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岫巖老宅院,隱藏在群山環繞之中的宋家大院

離岫巖縣城40餘公里,龍潭鎮鹿圈村宋家大院隱藏在群山環繞之中。宋家大院東南方所對的一座高山,正是大連、營口、鞍山三市的分界山。

宋家大院有150餘年的歷史,至今保存著四面圍牆和前院門樓,極富特色。正門外還保留著上馬石,外牆鐵質的拴馬樁至今仍在,似乎是在訴說著老宅的歷史。在大院內三座新建的房屋所用的一些灰色老石條上,還保存著鯉魚、菊花瓶、梅花瓶等紋飾。

鞍山岫巖老宅院,隱藏在群山環繞之中的宋家大院

據宋家人介紹,當年堂號為“德勝堂”的宋家人從山東闖關東到岫巖,以種地、放蠶和繅絲為主,逐漸富足起來,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富裕之家……

宋家到岫巖的歷史,或許不易考究,但宋家大院前的一株有著300多年樹齡的水曲柳或者可以提供一些參考。“祖輩門說,從定居在這裡,就栽了這棵樹了……”宋家大院的建造者為宋茂亭,當年建設大院時的場景也是口口相傳:“建大院的青石條都是從大石橋拉過來的,你算算當時花費有多大?”

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宋家早已經開枝散葉,後輩人分佈於岫巖、鞍山、大連、黑龍江等地,老宅對於宋家人來說,是一段歷史的記錄,也是另一段歷史的開始。

鞍山岫巖老宅院,隱藏在群山環繞之中的宋家大院

漢軍八旗的大院群落

北出岫巖城,過曲折的喜鵲嶺和蜿蜒的哨子河,黃花甸鎮關門山村多處大院,均為李氏族人所建。據李氏後人介紹,其家族舊稱關門山李氏,在關門山一帶建有多個大院,均有堂號,現存的基礎大院均為無臺階,平地起造房屋,建築形制樸實無華,距今多在百年以上。

當年開雜貨鋪的“春發恆”大院,為硬山式銀錠紋花脊建築,山牆皆為天然雜石塊到頂;“仁義堂”大院有正房五間,尚存方勝紋、盤長紋老式花窗數扇;“仁厚堂”大院還存有腰廳房五間……

能建得起大院,在當時已非易事,像關門山李氏這樣一個家族能建起多個大院,足以證明這個家族在當時的富裕程度。李家後人說,李氏家族為鑲紅旗漢軍,其祖上李天思曾是奉天提督。據瞭解,漢軍八旗世家的待遇比較高,世家子弟在某些情況下可因功勳家族出身而享受破格補滿缺入仕的優待。由此看來,李氏家族能有此實力,建如此多的大院就不足為奇了。

鞍山岫巖老宅院,隱藏在群山環繞之中的宋家大院

一門出三傑

沿石灰窯鎮主幹道一路向西十餘公里,李家堡子村的李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原來是三出三進的四合院,有大圍牆,且四角帶炮樓的莊園式建築。

現存的西北角和東南兩座炮樓,其牆體為磚石結構,樓頂為四角亭形蓋有青瓦,並有四條垂脊。炮樓內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朝向院內兩側,分設一窗一門,樓內有木梯可供上下,朝向院外的兩側,都建有磚砌的瞭望孔和大石板上鑿出的射擊孔。現存的四間正房,房脊上遺存著一塊磚雕,前面刻有“恆”字,背面刻有“豫”字,其他磚雕還有牡丹瓶、戟、磬、如意祥紋……由此可見當年建築風采之一斑。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得益於詩書傳家的祖訓,這個老宅內走出了三名畫家,李寶瑞、李卉芹、李寶深。其中,李寶瑞師承吳冠中、黃永玉等大師,是當今國內著名的繪畫大師,而李寶瑞、李卉芹的畫作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國內外名家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