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近日,又一檔表演類綜藝——優酷推出的《演技派》將上線。

至此,今年的表演類綜藝形成了扎堆的態勢——央視一套的《故事裡的中國》、浙江衛視的《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騰訊視頻的《演員請就位》,加之《演技派》,四檔同品類節目廝殺之氣撲面而來。

歸根到底,這與自去年開始的影視行業寒潮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網友的話說,演員們都有空了——但另一方面,表演類綜藝易引關注的體質,也是如此龐大體量的演員參與的重要原因。

一個行業,經歷過高潮再到潮水退去露出真容,能讓眾人看清很多東西。

比如既得流量的演員,迫不及待想轉型獲得實力方面的認可,而難得關注的演員,也希望憑藉自己最大的武器——表演能力,獲得流量方面的認可,進而獲得選擇權。

但其實,且不談很多實力演員內心對流量既渴望又不願表達的複雜心理,就單純獲得流量這件事,也並不是看起來那麼順理成章。

梳理完近三年出產高流量藝人的爆款影視劇綜,就會發現,這是一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事。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統計了近三年來或階段性或持續性關注度、流量暴漲的43位藝人,從中能明顯看出爆款影視劇綜的造星法則。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諸如趙麗穎(《楚喬傳》《你和我的傾城時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楊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易烊千璽(《長安十二時辰》《少年的你》)、王凱(《大江大河》)等,雖然近三年來也因爆款劇綜影收穫高流量和關注度,但因為其首次爆火的時間點並不在此三年,此文不作討論。

電影為票房而來

劇綜為熱度搏命

2017年至今,於整個影視行業而言,有一個鮮明的創作趨勢,即從之前幾年對大IP+小鮮肉/小鮮花的瘋狂追求,到慢慢注重內容品質,直到今年幾乎全行業都在探討現實主義創作。

此種創作趨勢的轉變,直接決定近三年造星能力Max的爆款影視作品,在內容方面都各自有其優勢。

不過,對品質的大面追求之下,還有不少不同點。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

相對劇集和綜藝,電影的造星能力相對弱一些。

在43位藝人中,有吳京、屈楚蕭等兩位演員是因為電影在短期內獲得巨大流量和關注度的,而黃景瑜、黃軒、彭昱暢則是在電影和劇集,或者電影和綜藝兩個品類的加持下迅速被觀眾認識的。

究其原因,電影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藝術形式,有太多比明星、演員更加重要的東西,比如故事、導演、攝影、製作等等。

票房是由觀眾手裡的一張張票堆起來的,能否在2個小時內讓他們感覺實惠和高性價比,是一部電影能否取得高票房的關鍵因素。

在這樣一個市場中,能消解觀眾對演員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因為這是一個比劇集、綜藝更加開放、並且沒有形成關注閉環的環境。

但是,即使數量相對比較少,但同樣能說明電影的造星法則。

首先,故事能否讓大眾有共鳴,是最重要的因素。

無論是何種作品形式,要造星勢必要先有影響力。在電影市場,大IP、流量明星、大導、鉅額投資都不是爆款電影形成的必要條件,故事能否觸及觀眾的痛點、引起大範圍的共鳴,或者能否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才是能否成為爆款電影的關鍵。

《戰狼2》觸及的中國崛起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我不是藥神》觸及的是大眾共同的看病難痛點;《流浪地球》演繹的是獨屬於中國的科幻風格;近段時間,口碑與票房齊收的電影《少年的你》,觸及的是越來越被大眾關注的校園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其次,劇本類型化特徵、文本完整度都必須得到保證。

《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戰狼2》都是很標準的類型化電影,《少年的你》在原著版權問題、故事表達方面雖然有一些爭議,但是整部電影從開場、故事發展、高潮和結尾都非常完整,而且有不少地方都相互呼應,給人的觀感是比較舒適的。

最後,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一定要出挑。

《我不是藥神》中的“黃毛”、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無名之輩》中的“馬嘉旗”,《紅海行動》中的女機槍手“佟莉”……這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都離不開扮演者背後的努力。

