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成本與效益”思考“職業學校有競賽”

1

“職業學校有競賽”的歷史背景

技能競賽本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常規教育的一個因子,類似於測驗、考試、考查等,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益的一種鼓勵競爭的評價方式,就像體育競賽,初衷是為了身體健康、增強體質而發明的一種激勵方法。

事實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中教育分流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職業高中並沒有老師、學校把“技能大賽”得獎當成是一張“靚麗的名片”(技能競賽只是作為專業常規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當然,學校、政府也沒有對競賽得獎的老師、學生重獎。

奇怪的是,當年師生、學校以平常心對待技能大賽,反而沒有家長、學生認為讀“職高”是一種“不足與外人道也”的選擇,而是認為自己的子女不太合適讀大學,將來也未必能找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自我診斷更適合學一門“手藝”或“技能”,選擇中職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將來出了校門,容易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但自從當時提出“普通中學有高考,職業學校有競賽”後,中職技能競賽立刻從“普通小丫”變成了“白天鵝” ,得獎的學校、老師、學生也因此“身價倍增”,當然,競賽成本也隨之看長。

以此為節點,從此中職部分學校、教師把“技能大賽”拿獎當成了職業教育、教學追求的目標,技能大賽得獎的級別、層次成了評價學生、教師、校長、學校的“權威”標準。

2

“普通中學有高考,職業學校有競賽”之間的辨證關係

我們知道普通高中有高考,是名符其實,因為每位選擇讀普通高中的學生,終結目標就是高考,儘管學生高考成績有高低之分,但原因並不是學校把最多的資源投放在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或向某位教師身上傾斜產生的結果,更多的是由學生個人的努力、稟賦、家庭的投入、學習方法,教師科學的教學設計,學校提供的優良學習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

學生選擇就讀普通高中,目的是讀大學,由於進什麼樣的大學主要是由高考的分數決定,因此高考分數成了學生、家長、教師、學校追求的終結目標(至於學生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才,高分是否就代表了高能,則鮮有人關心,這也是高考為人詬病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職業學校有競賽或有大賽,準確地說是中職學校某部分教師和某部分學生有競賽。因為不菲的成本和操作的難度、以及背後商家的經濟效益決定了中職技能競賽不大可能面向所有學生。

因此,所謂的“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只適用於某部分老師和某部分學生,且賽是否促進了“教”、促進了“改”,效益如何,則鮮有人研究和思考。

當年提出“中職學校有競賽”的初衷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檢驗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有效學習,就像學校每年舉行的校運會,目的是為了促進全校學生的身體健康一樣。當然,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職業學校有競賽” 同時也是為了把職業學校培養學生技能提升提高到普通高考的高度。

“職業學校有競賽”理應是為提升職業學校技能教學質量的手段或方法,但由於功利思想的驅使,技能競賽逐漸演變為把追求大獎當成了職業學校的辦學目標。這樣一來,普通高中高考的“劇場效應”亦出現在了中職學校技能大賽的舞臺。可惜,兩者終究差別不小:普通高中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全員參與”,為了提高1分(所謂1分壓倒一萬人),學生拚時間、拚精力,拚做題,家長拚時間、拚金錢,學校、教師拚提高分數的方法和技巧、拚猜題,最大的得益者是後面的培訓機構。

而職業學校的的技能競賽,只是少部分學生、教師、學校參與,大多數學生、學生家長、還有大多數老師、實力不強的職校並不熱情,他們差不多就是旁觀者或“觀光者”,最多是啦啦隊,自己學校得獎後點個贊。

而且為了拿大獎,部分職業學校的技能大賽則主要是拚教師、拚設備、拚投入、拚激勵,最大的受益者則是部分得獎的學校、老師和個別學生,當然,還有背後提供競賽設備的廠商。

儘管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是不同類型的教育,但“劇場效應”方面則驚人相似:顯然都是“不知為何出發”並“忘記了回家的路”。尤其是從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某些職業教育人,忘記了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目的是“培養數以億記的初級技術、技能人才”。

