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半導體行業是否正在滑坡?

在當前的衰退週期之後,新加坡的主要電子產業集群能否繼續保持競爭力?


本文作者:Lynette [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的半導體行業是否正在滑坡?

在20世紀的後半段,新加坡的關鍵半導體產業起伏不定。在消費需求緩慢的情況下,目前半導體產業也正處於一個下降週期中,再加上中美之間持續的緊張局勢使情況更加惡化。
媒體在七月份表示,新加坡的芯片製造商,例如UTAC和AMS,已經開始裁員並宣佈減產,此外的一些公司還受到中美互相加關稅的直接影響。
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的電子產品整體和關鍵半導體領域的工廠產量均再次同比增長,但是9月份數據則表示,電子產業集群同比下降了9.6%,半導體產值則比去年下降了13%。
除了蕭條,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是否正在失去競爭優勢?一些行業觀察家似乎是這樣認為的。

技術創新投資控股公司Innovative Global Solutions and Services(IGSS)Ventures的創始人兼集團首席執行官Raj Kumar表示,如今,新加坡半導體的地位正處於“危險”之中,該公司主要致力於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開發和商業化。
真的衰退了?
Kumar在五月份為《商業時報》發表的觀點文章中寫道:“新加坡仍然是一個地區性的半導體產業中心,但落後於美國,臺灣地區,韓國,德國和中國等世界領先者。”


同樣,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Irvin Seah認為,新加坡本地半導體行業正面臨著巨大挑戰。他說,這不僅是因為全球工業持續低迷,而且是“來自一些主要區域參與者的競爭”。
過去,全球半導體公司在新加坡投資,以利用新加坡的樞紐地位向亞洲其他國家交付產品。
Gartner半導體與電子事業部副總裁兼分析師Roger Sheng解釋說,但是現在,隨著中國進入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國政府的補貼或支持,使得這些公司正在轉移投資。
業內觀察家認為,與臺灣地區,韓國和中國不同,新加坡似乎是全球最昂貴的高科技製造業基地之一。
Kumar先生說:“與全球競爭相比,電費、人工費、租金是新加坡半導體企業面臨嚴峻挑戰的例子。” Kumar先生曾任新加坡GlobalFoundries總經理兼公司高級運營副總裁。
Roger則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現在也離富士康、三星或華為等主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相距更遠。
大多數產品開發和業務分配決策也是由遠離新加坡的美國或歐洲公司做出的,Roger說:“新加坡信息或決策鏈相比東亞本地公司的信息或決策鏈長得多,這將導致對新興市場趨勢判斷相對遲緩。”

反對的聲音

“根據與潛在客戶和現有客戶的互動,我不認為新加坡的競爭力正在消失。” JTC Corporation生物醫學和電子產品主管Cheong Wee Lee說道。
“美光公司以及意法半導體等公司最近都在新加坡增加了投資,我認為這些證明了我們的競爭力。”他在JTC舉辦的首屆電子工業日時表示,“瑞聲科技的新加坡工廠也已開始建立。”
當被問及如何勸說並留住全球大型半導體制造商在新加坡投資時,Cheong說:“我認為,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競爭,這項任務一直是艱鉅的。”
他說,但新加坡的利基市場仍然存在,它提供了非常專業的空間來滿足行業的需求,隨著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對操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例如,在JTC在2017年開放JTC nanoSpace之前,他們進行了“全球搜索”,沒有發現任何提供對振動敏感技術的開發商,無論是私人的還是政府的。現在,他們正在淡濱尼建立一個全新半導體工廠,該工廠將具有更高的振動控制標準。
像Cheong一樣,其他行業利益相關者也認為,得益於對提高製造能力和研發的投資,新加坡在各個方面仍具有優勢。
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SSIA)執行董事Ang Wee Seng承認,成本可能不是新加坡的競爭力之一,但強調了政府對工業4.0的推動。

