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家風”刻進石碑——記省級非遺“周至石刻”傳承人武元海

  

將“家風”刻進石碑——記省級非遺“周至石刻”傳承人武元海


在西安市周至縣九峰鎮餘家村有這樣一家院落,精美的石刻環繞著一面面院牆,細看那一座座石碑,字體或楷,或隸,工整細膩、筆力強勁。圖案亦靜、亦動,線條流暢、生動活潑,盡顯其製作者的嫻熟技藝。這裡就是陝西省非遺“周至石刻”傳承人武元海的家,他將自家院子打造成了“庭院碑林”,不少文化愛好者慕名前去參觀。

  周至石刻技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周至石刻藝人世代勞作在這些寺、觀之間,大量的碑石無聲地訴說著往事。在清朝咸豐年間,餘家村有一石匠叫武德功,他跟隨當地有名石刻藝人楊霧學習技藝,學成後奔波於終南山一帶。名勝區樓觀臺、仙遊寺、財神廟、三皇廟、虎頭山廟等都有他的傑作。部分作品如石碑、石獅、石臼、石錘、石槽等仍完好地保存在武家。世代傳承至武天良已有五代。武元海繼承了祖輩的技藝,數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銳意創新、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藝風格,作品散見於廟宇、風景區及民間。石刻拓片多被愛好者收藏。

  武元海家院內《弟子規》《道德經》《長恨歌》《朱子家訓》等石刻,工整細膩、筆力強勁,足見武元海書法的功力深厚;鄭板橋的四季竹及武元海創作的花鳥、福祿壽喜等石刻畫形象逼真、線條細膩、栩栩如生,既有現代石刻的風格,又具有傳統石刻的神韻。走進周至你便會發現石刻作品遍及周至的大街小巷,並輻射到周邊地區,它覆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家庭到社會公共設施,無不映出周至石刻藝術的身影。

  周至石刻技藝以線雕為主,從選材、繪畫、雕刻每一步都很有講究,光繪圖就分為5步:先用鉛筆在紙上畫出草圖,然後選取適合表現草圖畫面的石板,磨平石板表面,第三在石板上均勻塗刷黑色油漆;第四用鉛筆和複寫紙把草圖謄寫到石板表面,最後按謄寫好的線條雕刻。

  據武元海介紹,雕刻時要刨光料面,將字或畫拓於坯上或直接畫於坯上,順線條仔細雕鑿,要胸有成竹、膽大心細,刻後刨光打蠟。周至石刻技藝除了線雕,還有浮雕和圓雕。石刻的技法分平面刻和主體刻兩種。平面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之分,大都為剔地淺浮雕;平面表現手法可分為陽刻和陰刻。在周至石刻中幾乎可以看到我國石刻藝術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

  武元海說他從很小就喜歡寫寫畫畫,捏泥人。慢慢長大漸漸受到父輩的影響,喜愛書法繪畫詩歌。參加工作的他,雖然先後在林業和衛生防疫站工作,但是工作之餘他對書法、石刻的熱愛從未間斷。生活中的武元海每逢春節、婚喪嫁娶、活動慶典等一直在堅持給鄉親們書寫楹聯。1997年退休後的武元海在家辦起了石雕工藝社,全身心投入到熱愛的石刻藝術上,傳承、挖掘石刻技藝,先後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戶縣(今鄠邑區)重陽宮、周至樓觀臺對名碑考察,研究其書法、刀法、章法,仔細觀察、反覆揣摩。除了刻苦鑽研雕刻技藝,他更是一個“閱讀達人”,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古典圖書,中西繪畫、報刊都常置案頭,才使得他如今提筆落墨便成詩。石碑自古意在垂之久遠,如今武元海的兒子、兒媳們也都傳承了他的石刻藝術,並從事著這一行當,使他的石刻技藝得以傳承。他們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更是那與人為善、執著進取、潛心從藝的優良家風。

   文化藝術報記者 齊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