王傳君為演出“呂受益”的病態,先暴食嘔吐再瘋狂減肥,連續兩天不睡覺,整個人脫相後,更像一個真正的病人。也是因為如此,這個角色才讓人感覺如此真實,能讓人記住。


言至此處,我們能明顯看出,電影作為C端市場的產物,想要獲得觀眾的認可,文本、故事、演員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劇集、綜藝的小屏屬性,則讓其更注重閉環內的熱度。

劇集造星:概率大但選擇難

在統計43位藝人中,純因劇集受到關注的有24個,加上分別因劇集和綜藝、劇集和電影受到關注的迪麗熱巴、李蘭迪、黃景瑜,總計27人(黃軒因主要關注度集中在電影方面,未計入統計),佔總數的近63%。

從中可見,劇集的造星能力是三個類別中最強的。

那麼,從這些因劇集受到極大關注的藝人中,我們能得出什麼樣的規律呢?

第一,爆款現實題材劇數量比之前幾年有大幅增長。

自互聯網時代來臨,玄幻仙俠、古裝宮斗大受歡迎,2017之前的幾年,年度劇王基本上都是此類劇,但近三年的爆款劇集中,現實題材和古裝劇數量已相差不大。

如果將現實主義作品《白鹿原》和《大江大河》也算上,注重現實創作的作品數量與古裝題材平分秋色。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這充分說明,主管部門和創作者對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創作的大力提倡,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

接下來的幾年,現實主義創作勢必還會是創作主流。那麼,於藝人而言,如何選擇比較重要呢?

恐怕題材安全是一個不得不優先考慮的因素。近三年以來,影視環境趨於冷靜,自去年開始更是進入深度調整期,為數眾多的作品面臨積壓的狀態,除了製片方業績和資金流大受影響以外,對於演員來說,也是莫大的損失和打擊。

因此,在如今的審查現狀下,演員在選擇影視作品時也需要考慮播出風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控制影響:第一,要密切關注主管部門的動態,比如宮鬥、老劇翻拍,這兩個都是總局明令嚴管的題材;第二,總局多次強調三個重大題材,即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重大現實,未來這類題材可能會成為製片方的重點關注對象,演員可以儘可能在此類題材中尋找空間展示自己的優勢。

當然,選擇有特色的作品,則是在如今競爭愈發激烈的影視市場中突出重圍的基礎。

第二,IP小說依然是影視劇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雖然近幾年來,IP的“風評”一直不好,更甚者承擔了前幾年市場泡沫留下的很多“惡”名,但是,實際上,在如今以IP立身的視頻網站主導的影視市場上,IP一直沒有離開劇本創作的核心。

不過,近幾年的IP改編還是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比如對創新性的追求,《陳情令》《鎮魂》都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包括人物關係、故事發展、配樂等方面。

比如對原著的精心還原,《香蜜沉沉燼如霜》是很好的例子,原著中的天界、魔界、人界、花界還原度都非常高,選角也較為貼合角色形象,小魚仙倌潤玉圈粉無數。

比如對製作的精益求精,《延禧攻略》《如懿傳》都是此中高手。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比如與社會現實的相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將北宋大家族的家庭制度和社會習俗,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很有代入感。

在如今行業環境下,古裝劇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於演員而言,選擇古裝劇拍攝,還需慎之又慎。不過,在總局劃完重點——重點治理“老劇翻拍”和“宮鬥劇”後,其實有關古裝劇的拍攝,也明朗了很多。作為觀眾最為喜愛的國產劇題材之一,古裝劇的市場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推出的爆火藝人也是有目共睹的。演員謹慎選擇合適的題材和內容,還是很有可能一鳴驚人的。

第三,主旋律劇開始探索觀眾更為接受的表達方式。

《大江大河》是去年年底劇集市場的一個驚喜,誰也沒想到,一部題材看起來有些沉重的主旋律劇,竟然如此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這固然與正午陽光積累的好觀眾緣息息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它找對了和年輕觀眾對接的方式。今年的劇集如《破冰行動》,電影如《我和我的祖國》等都是很成功的主旋律作品。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此外,如今的主旋律已不單是厚重、嚴肅的風格,也有輕靈的一面,比如《你和我的傾城時光》《親愛的,熱愛的》,實際上都可以算上體量比較輕的主旋律作品,都在大眾範圍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這就很明顯地說明,演員根據自身的整體條件和表演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不論是厚重還是輕靈的主旋律,都可能會做出一番成績。即使是年輕演員,也沒必要對主旋律敬而遠之,要知道,主旋律商業化在電影方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在劇集方面還是缺乏真正的好作品。