“許多公司都明白,如果不是生產線自動化的話,那麼將很難同中國競爭,所以新加坡很早以前就引入了自動化流程管理。”Ang說。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對200家經過智能工業就緒指數(Smart Industry Readiness Index SIRI)的評估,半導體行業已躋身採用工業4.0技術的領先者之列。
Ang說,新加坡的半導體業一直在發展更先進的技術和專有技術,這與半導體本身的複雜性發展相吻合。
保持現狀
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一些全球性半導體公司在新加坡繼續開展業務。
美國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Jabil的總經理Alvin Ng表示:“從來沒有想過搬出新加坡,該公司於2002年在新加坡開設了工廠,該公司在當地擁有700多名員工。”
Alvin表示,新加坡(Jabil在淡濱尼(Tampines)和樟宜北(Changi North)佔據約35萬平方英尺的面積)仍然是“非常戰略性的地理位置”,當然僅就員工人數和麵積而言,新加坡並不是該公司最大的基地之一。
政府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使其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開展業務,來到這裡還使Jabil能夠利用已建立的區域供應鏈生態系統來優化其供應鏈。
Ng先生說,歸根結底,“這並不意味著要以最低的價格擊敗其他人,而是為他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比什麼都重要。”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在新加坡進行適當的投資”,該公司8月份在這裡啟動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擴建計劃。
他肯定說:“新加坡是我們在NAND技術和生產方面的卓越中心,我們不會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NAND晶圓,NAND產品約佔美光總銷售額的30%。”
儘管經濟低迷可能導致這裡的產能不足,但業內人士指出,該行業並未發生大規模裁員。
向前走
同時,新加坡將繼續大力投資以促進本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加坡半導體執行董事Pee Beng Kong表示,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製造等領域中新技術應用的出現和日益普及是長期增長動力,將推動對半導體解決方案的強勁且多樣化的需求。
到2030年,這些新技術市場預計將佔新加坡半導體行業的50%以上。
2018年是新加坡半導體業標誌性的一年,當年該行業創造了352億新元的增加值,比一年前增長近90%。
Pee先生說:“新加坡正在利用自身在製造和研發方面的現有能力,來把握這些趨勢帶來的增長機會。我們還大力投資公共研究,以使我們的研究機構和高等學府能夠參與這些增長領域。”


A * STAR微電子研究所執行董事Dim-Lee Kwong教授說,新加坡在提高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力方面採取了“整體觀點”。
他說:“包括A * STAR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的本地研發生態系統在支持該行業提升價值鏈和應對技術發展的迅速變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10月,GlobalFoundries,南洋理工大學(NTU)和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共同認捐了1.2億新元的現金和實物,以研究可以長時間存儲而無需電源的存儲解決方案。
三方未透露四年項目的投資細目,但其中部分資金來自國家190億新元的研究,創新和企業2020總體計劃的先進製造和工程部門。
NRF首席教授Low Teck Seng教授在10月的一次行業盛會上表示,展望未來,半導體行業還將繼續“推動其他許多正在增長和受到外界影響的行業”。
因此,他說,投入該領域的資金“非常非常大,而且有充分的理由”。
儘管如此,星展銀行的Seah先生還是敦促採取務實的態度,以應對他認為新加坡半導體和整個製造業不斷髮展的問題。
“我們不能只是說我們要保留半導體產業,我們要創造更大的前景,要發展擁有活力的製造業,為新加坡人創造有意義的就業機會。”他說。
如果該國在半導體行業或其他方面正在失去其比較優勢,“花納稅人的錢試圖挽救局面並挽救瀕臨破產的貿易是否有意義?”他的回答是不。

幾十年的起起伏伏
據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稱,在1965年獨立後不久,半導體就被確定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關鍵部分。
1968年,美國微電子公司國家半導體在新加坡開設了新加坡第一家半導體工廠,隨後又出現了另外兩個大公司,仙童半導體和德州儀器,這三家半導體公司在短短三年內創造了7,000多個工作崗位。
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繁榮與蕭條的局面。
1970年,美國遭受了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市場半導體供應過剩,隨後是1974年的全球衰退。
雙重打擊給新加坡的新興行業帶來了沉重打擊,因為諸如Teledyne和TI之類的許多公司削減了班次並裁員了新加坡數百名工人。
在亞洲金融危機,網絡泡沫破滅和區域性SARS爆發期間,隨著公司削減產量,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需求也有所萎縮。新加坡半導體行業的增加值在2000年為78億新元,但在2001年降至43億新元,並在隨後的幾年中保持在該水平。
如今,在低迷時期之後為提升價值鏈而做出的努力顯然已經獲得了回報。半導體行業是新加坡製造業中最大的行業之一,擁有約35,000名員工。2018年,該行業創造了352億新元的增加值,高於前一年的188億新元,新加坡目前仍佔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的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