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有哪些醫療作用?

一枚綠葉139326039


白蘞最先出自於《神農本草經》,又稱為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菟核。其來源於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

分佈於日本和中國,在我國遼寧、吉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四川均有分佈。

白蘞的外形特點

白蘞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有1突起的稜線;

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

斜片呈卵圓形。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

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

白蘞功效

白蘞為常用的中草藥,其藥性苦,微寒。歸心、胃經。

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的功效。

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燒燙傷,手足皺裂等症。一般用量為5~10克。

需要注意的是,“十八反”中,半蔞貝蘞及攻烏,因此,白蘞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白蘞臨床應用

白蘞內服、外用皆可,單用研末外敷或與地榆等分為末,外用可治水燙傷。

與白及、大黃、冰片配伍,可用於手足皸裂。將白蘞塊根去皮研末,取150克(根據炎症面積加減),以沸水攪拌成稠糊狀,外敷患處,每日一次,可治療外科炎症,對疔、癰、蜂窩織炎、淋巴結炎以及各種炎性腫塊等急性感染的初期。

白蘞的藥理研究

經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蘞主要含黏液質和澱粉,酒石酸,龍腦酸及其糖苷,脂肪酸和酚性化合物等。

白蘞中含有的大黃素、大黃酚、沒食子酸、大黃素甲醚等化學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且以炒焦作用最好。除此之外,白蘞還具有抗腫瘤作用、興奮作用、調節免疫活性作用、還可斂瘡生肌促進潰瘍面癒合。

白蘞水浸劑在試管中對奧杜昂氏小芽孢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含多種多酚化合物具有抗肝毒素作用及抗脂質過氧化活性。

更多中醫藥知識,請關注作者!


小叨健康匯


本品又名七姊妹、絲線吊葫蘆、野紅薯、九子不離娘、雞婆抱蛋、肥豬菜,系葡萄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白蘞的塊根。野生於山地,根呈塊狀卵形,數個相聚,莖多分枝。葉互生,掌狀複葉,由3~5小葉合成,小葉一部分羽狀分裂,裂片卵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夏季開淡黃色花,聚繖花序與葉對生。漿果球形,白色或紫藍色。產於我國東北至長江中、下游。生用。

白蘞其性苦、辛,微寒。入心、肺二經。

白蘞反烏頭,是中藥十八反之一,按照傳統用藥法則、不宜同用。(廣東用葫蘆科土白蘞的根作白蘞用)。

本品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及消癰腫之功,亦擁去腐生肌、收斂瘡口之能,是瘡瘍潰後之要藥。

白蘞善治癰瘡腫毒,配之赤小豆為末,雞蛋清調塗有很好療效; 發背搭手初起及燒傷,可單用研末外敷,以上亦可配連翹、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內服,對頸淋巴結核,痔瘡出血等也有較好療效。

本品擁斂瘡止痛生肌之能,用於瘡瘍潰後久不斂口者,配之白芨、烏賊魚骨研末外用有顯著療效。

用量:3 ~ 10克,外用適量。

《神農本草經》謂白蘞“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據化學、藥理研究,白蘞含粘液質、澱粉等。對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據臨床報道,用本品去皮研末,沸水調拌後加入75%~ 95%酒精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治療皮膚軟組織感染有效。


一枚綠葉139326039


答:白蘞為葡萄科攀援性草夲植物白蘞的根。呈紡錘形,兩端漸尖,長約二至三寸,粗約六至七分。外表赤褐色或暗褐色。栓皮皺縮。有深的縱紋或橫向裂紋。質輕鬆,斷面纖維性。顯汙白色或灰褐色。內部組織琉松。有多數裂隙。冬春二季採掘,數個連在一起,去苗,洗去泥土,斜切成片,曬乾。苦,微寒,入心胃經,清熱解毒,消癰腫。主要用於瘡瘍。內服,外用均有效。治發背初起單用白蘞未,水調塗。甄權用治一切癰腫,配合赤小豆,為末惇子白調塗。亦有內服者,腫毒紅腫不岀頭者,用夲品水煎內服,有膿者岀頭,無膿者消散。湯火燒傷,用夲品塗敷。反烏頭。


壺天散墨310


別名,白根,山地瓜,禮彬子等,生長在山坡,地埂,灌木叢中,藥用其根,春秋採挖。 白蘞因苦寒清洩,辛散消腫,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作用。內服也行,外用也可。

主治: 頸淋巴結結核,痔漏,白帶,膿腫,燙火傷。 白蘞散: 白蘞,炮烏頭,黃芩各等份,研為細粉,和雞蛋清塗抹患處,用於癰腫瘡毒。 治燙傷: 白蘞研細粉撒於患處。 配合白及,大黃,冰片,用麻油調敷可用於手足皸裂。 不宜與川烏,草烏,附子同用。 脾胃虛寒者忌服。


九龍康哥


白蘞 

【處方名】 白蘞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常用於: 瘡癰腫 毒及燒燙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 入湯劑5~10g。外用: 研末撒及 調敷。

【新用途】

1. 扭挫傷: 白蘞2個,食鹽適量,搗爛如泥外敷。

2. 外科炎症: 取白蘞塊根去皮研末90g,以沸水攪拌成 團後,加75~95%的酒精調成稀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 以愈為度。

【不良反應與注意事項】

本品反烏頭。


中國醫藥養生


白蘞:清熱解毒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下品。

1,別名,白根,山地瓜,五爪葉等,生長在山坡,地埂,灌木叢中,藥用其根,春秋採挖。

2,白蘞因苦寒清洩,辛散消腫,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作用。內服也行,外用也可。

3,主治:

頸淋巴結結核,痔漏,白帶,膿腫,燙火傷。

4,白蘞散:

白蘞,炮烏頭,黃芩各等份,研為細粉,和雞蛋清塗抹患處,用於癰腫瘡毒。

5,治燙傷:

白蘞研細粉撒於患處。

6,配合白及,大黃,冰片,用麻油調敷可用於手足皸裂。

7,不宜與川烏,草烏,附子同用。

8,脾胃虛寒者忌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