綜藝造星,時運為重

如今正在播出的四檔表演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火的是導演——趙薇、郭敬明、陳凱歌挨個圈粉,《故事裡的中國》引起熱議的是胡歌和劉濤,《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則熱度寥寥。

《演技派》相對更有新意一些,通過演員在一部戲真正製作過程中的參與,來給觀眾科普演員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試戲、即興表演等等,第一期中的正小生朱致靈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這檔節目剛播出一期,熱度、口碑還需持續出圈。


總的來說,正在播出的這四檔表演類節目中,新演員或者亟需熱度的實力派演員,露頭的還是比較少的。

這與《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當年的火熱是冰火兩重天。

《演員的誕生》播出時,雖爭議不斷,但平心而論,確實推出了不少實力派演員,比如翟天臨、週一圍、李蘭迪、彭昱暢等;《聲臨其境》也有趙立新、韓雪等等。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統計的43位藝人中,12位通過綜藝爆火的藝人,都產生於前兩年的節目,今年則很少。

這是因為首先,節目同質化較為嚴重,重合程度高到讓人有串臺的錯覺。

《演員請就位》播出兩週後,《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上線,重合的臺詞——“演員就位”等,重合的嘉賓——導演李少紅、演員楊迪等,重合的劇目——《無名之輩》片段等,都讓人有種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其次,行業整體環境不好,綜藝熱度自然也收到了限制。

最後,其實還是創新度的問題。

綜合近三年因綜藝爆火的12位藝人,我們可以知道,綜藝的流行,是階段性的,且更加向圈層化靠近。

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啟了綜藝節目的小眾切口先河,之後街舞、籃球、機甲、國風等小切口領域紛紛成為國內綜藝市場的香餑餑。

不過,卻再難有《中國有嘻哈》這樣捧出數個知名選手的盛況,更勿論振興一個行業。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同時,《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也刷新了大眾對國內音樂選秀節目的認知,誕生了一些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歌手,比如毛不易、周震南等。

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中國綜藝市場迎來選秀類節目的爆發,《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推出了成團的偶像,且幾乎都擁有極高的人氣,典型的比如蔡徐坤、楊超越等。

43位爆火藝人“現身說法”影劇綜造星法則

選秀類綜藝告一段落後,又進入了觀察類綜藝的密集期。

《我家》系列、《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最美的時光》《女兒們的戀愛》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有十幾檔觀察類綜藝在密集期內扎堆上線。

雖然,這類節目或多或少都為嘉賓贏得了不少關注,比如郭碧婷和向佐、張嘉倪和買超、大S和汪小菲等,但是並沒有推出大爆的藝人。

那麼,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呢?

首先,選擇與自身專業能力相匹配的節目,比如有表演實力的藝人會選擇《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等,而有才藝、長相姣好、的年輕藝人比較適合《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而像大S這樣在婚姻生活中有一定經驗的藝人則適合婚戀情感類觀察節目,等等。

其次,匹配好節目類型後,在其中有優異的表現或展示出自己獨特的人格,是個人圈粉的利器。其實,這一點與第一點相輔相成,只有在自身條件足夠的情況下,才可能會有優秀的表現,專業方能帶來關注,關注方能成就熱度。

最後,其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最好不要選擇兩個同類型的節目一起上。無論是如今正在熱播的幾檔表演類綜藝,還是之前紅紅火火的戶外真人秀等節目,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時上好幾檔節目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影響自身熱度和口碑。

從對以上43位藝人爆火信息的統計來看,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露出方式,做出合適的表現,才可能迎來高光時刻。但更進一步講,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是那麼容易有,還是需要藝人和團隊本身有明確的規劃,並有與之匹配的專業能力,這樣才能成為機會來臨時有準備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