3

“職業學校有競賽”與專業建設之間的位置關係

隨著參加技能大賽的成本越來越高,有些薄弱的職業技術學校感覺到如果投入不足,參加技能大賽只有做“炮灰”的份,於是選擇退出。

比如某一線城市,近50間中職學校,某一項市技能大賽只有兩間職校三個隊參加,與普通高中的劇場熱鬧程度相比,顯得異常冷清。

儘管參與競賽的職校少,但並不影響競賽的級別和層次,也不影響參賽學校的熱情和投入,而且有些技能競賽的項目與專業關聯度並不高,更有甚者,有部分技能競賽項目與專業無關(學校並無開設相關專業),亦即為競賽而競賽。

我們知道,雖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驚人,但由於底子薄、人口多,人均GDP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水平,但在技能競賽投入上,比起發達國家,應該毫不遜色。

這就需要我們職教人思考中職學校職業技能競賽的成本與效益,釐清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定位。

2019年,國家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肯定職業教育是不同類型的教育,中職學校儘管並不完全以就業為導向,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選擇升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基礎職業教育的地位,並沒有人懷疑,也不可能動搖。而夯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基礎職業教育的地位,要靠專業建設。

毋庸置疑,專業建設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所有建設的核心,專業強則學校強,專業特則學校特。而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所以,為什麼中職教育的主管部門把“精品課程”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一是意識到課程建設在專業建設中的首要位置,二是希望以精品課程建設提高中職教育的教學質量。

然而,由於中職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深受社會經濟和產業影響,而“精品課程”建設投入大,週期長(至少2年)又受各種因素影響,尤其是時效性較高,把“精品課程”建設作為提高中職教育教學質量“抓手”,顯然是力不從心,課程建設也難以成為學校一張“靚麗的名片”,儘管課程建設才是中職學校的基石。

於是,投資未必少,但見效肯定快的“技能競賽”借“普通高中有高考,職業學校有競賽”的東風取代了課程建設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抓手,且有越演越烈之勢。

問題是對於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其資源極為有限(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成本要高很多),況且,資源在某一方面投入過大,另一方面則必須“節衣縮食”,亦即“理性人”面臨“權衡取捨”。

本應該大力抓常規教學,抓“做中學”環境設計,抓校企深度融合、深度對接,抓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抓“雙師型”師資培訓、抓專業帶頭人培養等,讓學生、學生家長真正感受到中等職業教育是“不同類型的教育”,儘管以上列舉的都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做強、做大的核心因素,但由於缺少“亮點”,見效又慢,資源並不往這方面傾斜。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瑞典等西方發達國家,60%至70%的初中畢業生選擇讀職業技術學校,而我們國家只有40%至35%的初中畢業生選擇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其中一個原因。

4

基於“成本與效益”思考“職業學校有競賽”

在此,我們從事中等職業技術、技能教育的職教人,是否需要反思:我們對“普通中學有高考,職業學校有競賽”的理解和解讀是否存在偏差?

我們把這兩句話放在並列的位置,從語法的角度看,似乎並無不妥,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但這兩句的內涵其實並非是並列關係。普通中學有高考,這個高考的目的是為了高校選拔人才、輸送人才、是普通高中學生人人可以參與的;而“職業學校有競賽”則是隻有少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據《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統計,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學生有3600餘人獲獎,佔中職畢業生10000分之6.8,顯然兩者並不能同日而語。“職業學校有競賽”的初衷應是為了企業培養、選拔優秀的技能人才,這應該是當年提出這個口話的本意。

然而,處於低谷的職業學校,某些職教人則有意無意把職業學校的技能大賽解讀為普通高中的高考,比如我們的新聞報道常常稱全國技能大賽是職業學校的高考。借社會上人們普遍熱捧的“高考”,提升中職學校的地位,就像我們今天借升學提升自己職校的品牌一樣。

問題是我們職教人熱炒了這麼多年的“職業學校有競賽”,也實實在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優秀老師)、物力(購買了大量的競賽設備)、財力(重獎),關係到教師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審,也向競賽得獎的老師傾斜,這一切不菲的成本投入,是否提高了中職學校的吸引力?培養的畢業生,被企業認同度有多高?入讀中職學校的初中畢業生,有多少不是由於分數線達不到普通高中入讀職業技術學校?這些才是我們今天需要認真反思,需要投入成本去研究的。

今天,我們是否應為“中職學校有競賽”降降溫,沉靜下來思考:我們為何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