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具有領導地位的國際大糧商

中糧集團:具有領導地位的國際大糧商

圖為中糧佳悅(天津)有限公司一角,該公司是中國北方大型油脂生產、加工企業。 (資料圖片)

海外資產和業務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農產品經營量超過1億噸;海外營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約佔企業整體營業收入50%;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羅馬尼亞、烏克蘭等國主要出口商之一……

這就是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目前,中糧已由中國第一大糧油食品企業、世界第5大糧商,一躍成為全球具有領導地位的國際大糧商。堪稱近年來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一大亮點。

“中糧集團堅定做強做優糧油主業,努力打造國際糧油貿易龍頭企業。”在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呂軍看來,與共和國同齡的中糧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忠於國計,良於民生”的文化傳統。作為國內唯一的農糧行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中糧的初心是為國謀糧;作為全球農糧行業領軍企業,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是中糧的責任。

聚焦糧油核心主業

據中糧集團多名老員工回憶,70年來,中糧經歷了外貿保糧、實業興糧、產業強糧、海外謀糧4個階段,始終不變的是站在國家戰略層面思考和保障糧食安全。70年來,無論中糧的業務領域如何拓展,組織架構如何變化,糧油業務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其他業務的現金流和盈利始終服務於糧油業務發展,這才使得中糧的核心主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翻開中糧集團“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投資管理的相關文件,其中明確了對糧油糖棉核心業務投資實施“三個優先”:一是優先投資於可更好地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國際化佈局項目;二是優先投資於可有效提升糧油糖棉市場份額及彌補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能力短板的項目;三是優先投資於有利於技術創新、結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項目。有關文件還提出通過資源聚焦,實現到2020年使農業及糧油業務國有資本佔中糧國有資本比重提高到80%的目標。

為什麼設立這樣的目標?

對糧油產業的掌控能力是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糧逐步從傳統外貿公司轉型為以產業鏈為基礎的農糧集團,涉及糧食、油脂、番茄、糖、肉食、乳業等品種。近年來,在兼顧規模與效益的基礎上,中糧將資源向核心主業、主要品種、關鍵環節聚焦,糧油糖棉業務保持絕對控股地位,乳業、肉食業務保持控制力。主業優先得到市場的認可,中糧持續在稻穀、小麥、油脂油料等產業鏈上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示範作用是另一方面。2018年,中糧牽頭創建了首個食品行業國家級創新基地,努力發揮標準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作用。中糧還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其為主要起草人制定的稻米、小麥規格等ISO標準,實現了我國涉農領域主導修訂國際標準零的突破,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億元開支。目前,中糧已擁有完備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網絡和近6000名專職從業人員,建立了由7個模塊17個子系統構成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確保全鏈條風險可控。

推進農業綜合服務

“今年,我早早就找到了中糧巴彥淖爾公司,簽訂了協議,決定把28畝地都用於種中糧的訂單小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新建村村民王富強對自己的決策很滿意。王富強家有28畝土地,一直種糧食。2018年,他聽說中糧在發展訂單小麥,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種了13畝小麥。中糧負責統一供種,並聘請專業農技人員給他提供播種、施肥、用藥、灌溉全程指導。小麥收割後,王富強直接將小麥從地裡拉到中糧院內賣掉,當場就拿到了賣糧款。一算賬,每畝比種玉米多賣80元。

從2016年開始,中糧集團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糧食主產區,以區域糧庫為主要抓手搭建起“糧食銀行+”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將訂單農業、農資服務、農機服務等整合起來服務農民,成為農業生態圈的有機組織者,將農業生產與物流、加工對接,連接起小農戶與大市場,直接提高農民收益,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截至2018/2019年度,中糧集團農業產業化涉農面積達到1234萬畝,簽署訂單農業340萬畝,惠及農民14.86萬戶。

中糧集團貿易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說,該平臺改變了傳統的農民儲糧、賣糧習慣,從“存糧在家”變為“存糧到庫”。在具體實施中,中糧集團旗下中糧貿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糧食種植前端切入訂單農業,中間嫁接農資等社會資源提供綜合農事服務,後端提供“糧食銀行”收儲服務,建立業務閉環與服務循環。農民可以隨時結算,既減少了擔保、黴變的風險和費用,又能分享市場價格紅利。在獲得儲糧、售糧保障後,農戶擴大種植規模的底氣更足了。

在推廣“糧食銀行+”模式過程中,中糧集團還與農業合作社和農民建立合作,因地制宜定製“糧食銀行+”組合方式。業內專家表示,中糧集團改變了過去坐在家裡收糧當“坐商”的模式,落實了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求,從傳統農貿企業轉變為新型生產服務經營主體。由此看來,拓展創新農業產業化模式,實現農業生產與現代化大市場的結合,還要依靠大型國企來引領,用新型經濟組織和業態來推動。

深耕全球農產品市場

中糧集團不僅是國內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也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參與者。“世界人口分佈並不均衡,全球耕地分佈差異較大,同時全球化帶來的飲食結構性改變加劇了農產品結構性短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貿易。”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說。

近年來,中糧集團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掌控糧源、掌控貿易、掌控糧食定價權。特別是2014年以來,中糧集團積極開展海外併購,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發展全球業務,更加合理地配置倉儲、港口等物流設施和戰略資源,成功邁入世界糧食市場中心。

事實上,全球糧油食品供給相對集中,亞洲人多地少,全球糧食大流通格局是從美洲地區流向亞洲地區。在大糧倉、大餐桌之間,糧食走廊至關重要。為此,2014年至2017年,中糧集團併購了來寶農業、尼德拉兩家國際性糧食企業的全部股權,搭建起跨越東西半球的穩定糧食走廊。

去年11月份,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糧集團與57家外商現場簽約,採購了來自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84家供應商的農產品。在此基礎上,進口酒、茶葉、水果、休閒食品的數量也明顯增加,既有來自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的酒,也有來自南非、智利的水果,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的紅茶,甚至還有專供國內高端影院的爆裂玉米。

作為我國農業“走出去”的“領頭羊”,中糧集團已建立起連接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等世界糧食核心產區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營網絡、關鍵物流節點和貿易通道,形成了覆蓋全球主要糧油產區、銷區的糧油設施佈局。通過打造國際供應鏈體系,中糧集團將世界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的餐桌與全世界農場連在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