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貨幣的材質是通脹的內因

貨幣的材質是通脹的內因

劉植榮:貨幣的材質是通脹的內因

某些專家、教授以及官員在討論通貨膨脹問題時,幾乎都著眼於通脹的外部原因,即貨幣的發行量。人們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政府能夠超量發行貨幣?

人類有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就有了“你的”、“我的”、“他的”這些物主概念,物品有了自己的主人,這是商品交換的必要條件。商品交換初期是“物物交換”,農民拿著穀物找獵人交換肉食,用現在時髦的詞說就是“易貨貿易”。

實現物物交換並不容易,張三想用穀物換肉食,他必須找到一個獵人恰好需要穀物,這樣買賣才能做成。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人們約定某種物品作交換的媒介,任何物品都可以換成這種媒介,反過來,這種媒介也可以換取任何其他物品。這種媒介就成了貨幣,貨幣就是這樣產生的。貨幣形成初期,幾乎任何物品都可以充當貨幣,如貝殼、獸皮、穀物、葡萄酒、食鹽等,但在漫長的貨幣選擇過程中,人們發現黃金和白銀是最理想的貨幣,因為他們價值量大,便於分割、攜帶和保管,正如馬克思所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黃金的價值就是生產黃金所投入的勞動量,用黃金換取其他物品,體現的就是商品的等價交換原則。假如生產1克黃金需要2個工作日,生產1件傢俱需要10個工作日,那麼,就可以用5克黃金購買1件傢俱。可見,黃金作貨幣是貨幣內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統一,內在價值反映了黃金作為普通商品的屬性,而交換價值反映了黃金作為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的屬性。人們可以把黃金當作貨幣使用,也可以把它當作普通商品買賣,因為兩種屬性的價值是相等的,不管你如何使用黃金,其財富量是不變的。

由於貴金屬的稀有性,其產量相對穩定,供給量不會突然增多,這就排除了用貴金屬作貨幣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當然,如果鑄幣過程中有造假行為,那另當別論。英王亨利八世為籌集對法戰爭經費,在增稅遭到抵制的情況下,便在鑄幣上做手腳,讓便士的含銀量只有1/3,造成貨幣貶值。但這種貶值也是有限度的,因為國王從貨幣中偷白銀的醜行很快就露出馬腳。貨幣上亨利八世頭像的鼻子最易遭受磨損,當把外表的白銀磨掉後,就露出了銅的顏色,於是,人們給亨利八世起了個綽號“老銅鼻子”。

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貴金屬貨幣在使用中也有諸多不便,如購買大宗商品,就要運輸很重的貨幣。再有,貴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磨損,會造成很大的浪費,這就出現了“劣幣逐良幣”現象,人們把未磨損的足值金屬幣留下當普通商品出售,用磨損嚴重的貨幣實現支付手段。針對貴金屬貨幣的這些弊端,紙幣應運而生。

紙幣的生產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時貨幣的內在價值就蕩然無存了,它僅保留了貨幣的交換價值。政府需要多少貨幣,就可以印出多少鈔票來,紙幣的使用使通貨膨脹成為可能。

中國民國時期曾發行過法幣(政府法定貨幣)這種紙幣,從而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自1937年到1948年,物價上漲了3492萬倍,起初能買兩頭牛的錢,10年後連一粒米都買不到。1946年1月到5月,國民黨政府的稅收只有2.5億元,可政府開支是稅收的6000多倍,如此巨大的財政窟窿只有靠印鈔彌補。

為了防止紙幣氾濫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紙幣開始是與黃金掛鉤的,規定單位紙幣的含金量,發行多少紙幣,就要儲備多少黃金,沒有黃金,就印不出紙幣來。所以,“金本位”下的紙幣也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1944年建立起來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就規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也就是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其他國家貨幣則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可實現官方自由兌換,各國央行可以像儲備黃金一樣儲備美元。不幸的是,1971年8月,美國政府放棄“金本位”,不再規定美元的含金量,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由於貨幣不再與黃金直接或間接掛鉤,不管國庫裡有沒有黃金,政府需要錢就開動印鈔機,一個又一個國家陷入通貨膨脹的泥潭。

脫離“金本位”的紙幣,完全失去了貨幣作為普通商品的屬性,成了單一的價值尺度,但這種衡量價值的尺子不再是黃金,而是橡皮筋,可以隨意改變其度量商品價值的標準。現在已失去內在價值的紙幣,它體現的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守信用,紙幣就保值;政府不守信用,紙幣就貶值。

通過考察世界貨幣發展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政府之所以能夠超量發行貨幣,是因為放棄了貨幣的“金本位”,而放棄“金本位”的前提是使用紙幣,也就是說,貨幣的材質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內因。貨幣不與其含金量掛鉤,就無法避免通脹。只有嚴格實行“金本位”,確定紙幣的含金量,貨幣發行以黃金儲備量為基礎,這樣才能避免政府把印鈔機當成提款機,防止週期性通貨膨脹的發生。

劉植榮:貨幣的材質是通脹的內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