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壁殘垣,依稀可見,作用亙古,歷史悠悠,河北元氏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於河北省元氏縣殷村鎮。戰國時即築有城垣,西漢初在此設郡,現存遺址城垣不知是戰國所築還是秦漢所建。歷史上,這裡曾是轄今大約元氏、欒城、高邑、趙縣、正定等二十多個縣域的城池首府。可謂作用亙古,歷史悠悠。2006年,國務院正式公佈常山郡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斷壁殘垣,依稀可見,作用亙古,歷史悠悠,河北元氏常山郡故城

元氏縣城,早在商代,就有先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它南臨泜水,北靠封龍,創造著人類的文明歷史。在周初,奴隸主大封諸侯時,就在今天的槐水流域西張村附近,建有泜國(一說軧國)及城堡,還在封龍山南麓,現在的南佐,封照一帶建有飛龍邑。戰國趙孝成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55年,有趙國公子"元"被封於此地。孝公子元是趙惠文王之長子,趙孝成王之長兄,因名"元",故名"元氏",並在封龍山下修築城廓,因名"元邑",即今天元氏西北的故城遺址處。元氏縣的"元氏"之名即由此而來。

斷壁殘垣,依稀可見,作用亙古,歷史悠悠,河北元氏常山郡故城

西漢高祖劉邦三年,即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在此設置恆山郡,先後轄元氏、欒城等18縣域,郡治即在元氏故城。漢文帝劉恆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為避漢文帝劉恆名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簡稱"常山"。公元前145年,立漢景帝劉啟之子劉舜為常山王,常山郡升格為常山國。治所仍在故城,但轄區擴大到22個縣域。

斷壁殘垣,依稀可見,作用亙古,歷史悠悠,河北元氏常山郡故城

公元前114年,常山王劉舜死,舜子劉勃嗣位。劉勃不久獲罪漢武帝,漢武帝派大行張騫處理其案。劉勃以罪削國,遠遷湖北房縣,常山國復改為郡。翌年,即公元前113年,封常山王劉舜另一子劉平為真定王,常山郡又改真定國,不久又改常山國。公元4年,王莽篡漢,又改常山國為井關亭,治所雖仍在故城,但已是亭治。公元41年,中山王太后之子劉輔封中山王,食常山郡,常山郡遂併入中山國。是年漢鴻儒李躬在封龍山南麓結廬收徒講學。並上書朝廷言光武帝劉秀之貴妃陰麗花(即光烈皇后)於萬年村生皇子劉莊(即漢明帝),應予優撫,朝廷降詔,免去元氏田租更賦六年,並封劉莊子劉眙為常山王,仍改常山國,劉莊出生地改稱萬年村,沿用至今。公元111年,朝廷又詔令修繕常山國多處。公元117年,又刻石《祀三公山碑》立於故城西邊"八都神廟"處。一直到公元265年晉朝的初年,常山郡的治所才由元氏故城北遷真定。

斷壁殘垣,依稀可見,作用亙古,歷史悠悠,河北元氏常山郡故城

故城改為元氏縣治。公元約586--618年的隋唐初期,元氏治所也由故城南遷至今天的臥牛城。在縣治遷移期間,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如金牛獻圖等)。漢朝期間,故城時為郡治,時為國治,治所均在今之故城,先後歷時500年之久。城垣歷經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了。三國大將趙雲趙子龍在長坂坡自稱"常山趙子龍也"。概指常山郡轄地的人。近幾年,由於正定重視旅遊資源的文化宣傳,為提高名人效應,說趙子龍是正定人,並建趙雲廟,還將收集到的子龍飲馬槽和子龍練功大石鎖展於趙雲廟中。而元氏的舊常山郡卻被人們淡化而忽略了。這是不確切的。須知,常山郡在三國時代郡治仍在元氏故城。史書記載,曹操曾派大將張遼率兵攻打袁紹舊部,奪取常山郡,並招降農民起義軍於義軍寨(元氏)。而常山郡是在魏文帝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曹操孫輩)景初二年三國歸晉後才遷移到正定。雖然仍叫常山郡,但距曹魏時期的常山郡已經遠矣!若說趙子龍是晉朝初期的趙子龍,而不是魏、蜀、吳三國時期的趙子龍,顯然是講不通的。若說趙子龍是故城常山郡人(是時,正定屬故城常山郡管),或說故城常山郡時的正定人,倒還說得通。元氏故城一直到唐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才被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攻破。而是時元氏治所已遷至今之臥牛城內了。

21世紀的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中正好途經該遺址,恰巧在前期勘測中,國家文物局到故城村調研視察,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刻上報國務院,幾經努力,南水北調工程得以改線,在幾百米外繞城一週,2000多年的文化遺址完整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