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在很久很久以前,诞生了一部相当相当伟大的电影。它有多伟大?

这么说吧,它自己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4。

而所有翻拍了它的电影,几乎就没有一部分数低于8分的!

它,就是生于1957年4月13日,已经有62岁高龄的神作,

《十二怒汉》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十二怒汉》不一定是被翻拍次数最多的电影。但它一定是一部不会让翻拍者失望的电影!

因为这么多年里,凡是翻拍过它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在豆瓣是低于8.0的。

1991年日本的翻拍,豆瓣评分8.0。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1997年美国的翻拍,豆瓣评分8.8。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2007年俄罗斯的翻拍,豆瓣评分8.5。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还有2014年中国导演徐昂的翻拍版,豆瓣评分8.2。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一个故事,一再被翻拍,却始终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只能说明原作是有多么让人百看不厌!

很多没看过《十二怒汉》的人,会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沉闷的法庭片。

确实,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向大众普及了美国陪审团制度是个啥。

但在小编看来,这部电影的本质,其实是一部高潮迭起的悬疑惊悚片!

它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最擅长在狭小的空间内营造悬念与冲突的悬疑片大师。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这部电影的所有场景始终都是在一个房间里,主要演员从始至终也没有发生变化。

但西德尼·吕美特却仅仅凭借角色之间的对话,就营造出了令人窒息紧张的悬念感,并将故事逐步推向高潮。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起凶杀案。而且是一起凶手看似已经确凿无疑的凶杀案。

一名18岁的贫民窟少年,被指控用弹簧刀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少年曾因抢劫被捕,还因持刀殴斗被抓过两次,这是有犯罪前科。

少年曾在凶案发生前被父亲打了两下,这是有犯罪动机。

住在少年楼下的一名老人证言案发前听到少年大喊“我要杀了你”。

而住在对面楼的一位女士则证言亲眼目睹了少年举刀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此外,案发现场发现的凶器——一把并不常见的折叠刀,

案发前有人看到少年也持有一把一模一样的。

证人,证物,犯罪动机,构成了一条无懈可击的犯罪链。

连少年所谓当时在看电影的不在场证明,

也因为根本不记得电影内容和主演,而变得无法成立。

他是凶手这一定论,看起来无比明显。

只要12名陪审团一致作出有罪的判决后,这名少年就会被送上电椅执行死刑。

至少12名陪审团里的11名陪审,是这么认为的。

但当所有人就等着结案时,8号陪审员却提出了异议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而他的理由也很简单。

如此不经讨论,就将一个孩子草率地送去坐电椅,他办不到。

在他的坚持下,其余人也表示,愿意按照流程重新梳理一遍这个案子。
没想到,在几番讨论之后,原本看似无懈可击的证据,竟然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破绽。

这起看似早成定论的案子,好像也慢慢迎来了反转......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影响力这么巨大的神作。

可不仅仅因为它的剧情跌宕起伏。

也不仅仅因为它向世人普及了美国司法制度。

在小编看来,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

是通过陪审团们激烈地讨论,暗地传达了另一个观点:

那就是,不要做乌合之众。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12位陪审员对于男孩的困境,

除了有罪和无罪,其实还给出了第三种反应,即与己无关或者盲从。

心地不坏却没主意的老好人2号,

一心只想尽早去看球赛的7号,

在讨论中无聊玩游戏的12号。

他们既不像8号那样一身正气,也不像4号那样客观理性,

又不像3号和10号,充满对男孩的愤恨和狭隘的阶级偏见。

他们就像是墙头草,随着风向改变立场。

而这样处于正邪之间灰色地带的人,在生活中可能才是大多数。

当面对一件与己无关又不太知晓底细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追随人数较多一方的意见。

这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社会规律——从众心理。

比如一部电影很火,我们也会买票去看,之后也连连称赞唯恐落伍;

看到某个店铺人多,我们也会往前凑,不一会儿就排起长队。

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火眼金睛的鉴赏家,而好奇心却人皆有之。

但当我们看的“热闹”是某个人的不幸呢?

如果我们的选择会事关一个人的生死呢?

即便你对多数方的意见有所怀疑,有多少人敢于去做那个唱反调的少数派呢?

影片中亨利·方达所扮演的8号陪审员与其说是正义的化身,不如说是清醒的思考者。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其实持有“合理怀疑”的并非只他一人,

但他从一开始就不肯从众,他选择做自己。

而反方阵营其实也有一位“清醒者”,就是那位戴眼镜不怕热的4号先生。

他自始至终都十分冷静,他支持男孩有罪只是出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

直到最后9号指出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后,他才被说服了,终于同意被告无罪。

十二怒汉的混战,其实真正交锋的只有8号和4号两人。

这部9.4分的悬疑片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而其余的十人,则多扮演的是偏见、冷漠、懦弱的盲从者。

尤其是一心只想看球赛的7号,

即便最后他投了无罪票,也只是一种改变立场的盲从。

到影片结束,他的自私自利也不会因为这场讨论发生任何改变。

其实在很多时候,
我们都在保持着一种看客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