某些聯繫,人間哪裡做得不對,不符合上天心意,上天就會降下預警——你要倒黴了。小小杞國很難不將自己對號入座進去。

2.杞人的生活環境,就像天要塌了

問題是,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分佈十分密集,一個山東境內,就擠了十幾個諸侯,許多小國國君就相當於一個村長,大家都能看到這場流星雨,為何只有杞國人始終懸著心?

這還要說到杞國在春秋時期的尷尬處境。杞國在春秋時真實的操作,也確實讓人無比操心。

上面說過,杞國從河南到山東,就和齊魯成了鄰居,到了新的地方,自然要結交好四鄰——弱國可以吃掉,強國必須結交——於是,杞人首先和魯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出土的杞伯簋銘文

按春秋時期的諸侯朝拜禮,凡是結盟了的國家,每五年小國就要向大國朝見一次。於是,魯桓公二年,杞人來了,帶著自己獨有的儀式感來了……《左傳》記載:“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

儘管杞侯按規則來朝見,但是他表現的很不禮敬,杞侯前腳走,魯國馬上商量著打他們一頓教訓教訓。從謀劃到實施僅兩個月,“九月,入杞,討不敬也”,魯國就打到杞國都城了。

《春秋》對軍事行動有多種描述方法,比如有:克、入、伐、取、侵、滅、平、獲,等等。此處的“入”字,按解讀《左傳》的大師杜預註解說,“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意思是隻進入了國都燒搶了一番,沒有打別的地方。魯國也就跑來教訓一下杞人的不禮貌而已。

但杞人不懂了,我好好朝見你,你怎麼派兵打我?無奈打不贏魯國,只好在第二年繼續低頭,向魯國尋求和平。魯國以為教訓目的達到,接受和平申請,過了幾年,兩國還締結姻緣,魯國嫁了一位伯姬給杞國。

看到這裡,你會覺得,杞國人很懂事、很善於委曲求全保護自己呀。

可問題是,過了79年,魯僖公二十七年,杞國依然我行我素表演了一次同樣的操作:“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這會兒魯國已經換了四代國君,杞國的桓公到魯國朝見,表現得還是不禮貌、不恭敬。一場觥籌交錯下來,魯僖公氣得飽飽的,轉身秋天就又去打杞國了,“秋,入杞,責無禮也。”

到底為什麼,杞侯來一次挨一次打?杞人的不恭敬具體體現在什麼地方?這種細枝末節的事,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想而知。

杞國雖是正宗夏人後代,算是華夏文明圈的一員,但一來因為夏禮本就和周禮不同,二來杞國所居住的地方靠近淮夷,久而久之也就沾染融合了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於是,他們無論怎麼行禮,一舉一動,在魯國人那裡都含有不恭敬的感覺。

舉個栗子,南方部分地區的人認為“窩心”是溫暖的意思,而北方則認為“窩心”是表示很噁心人,如果杞人不斷說,“魯侯真是讓人窩心啊”,魯僖公聽了會怎麼想?

禮儀的不同,風俗的差異,造成了兩國國君的話不投機。

杞國很莫名,愣是沒有反省出問題的原因,只能一次比一次乖,在強鄰環伺的環境裡,永遠跟著大哥、二哥、三哥們走。既要被霸主調度得東奔西走,參加各種聯合國活動,又得小心翼翼侍奉周邊的齊、魯、莒等國,日子過得畏畏縮縮,很是辛酸。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出土杞伯雙聯鬲

生怕一個不小心,天就塌下來,只砸杞國這一方領土。

不過,杞人有幸熬過了春秋,在戰國初年被楚國所滅。磕磕碰碰了多年的齊魯都沒吃到這塊兔子肉,反而被老遠來的狼叼走了。從此以後,杞人沒空憂天了。

杞人為什麼憂天?他們真的看過“天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